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技術的缺乏讓聯想始終未能成為行業內的引領者。
從三年、一年到提前發布新產品發布會,聯想似乎正在擺脫跟風者的身份。
2012年5月8日,聯想智能電視K系列的四款新品在國內正式上市。在新產品發布會上聯想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楊元慶更是在臺上慷慨陳詞:“在推出智能電視之后,聯想完成了移動互聯的最后一塊拼圖,聯想要從原來的全球PC行業領導者上升到PC+領域內的領導者。” 這是楊元慶任董事長188天后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美好的未來似乎正在向聯想揮手,但市場的冷漠以及行業內的殘酷競爭讓這一切看起來還很遙遠。
“第四塊屏”
聯想曾多次尋求多元化突破,但和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強勢進擊、小米手機引發的轟動相比,聯想的幾款產品在消費者中評價并不算高,在這樣的情況下,聯想卻忽然轉身進入目前市場反應平淡的智能電視領域。最新消息,聯想計劃在武漢建設一個投資超過50億元的移動互聯產業基地。
用楊元慶的話來說,智能電視是聯想的“第四塊屏”。但這塊屏上目前已被家電廠商畫滿了屬于自己的圖畫,消費者卻似乎還都處于觀望之中,能夠留給聯想的時間究竟還有多少?
隨著娛樂習慣的改變,電視在家電中的地位早已逐漸降低,移動互聯網的廣泛興起更是讓人們花在網絡、平板電腦以及智能手機上的碎片時間遠遠多于在電視屏幕前的蹲守,聯想在這些年做的事情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根據去年年底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僅北京的電視機開機率就已經從原來的70%下降到今天的30%。這個可怕的數字讓電視廠商汗毛倒豎,他們并不想成為下一個柯達。
互聯網資深人士謝文認為,和渠道相比,產品質量才是聯想遇到的最大挑戰:“雖然在最開始聯想的銷售渠道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隨著技術的逐漸發展,電子購物越來越完善,銷售渠道并不是致命的問題,關鍵是有沒有優秀的產品。這或許是聯想的優勢所在,這是因為聯想做電視是把電視當計算機做,而電視廠商還是把電視當成互聯網電視做。切入點不同,最后會影響產品的功能。根據目前流傳出來的信息來看,蘋果的iTV就是大了一號的iPad,聯想顯然也是一脈相承。從iPhone開始就有一個趨勢,就是把手機做成了計算機。所以最后無論電視、手機、平板電腦都會成為一個終端,無論你是打電話還是看視頻都是終端功能的一部分。聯想目前的最大挑戰是智能電商平臺上并沒有足夠的產品,從操作系統到應用都不夠完善,用50寸的電視看微博實際上并不是電視必需的功能。”
目前的智能電視大多基于安卓系統開發,聯想也不例外,安卓系統為手機和平板系統所設計,應用到電視上后無論接口、設計,還是人機交互方式等都十分不同。更讓研發人員頭疼的是,安卓系統的不穩定是出了名的,對于電視這樣穩定性要求極高的設備而言,出現卡死和重啟是不可忍受的,實際上需要從頭至尾地重新測試與改造。
雖然艱難,聯想還是選擇了繼續前進。在今天PC企業效益普遍下滑的現實下,聯想必須要找到一個其他的出口來幫助它之前所有的產品進行互通互聯。但聯想的銷售渠道本就集中在IT行業,家電的銷售渠道基本為零,更是缺乏家電業營銷推廣的經驗,更殘酷的是彩電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生產能力的嚴重缺失讓它不得不更多的看合作伙伴的臉色行事。
多次轉型
