

職業:影視演員
代表作品:《何必有我》、《肥貓正傳》、《肥貓尋親記》、《三個受傷的警察》等幾百部影視劇。
投資原則:看好風險再投資
成功心得: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然后一步步積累。
見到鄭則仕那天,外面下著小雨。我收起雨傘,走進約好的咖啡廳里,鄭則仕就出現在我的面前。我的第一感覺是,有句話用在鄭則仕身上會很恰當:認識一個人,如同看風景,從遠處看是一個樣子,但如果你走近一步,景色絕對是截然不同的。
“投資方面,我有過失敗的經驗,所以我現在在股票、房產這些方面的投資比較少。我的絕大部分精力,都在我拍的戲里面,并且享受拍戲的過程。我覺得這也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很好的投資。”說起投資,鄭則仕不但沒有避諱自己之前失敗的經歷,反而把他從失敗中總結出的投資經驗,以及自己如何取得今天成就的心路歷程,毫無保留的向我說了出來。
一個月20港元
如今,身為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第2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三料影帝”的鄭則仕,1951年出生于香港天臺木屋區,是家里的長子,他兄弟姐妹7人,家境頗為艱難。由于家里房子太小,父親不得不收集一些水果箱來拆成木條,在公寓頂樓的天臺上搭了一間小小的木屋,給自己的大兒子住。每逢狂風大雨,全家人都膽戰心驚,生怕大兒子連屋帶人被風吹走。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鄭則仕,居然一直對戲劇很感興趣,也很想當演員。鄭則仕說,他曾經在一篇題為《我的志愿》的作文里,寫“我想當明星”,結果被老師批評為“虛榮”。但鄭則仕很懂得體諒家人,初中未畢業,就到珠寶店當學徒,以減輕家里負擔。
“出去一個人,家里就少一張嘴,也少了一份負擔。我記得做學徒那會兒是沒有薪水的,每個月給我20港元,用來買飯吃。”
通常第一次拿到自己掙來的錢,人都會很開心,但鄭則仕不同,他比一般人想得更多:“我覺得沒什么好開心的,畢竟我是因為家里窮,才出來當學徒的,現實離我的夢想還很遠。我不可能因為第一個月的20港元,就沾沾自喜。”
很明顯,鄭則仕是個很有想法并勇于付諸實施的人。1972年,他報名入讀長弓影業公司第一期演員訓練班。命運果然是公平的,1976年,25歲的鄭則仕迎來了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轉機,他參加了無線電視第一屆“聲寶片場”比賽,并因此而加入無線,開始了自己輝煌的演藝生涯。
一步步積累出來的影帝
如果你是個“港片迷”,那你一定了解,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等香港文化名人,也正是從鄭則仕那個年代起步的。對鄭則仕來說,他是如何從一個毫無背景的青年,一直走到今天的呢?
從1977年鄭則仕出演自己的第一部劇開始到現在,鄭則仕的演藝生涯已經走過了35個年頭,幾乎每年都有幾部作品呈現,從未離開觀眾的視線。在眾所周知的電影《何必有我》之前,鄭則仕一直憑借胖胖的身體和樸實的外形,扮演著喜劇演員的角色,而且受到觀眾的喜愛。而他本人也做了越來越多的嘗試:導演、監制……
“其實同演員一樣,我覺得自己做過的每份工作都很有挑戰性。對我來說,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才是最重要的。”
1985年,鄭則仕執導了一部令所有人為之淚下的《何必有我》,并找來周潤發一起搭檔。在劇中,鄭則仕扮演的“肥貓”天生弱智,心地善良卻命運悲慘。影片一經上映,立刻俘獲了觀眾的心,鄭則仕那出神入化的演技,更讓他摘取了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桂冠。而“肥貓”一詞,也成為公眾對鄭則仕的一個常用稱呼。
“對于角色的塑造,我沒有什么絕活,每一次拿到劇本,我先看講的是什么故事,然后再把人物的血肉找出來,把自己變成劇中人。”
正是憑借用心揣摩、吃苦耐勞的工作勁頭,鄭則仕先后在動作片、警匪片、江湖片等一系列風格迥異的影視劇中都有十分出色的表演。1997年,鄭則仕主演的電影《三個受傷的警察》大獲贊譽,他本人則獲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以及第2屆香港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獎。在近年來出演的影視劇中,鄭則仕同樣塑造了許多經典的銀幕形象,比如跟袁大頭銀幣上一模一樣,而被稱之為“有史以來最神似”的有血有肉的袁世凱,既溫情又公正嚴明的狄仁杰……
