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公民閱讀”這一頗顯新意的概念,評論家張檸認為正是20世紀以來“個人”概念的成熟才誕生了公民閱讀;而在集體閱讀的影響還驅(qū)之不去的當下,更需進一步培養(yǎng)產(chǎn)生自我啟蒙能力的公民閱讀。
在西方的語境里,公民乃是一個幾近于天賦的概念。所謂幾近于天賦,多數(shù)人只要出生在這個國家里并且得以長大成人,便獲得公民權利。所以,他們所使用的詞是很平淡的:citizen。這個詞可以翻譯成公民,也可以翻譯成市民,并且?guī)缀跏腔煊玫摹?/p>
成為公民既然是一個天賦權利,然而真的每個人都便是“公民”了嗎?其實,就像龍應臺所說的那樣,自由也是一種天賦人權,可是行使自由卻需要太多的能力。同樣,公民是需要長成或養(yǎng)成的。而成長為一個公民,閱讀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公民閱讀一個核心的思想主線便是對“現(xiàn)代性的社會”的人文焦慮和反思。最重要的內(nèi)核還是20世紀的新文化傳統(tǒng)所提供的非常關鍵的概念——個人。個人如果不成熟,公民閱讀不可能誕生。“但今天,很多集體閱讀的陰影還籠罩著我們,就像我們當年讀‘紅寶書’那樣,如果公眾集體閱讀的潛意識不消除,公民閱讀依然不可能誕生。因此,文學批評、文化批評和歷史哲學批評應該擔當起幫助更多讀者產(chǎn)生自我啟蒙的能力,我認為這是公民閱讀的基本起步。”張檸如是說。
《審查歷史》
歷史記憶構成一個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享有共同的歷史記憶是民族認同的根基,但如果歷史被曲解、閹割、遺忘,則意味著一個民族集體記憶的扭曲和中斷,一個失憶或記憶錯亂的民族不可能具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歷史教科書具有官方性、權威性、正式性、普及性的特征,它將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深深地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因而它是格外重要的“記憶的場所”(sites of memory),是一個民族的“體制化的記憶”(institutionalized memory)。而這種記憶又在很大程度上形塑著新一代公民的認同:我是誰?我與國家或民族(國族)是怎樣的關系?作為一個公民,應該如何想、如何做?如何看待與外國(族)的關系?
《革命》
《楊奎松著作集:革命》囊括頂尖的中國現(xiàn)當代史研究學者楊奎松教授研究中國現(xiàn)代革命的四本經(jīng)典著作,精裝套封配以珍貴插圖。作者精心校訂文字,并撰寫長篇新序。
在這套集子中輯錄的四種專著,圍繞的都是一個核心問題,即20世紀前半期發(fā)生的中國革命。《“中間地帶”的革命》和《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著重討論的是中共革命的國際背景,尤其是受到俄國革命,亦即受到強鄰蘇聯(lián)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問題。前者側重于宏觀線索的梳理與解讀,后者側重于說明毛澤東個人在其中的經(jīng)歷與作用。《國民黨的“聯(lián)共”與“反共”》和《西安事變新探》,著重討論的是中國近代兩大革命黨,即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在大陸近三十年分分合合及勝負較量的問題。前者側重于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關系總體變化的解讀,后者側重于國共關系史中影響重大的事件說明。
《舊制度與大革命》
這部《舊制度與大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新東西,發(fā)了什么前人所未發(fā)的新意?托克維爾開宗明義就指出,他從事的是“關于法國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寫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問題。從各章題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決的是哪些問題。從方法論說,這也可以稱為后來“年鑒學派”倡導的問題史學。例如,托克維爾企圖說明:何以全歐洲幾乎都有同樣的政體,它們?nèi)绾蔚教幎枷萦诒罎ⅲ亢我苑饨ㄌ貦鄬Ψ▏嗣癖仍谄渌胤阶兊酶鼮榭稍鳎亢我灾醒爰瘷嘈姓w制是舊制度的體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國的創(chuàng)造?何以18世紀的法國的人們比其他國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時又彼此分離,漠不相關?盡管文明不斷進步,何以18世紀法國農(nóng)民的處境有時甚至比13世紀的農(nóng)民處境更惡劣?何以18世紀法國文人成為國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國人寧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時期是舊王朝最繁榮時期,這種繁榮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寫成專著。
《倒轉(zhuǎn)紅輪》
本書共分十章,采用由近而遠的倒敘方式,把俄國歷史上幾個典型的知識群體產(chǎn)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做了獨到的解釋,另外還對兩個不同時期知識分子代表人物索爾仁尼琴和高爾基進行了個案研究。全書層層剝離,逐步推進,將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群體形象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