聯想到底想做什么?這個問題在2005年或許楊元慶很容易回答出來。但隨著聯想的攤子越來越大,聯想的目標也越來越不聚焦,現在再回答這個問題,楊元慶會非常謹慎。雖然收購IBM的PC業務讓聯想成為全球第二大PC生產廠商,但公司重視營銷能力、輕視技術創新的習慣一直沒有根本改變。市場驅動讓聯想掙快錢的焦急心態顯露無疑,核心技術的缺乏讓聯想始終未能成為行業內的引風者。
這或許和聯想一直以來發展的策略有關,謝文表示:“聯想的發展順序是貿工技,即先靠著貿易活下來,然后變成制造公司,最后再開始研發技術,這是非常現實的發展過程。搞貿易的去做制造已經很難了,做技術就更難。
從聯想的歷史來看,跟風者的身份一直如影隨形。
2008年1月15日,在蘋果公司新產品發布會上,喬布斯打開了一只淡黃褐色的標準文袋,MacBook Air筆記本電腦從中滑出,喬布斯稱:“它是世界上最薄的筆記本電腦。
2008年,聯想以一億美元的價格將聯想移動業務出售。僅僅一年后看到iPhone熱賣的聯想又翻倍買回了聯想移動。2010年4月,聯想發布第一款智能手機產品聯想“樂Phone”。 柳傳志高調宣布:“下定決心要和iPhone背水一戰。”當年,樂Phone全年的銷售量為50萬部,與之相比,蘋果的iPhone系列的銷量超過300萬部。
去年年底,聯想在樂Phone和樂Pad的新品發布會上推出了“樂云”服務,試圖將包括樂Phone手機、樂Pad平板電腦以及PC和未來的樂TV為終端的云服務解決方案,將四屏終端與樂云服務融合。而今年聯想推出智能電視則是布局的最后一個環節,聯想希望能夠通過樂云將聯想的移動互聯打通。
轉移PC生產線
據悉,今年夏季聯想集團正考慮將部分PC生產線轉到旗下Medion AG位于德國圖林根州瑟默達(Soemmerda)的工廠。
去年6月,聯想集團收購德國電子企業MedionAG。后者主要從事電腦和筆記本,以及電視機、冰箱、吐司機和健身器材等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業務遍布歐美與亞太地區,其產品由Medion AG生產。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EMEA(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總裁蘭奇接受外媒采訪時稱,目前聯想集團正在考慮,除了生產Medion原有產品以外,是否還可以在瑟默達生產聯想品牌的產品。因為該工廠具有擴產可能性,成本方面“很有競爭力”。
而在一位長期研究聯想的業內人士看來,蘭奇稱聯想將部分PC產能轉至歐洲,很可能是希望加速彌補其在歐洲市場的短板。
目前聯想在歐洲沒有自己的“聯想工廠”,只在匈牙利有與供應商合作的制造基地。2007年,聯想曾宣布投資2000萬美元在波蘭萊格尼察經濟特區建立一個新制造廠及配送中心,但隨后因負責工廠建設的IIG公司未履行承建責任即宣告破產,同時考慮到當時全球經濟形勢,聯想取消了在歐洲投資制造廠的計劃。
但從今年開始,忙于調整全球業務結構的聯想又把目標轉向了歐洲市場。今年年初,聯想將全球市場分為四個大區:中國市場、北美市場、EMEA市場和亞太拉美市場,并把EMEA尤其是歐洲市場作為今年發力的重點。
而在今年聯想集團全球誓師大會上,蘭奇也表示要在2013年前把聯想帶到EMEA市場前三名。但歐洲市場正處于PC的重災區。受歐債危機影響,2011年第四季度,西歐市場全年PC出貨量為5850萬臺,比2010年同期下降16.3%,這一市場的PC出貨量已連續下滑4個季度了。
在資深IT評論人士曲曉東看來,常規情況下聯想并沒有必要做出產能轉移的調整。“在中國市場對于PC生產制造已經有相對成熟的一套供應鏈體系時,轉移PC生產線是一個有點冒險的決定。如果想要擴大產能,必須先要進行投資,但是如果接下來銷售情況不佳或者歐洲市場不振,聯想集團的這筆投資將成為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