“我在演戲的時候,從來不想別的,只是把自己完全變成要演的那個角色。還有,別以為我演了幾十年,很有經驗,其實越有經驗越困難。我每次看新的劇本,都要重新再做工作。同其他很多工作一樣,一定要用心補充你自己沒有的東西,然后你才能做好自己。”聽了鄭則仕的這種體會,就知道他是怎么入戲的了。
想投資?先看風險
上世紀90年代,在演藝圈大紅大紫的鄭則仕,因與友人開電影公司而欠下8000萬元臺幣(約2000萬元人民幣)債務,后經多年打拼還清債務,并重新成為影視圈的投資智者。
談及投資理財,鄭則仕深有感觸的說:“投機和投資是兩碼事,首先要明白,你所投資的東西是不是你熟悉的。比如買股票,一定要清楚這只股票的盈利能力怎么樣,這只股票是和什么掛鉤的,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業績怎么樣。如果這些都搞不明白,就去炒股票,夢想著一夜暴富,那就是投機,而不是投資了。”
鄭則仕這么說的時候,我的腦子里一直在想,之前“股神”巴菲特以及很多投資大師好像都這么說過,并當作他們的投資原則去做。而鄭則仕接下來說的,就更加讓我意外。
“還有大的投資環境,比如歐債危機之類的,一定要考慮進去,因為它會對投資造成影響。我現在的投資原則,就是要有自知之明,千萬別做自己能力以外的事。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可以賺錢的東西。”
鄭則仕還舉了個例子:“如果想投資房產,趁房價低的時候,你能夠負擔得起,那好,你想買房子,立刻就可以買。但如果你負擔不起,可能要借錢買房,結果兩年以后房價掉了,你連債都還不起,就會很慘。”
很明顯,對于眼前這樣一位叱咤風云多年的影壇大佬而言,拿自己不花的錢去投資,然后盡可能的減少風險,無疑是十分明智的。
每天只睡6小時
鄭則仕的年齡已經六十有余,和藹、親切,看起來年輕,勁頭兒十足。我想,大家一定很好奇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便趁著采訪的機會提了出來。
“我每天固定的睡6個小時,現在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我起床之后,會給自己找事情做,從來不讓自己閑著。所以,以后不要羨慕別人有多么成功,有多么厲害,其實他們與普通人一樣,背后都付出了很多心血與汗水。”
聽了鄭則仕的一番話,再來看他的影視劇,特別是他著重向我推薦的《情越雙白線》,我赫然發現,原來他真的在他演過的每個角色里,都加入很多自己的人生感悟。
我不得不從心底對這樣一位樸實而又十分成功的藝術家敬佩之至。他的一位經紀人在聊天時也說:“我跟鄭老師有兩年的時間,進步非常快,收獲特別多。你從他身上能感受到那種精神。”其實,他的這種精神一直感染著我,即便采訪結束,他也讓我的腦子里印下了深刻的一句:“成功要一步步的積累才行,無論到什么時候,都要讓自己的心態與時俱進,讓自己的心靈及時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對話鄭則仕:成功必須主動才行。
記者:實在對不住鄭老師,咱得先聊聊奧運會的事兒,因為我們讀者有很多體育迷。您最近看奧運會嗎?聽說您自己是個保齡球高手?
鄭則仕:當然有看,特別是中國隊的每一場比賽,我都沒有落下。每次看到我們拿金牌的時候,我覺得蠻驕傲的。至于保齡球,我在1973年前后就開始有興趣了,只是開始拍戲之后,一丟就是30年。近幾年才重新撿起來,當作一種很好的健身方式。
記者:除了保齡球之外,還有別的業余愛好嗎?
鄭則仕:看影視劇,各種各樣的影視劇。一有時間就會看,從別人的表演中揣摩我沒有的東西,然后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記者:最近怎么這么忙?
鄭則仕:因為有3部戲同時要上映:《請叫我英雄》、《聰明小空空》和《造王者》。我在里面扮演了3個性格迥異的人物。
記者:您對孩子教育最多的是什么?包括財富觀在內嗎?
鄭則仕:財富觀和人生觀都有。我經常對兒子說,我希望你開開心心的,沒有任何壓力的生活,你以后不要考慮養爸爸,自己活得好了最重要。
記者:我覺得您的成功經驗很寶貴,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
鄭則仕:但一定要主動才行。主動才能成功,不然沒人會幫你,你自己也永遠成熟不起來,而且一定要永遠想著下一步怎么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