《萬物靜默如謎》
辛波斯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當代最為迷人的詩人之一。她的詩吸引了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注目,她的詩激發(fā)了幾米創(chuàng)作《向左走,向右走》,她的詩令陳綺貞著迷,她享有“詩界莫扎特”的美譽,《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圖書。
辛波斯卡的詩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經(jīng)驗,甲蟲、海參、石頭、沙粒、天空;安眠藥、履歷表、衣服;電影、畫作、劇場、夢境等等,在她的筆下無不煥發(fā)出新的詩意,讓人們重新認識生活中常見的事理。《萬物靜默如謎》在臺版的基礎上,譯者增加了15首經(jīng)典詩作。
《中國歷史的教訓》
本書的主旨是大師陳寅恪先生一生想做而沒有做成的課題,也是我這輩子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何從歷史中吸取深刻教訓,給人們增添一些智慧,以幫助國家、民族不斷進步,應該是筆者研究歷史的主要目的。
這是我的第三本書,我想在上述學術研究的基礎上,用通俗的文筆與簡潔的語言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制度沿革及其相關的人物、思想、文化進行比較全面的審視,對中國歷史上一件件重大事項、一樁樁制度變遷、一個個重要人物、一部部主要典籍……做一個簡明扼要和深入淺出的通俗評述,從中尋找阻礙社會正常發(fā)展的有關制度文化的沉疴與教訓,可以說,這本書凝結著筆者數(shù)十年閱讀本民族歷史的深切感悟。
《民國衣冠》
本書以抗戰(zhàn)開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莊時期的故事為重點,對胡適、李濟、傅斯年、董作賓、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壽、曾昭燏等學者做了深入細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躍然紙上,如實展現(xiàn)了一輩學人在戰(zhàn)亂年代扎根山坳的學術追求與家庭生活,反映了時代變遷中的個人遭際與家國命運。
作者治學勤謹,爬梳史籍、鉤沉史事、探訪史跡,還原史實。材料豐贍,視角獨特,往往從平凡瑣事切入歷史肌理,把社會生活與學術思想巧妙地勾聯(lián)起來,呈現(xiàn)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本書行文平易,故事生動,并配有大量罕見的歷史照片,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許倬云說歷史:現(xiàn)代文明的成壞》
主宰人類生活三百年的主流文明是如何興起的?全球化之下的人類又將走向何方?許倬云先生以宏闊的視野與通俗的語言,高屋建瓴地描繪出一幅現(xiàn)代文明的全景圖:從宗教革命到民族國家的興起,從啟蒙運動到工業(yè)革命到近代資本主義大發(fā)展,提綱挈領,要言不煩,勾勒出現(xiàn)代社會的形成及發(fā)展,反思了文明進步的得與失,展望了人類的前景。
《蔣介石與現(xiàn)代中國》
哈佛學者、前美國駐華外交官陶涵的這本《蔣介石與現(xiàn)代中國》,通過近幾年公開的蔣介石日記以及一系列難得一見的檔案,把歷史還原到那個風雷激蕩的年代,以第三方視角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政治家。他一方面敵視中共,卻敬佩他們的紀律與效率;他多次受史迪威侮辱、冒犯,但訓斥后便不再記恨;他年少時曾經(jīng)風流,卻對宋美齡情有獨鐘;他思念兒子卻謹守家國分際,不愿用條件與斯大林換回蔣經(jīng)國。他要求屬下忠誠至上,卻也會行徑殘暴,運用一些拙劣的外交手腕。
《這次不一樣》
歷史可以給研究金融危機的人提供許多經(jīng)驗,本書揭示了幾百年間金融的跌宕起伏規(guī)律,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影響政策的討論和制定,注定會成為一本重要的書。
本書涵蓋了全球66個國家和地區(qū)800多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歷史,從中世紀的貨幣流通問題,到今天的次貸危機。作者運用豐富的數(shù)據(jù),通過詳盡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幾百年間金融的跌宕起伏規(guī)律,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影響政策的討論和制定,是金融和經(jīng)濟研究者應讀的一本重要書籍。
《專念創(chuàng)造力》
《專念創(chuàng)造力:學學藝術家的減法創(chuàng)意》以積極心理學家的專業(yè)知識和藝術家的敏銳力為你解開創(chuàng)意的密碼,用專念創(chuàng)造力踢開阻礙創(chuàng)意的絆腳石。評價的魔咒、天賦的迷思、規(guī)則的怪圈……在埃倫·蘭格6項藝術減法的啟發(fā)之下,你不會再懼怕藝術創(chuàng)作,不會難以成為創(chuàng)意生活的主人。《專念創(chuàng)造力:學學藝術家的減法創(chuàng)意》幫助你通過當下的事情更接近自己、回歸真我,開啟創(chuàng)意之門。
我們不為藝術而藝術,而是為生活而藝術。學學藝術家的減法創(chuàng)意,感受專念創(chuàng)造思維的力量,為生活的藝術開啟幸福之門!
本欄目責任編輯:張毅(zhangyisur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