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地講,企業家最缺乏的精神,是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近代史學者章立凡在一篇《有所不為張嘉璈》的文章里,開篇時在厘了一段企業(銀行)與政府的關系之后,立刻推出了一個商界典型,即日本海歸,干過記者、官員,尤其銀行業的張嘉璈。
話說張某嘉璈為了守住北洋政府時期銀行的信用,拒絕了上面要求的“停兌令”。充分顯示出一個偉大的銀行家的精神,為后世的銀行家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其行可表,其言可彰,其人可攢,小紅花一朵是免不了的。
然而屁股決定腦袋,張嘉璈也只能用系統內賦予的權利偶爾“傲嬌”一下,最后終究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歸根結底,這是制度的問題,一個典型或者正常的商人,只能有限地保護其所從事行業的信譽,無力扭轉這種自上而下的不合理指令。
今天要討論的不是張同學的壯舉,而是作為一個現代企業家如何經商才是不違商道倫理。
最近,網絡名人王小山發起了“健康生活遠離蒙牛”行動。在其自制的視頻中,不完全地盤點了蒙牛近些年出現的問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特侖蘇OMP可疑致癌物;2010年,18名學生喝蒙牛牛奶后中毒;2011年,黃曲霉素M1超標140%。
是什么讓企業總是居高臨下,面對公眾、傳媒的質疑而越發推諉、強硬、閃爍其詞、左顧而言他?是什么醞釀了無視消費者之企業的普存土壤?
都有責任。但凡出現類似問題時,評論人士、相關專家幾乎眾口一詞的,都是“制度問題”,“必經階段”,甚至最近有媒體還斷章取義倡導“適度腐敗”。而問題企業則大多數是“適度道歉”、“一定整改”,然后改了再犯,千錘百煉。法律監管的缺失,部分媒體的沉默,當事企業的推諉……,共同造就了當前的困境。
中國企業家在外國人眼里,差不多都是“山寨”的形象。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難與世界接軌。因為侵權太多而管不過來,還是因為最初就覺得管不過來而導致侵權泛濫,這是一個邏輯問題。同理,如果違背社會責任的成本是低之又低,那么憑借什么來抑制與其相悖行為的發生?
當然,與之相比也有特立獨行的積極形象。
萬科前總裁王石在十年前去云南參加一個企業家論壇,發言時講到萬科從不行賄。其后發言的一位企業家嘉賓說,“王石先生不行賄,我很佩服,但那只是個案,因為在中國不行賄,一事無成,比如說我自己就行賄。”“他說完這句話,臺下300多位聽眾報以熱烈掌聲。我說我不行賄,下面沒有掌聲,他說他行賄,下面倒是掌聲雷動,這讓坐在臺上的我很尷尬,也給了我很大刺激,行賄的反而成英雄了?”這是王石無法解決的問題,但他可以做到不同流合污。
引申開來,另一個難以做到的是“不偷稅漏稅”,與急功近利相比,誠信經營卻成了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前新東方知名教師羅永浩創辦“老羅英語培訓”之后,從未用過盜版軟件,其員工該上的保險,企業該上的稅,無一漏繳。迫使羅永浩走上創業道路的,是有感“這個行業耍流氓太多”,“你自己不想做一個流氓,就只能急流勇退”,然后另起爐灶。
商人,或是企業家,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對于中國商人,尤其是現代商人,如果這也需要耳提面命,那么我們覬覦的企業家精神何時方能建立起來。
從法國早期經濟學家薩伊到英國的馬歇爾,從美國的熊彼特到德魯克,企業家的定義中關鍵詞皆是“冒險”與“創新”,與時俱進地講,企業家最缺乏的精神,是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最后借用民國初期盧作孚創辦民生公司時理念作為本文的結尾:“民生公司的最后意義絕不是幫助自身,而是幫助社會;個人為事業服務,事業為社會服務;個人的工作是超報酬的,事業的任務是超利潤的;忠實地做事,誠懇地對人。”
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