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0立方米煉鐵高爐是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之下,由溧陽市審批的。它不屬于新增產能。” 5月15日,江蘇省溧陽市發改委主任柳建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
據記者采訪了解,江蘇申特鋼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申特鋼鐵公司”)于2009年新建1250立方米煉鐵高爐項目,2010年4月投產。該項目由溧陽市發改委立項審批,并由溧陽市環保局進行環評批復。
按照國家相關政策,申特鋼鐵公司1250立方米煉鐵高爐項目應由國家發改委審批,并必須經環保部環評批復。
江蘇省溧陽市相關職能部門為什么給申特鋼鐵公司違規項目大開綠燈呢?
申特鋼鐵何以出爐
5月15日,記者在申特鋼鐵公司廠區內看到,申特1250立方米高爐正在生產,煙囪冒著的濃煙中夾雜著陣陣黃色煙霧。
申特鋼鐵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姚文央向記者介紹,“1250立方米煉鐵高爐是申特鋼鐵公司的技改項目,立項和環評報告分別由溧陽市政府批復、溧陽市發改委和環保局審批。”
記者要求查看相關審批資料,姚文央稱管資料的人不在,所以不能提供環評報告和有關1250立方米高爐的立項資料。但他向記者提供了企業經營執照和排污許可證。排污許可為“常州市排放污染物許可證”(溧環許字第01014號文件),排放類型是廢氣,單位名稱是溧陽建新制鐵有限公司,發證機關是溧陽市環保局,日期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姚文央向記者解釋,溧陽建新制鐵有限公司是申特公司的子公司。
根據國土部門相關規定,子公司與母公司各為獨立法人單位,母公司將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申請變更過戶給子公司,構成土地使用權權屬的改變,應依國土部門規定按土地交易辦理,并交納土地轉讓金、契稅等,對外進行公告。而記者在申特鋼鐵公司提供的資料中并未看到任何相關證明和公告資料。
5月15日,溧陽市經信局局長趙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技改項目歸經信局,而新建項目歸發改委。而溧陽市經信局辦公室鄭主任向記者介紹,申特鋼鐵公司的1250高爐,應該是新建項目,不屬于溧陽市經信局的審批權限,局里也沒有任何有關的備案。
而溧陽市環保局管理科的朱科長向記者提供了溧陽市環境保護局“溧環發[2008]124號文件”,這是一份關于溧陽市環保局對溧陽建新制鐵有限公司高爐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該批復注明:“同意該項目進行產能整合,淘汰落后,在公司內建設1250高爐項目。”
朱科長向記者強調:“1250立方米煉鐵高爐是申特鋼鐵公司的技改項目,屬于產能整合新建項目,不需要國家發改委審批,溧陽市發改委有權審批該項目。而溧陽市環保局根據同級審批政策,認為對該項目的環評審批也是合法的。”
申特鋼鐵公司1250煉鐵高爐是什么樣的技改項目呢?
據記者調查了解,溧陽市按照國家淘汰落后產能政策,對當地四五家小高爐進行了關停。
但溧陽市有關部門把淘汰的產能又進行了“整合”,把原來分散在不同企業的已淘汰的落后產能“異地整合”至申特鋼鐵公司,在申特鋼鐵公司廠區新建了一座1250立方米煉鐵高爐。為逃避審批程序,美其名曰“技改”,并把產能“技改”為1250立方米,由溧陽市發改委立項審批,溧陽市環保局進行環評批復。
鋼鐵項目國家有規定
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轉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嚴禁各地借等量淘汰落后產能之名,避開國家環保、土地和投資主管部門的監管、審批,自行建設鋼鐵項目。”
但江蘇省溧陽市發改委主任柳建平在接受采訪時仍向記者強調:“申特鋼鐵公司1250煉鐵高爐是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之下,由溧陽市審批的。它不屬于新增產能。是淘汰了溧陽四五家企業的產能,在不新增產能的前提下嚴格按照產業政策,按照專門程序和管理制度審批的。”
柳建平沒有向記者解釋他所說的“專門程序和管理制度”,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0〕34號)中明確指出:“嚴格履行鋼鐵項目審批和核準程序。對所有新建和改造項目,嚴格依法依規進行審批。堅決制止以淘汰落后產能等名義擅自建設鋼鐵項目,對違規建設的要嚴肅處理。”
據北方某鋼鐵集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國家支持優勢企業通過兼并、收購、重組落后產能企業,淘汰落后產能。但新建1250立方米煉鐵高爐必須經國家發改委立項審批,而且很難通過。如果能順利建設并投產,顯然是越權審批,不是地方保護,就是職能部門監管缺失。”
這位專家還向記者介紹,同樣發生在江蘇省常州市的“鐵本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越權審批鋼鐵項目引起的案件。記者在查閱《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江蘇鐵本鋼鐵有限公司違法違規建設鋼鐵項目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中發現,時任江蘇省常州市委的主要領導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其他責任人也相繼受到處理。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申特鋼鐵公司涉嫌越權審批、違法生產的不僅僅是新建1250立方米煉鐵高爐這一個項目。一方面,申特鋼鐵公司通過化整為零的手段,拆分4個獨立的法人公司規避立項審批程序;再一方面,申特鋼鐵公司另外兩座450立方米高爐的改造也沒有經過相關的審批程序。
申特鋼鐵公司原為“新港制鋼集團”,系中外合資公司。根據相關規定,中外合資項目投資超過2億元的鋼鐵項目須國家發改委立項審批。當時的新港制鋼總投資已經遠遠超出這個標準,所以注冊了4個獨立的法人公司,分別為昌興爐料有限公司、建新制鐵有限公司、申特鋼鐵有限公司和昌興鋼鐵配套設施有限公司,4個公司的法人和股東都相同,其目的便是化整為零、降低審批權限、逃避法律監管。
申特鋼鐵公司同樣拿不出兩座450立方米煉鐵高爐的環評批復手續,因為真正的環評批復是兩座380立方米的煉鐵高爐。
盡管如此,江蘇省溧陽市發改委還是堅稱申特鋼鐵公司相關項目審批程序合法,溧陽市環保局堅稱環評合法,甚至還為申特鋼鐵公司(溧陽建新制鐵有限公司)頒發了排污許可證。
對此,本刊將繼續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