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對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模式、運行機制及質量評價體系的分析,并結合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實際對行業背景下實訓基地建設創新模式進行的探索與實踐。闡述了依托行業企業建立共享型實訓基地,是行業背景高職院校成功的實訓基地建設模式。這種模式達到了校企雙方互惠的目的,是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切實可行的長效運行機制。
高職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最重要和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訓基地是學生學習期間實踐培養和職業養成不可缺少的實踐教學場所,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是辦好高職教育的關鍵之一。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多數具有明顯行業背景的院校與行業內的企業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學校為企業培養了大量用得著、留得住的人才,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企業也為學校提供了良好的實習、實訓條件,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起到了有力的保證。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企業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和積極性有所下降。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利用這種行業背景,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探索實訓基地建設的模式、運行機制和實訓基地的評價體系就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依托行業背景建設實訓基地模式分析
目前,依托行業背景建設實訓基地常見的有兩種方式,即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外實訓基地。
(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工學結合是近年來職業教育使用頻率最高、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把工學結合作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體現能力培養的專業化、教學環境企業化、教學內容的職業化。顯然,生產性實習基地的建設既是當前中國國情下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平臺、是專業課程教學與生產實踐內容融合的載體,又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特別是行業企業所需人才對接的契合點。因此,研究和探索與工學結合模式相適應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建設,對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進程起著至關重要的重要。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對實習基地功能與建設要求。工學結合模式主要有工學串行式、工學并行式和工學串并式三種,核心都在于與生產現場的接軌,都要求實習基地為實現學生“零距離”上崗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在建設理念上,實習基地建設應堅持“既出產品、又育人才,以教促產、以產育教”的思想,集教學、生產、科研、培訓、考證、技術服務六項功能于一體;在管理機制上,實習基地建設應按企業生產和教學培訓雙重職能設置機構,加強教學與生產的統籌管理和規范化管理,建立適應教學與生產同步運行的良性機制;在訓練模式上,實習基地建設應堅持“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結合、實習課件與生產產品相結合,入廠教育與全過程管理相結合、傳統工藝與新技術、新工藝相結合,動手能力訓練與職業習慣、工作作風培養相結合,實習教學與職業技能培訓、考證相結合”的“六結合”教學模式;在師資建設上,實習基地應把優化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加強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建設作為工作重點,按工學模式的內在要求,不斷強化培訓,提高教師的職業適應和發展能力。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分析及存在的問題。實習基地的運作機制。目前常用的運作機制有:基于學校統籌管理的運行機制、基于于企業(個人)承包的運行機制、基于政府投資的共享型運行機制和基于校內生產性實訓的校企合作機制。
基于學校統籌管理的運行機制。學校擁有絕對的管理控制權。其優點是最大限度地方便學校根據教學計劃要求,安排學生實習。缺點是學生實習受到實訓耗材承受能力的限制,很多實訓項目只能停留在模擬階段。
基于于企業(個人)承包的運行機制。其最大優點是學校不但可以省去設備維護和實習耗材支出的費用,而且還可以從承包方獲得一定數額的承包收益;缺點是承包方為實現其利益最大化,使實習內容空泛而流于形式,學生能力培養落不到實處,容易背離教學目標要求。
基于政府投資的共享型運行機制。其最大優點是利于培養學生能力、鍛煉教師隊伍,利于教學、科研,利于節省運行成本。
基于校內生產性實訓的校企合作機制。最大優點是學生有足夠的訓練時間和機會,可以得到綜合技能培養;學生實習又是在為企業生產、加工產品,不但可以節省學校的實習耗材支出,而且還可以通過實習獲得企業給予的生產加工費。但其運行的難度是“聯姻企業”及項目不易尋找,實習的組織管理壓力較大。
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時需要考慮的問題。要考慮實訓基地的先進性。它是吸引企業合作的基礎,實訓基地具有生產性功能,行業企業才會把產品放在學校生產、加工。實訓基地配備良好的生產性設備,行業企業才會把員工放在學校進行職業技能相應的經濟賠償責任。要考慮與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改革相適應,從而推進“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改革。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機構及考核激勵機制,以保障基地運行正常。要不斷地開拓服務市場,以保持基地旺盛的生命力。
(二)工學結合模式下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校外實訓基地是職業教育實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學生與職業技術崗位“零距離”接觸,鞏固理論知識、訓練職業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性學習與訓練平臺。
校外實訓基地的功能與建設要求:
校外實訓基地的主要功能。校外實訓基地是實訓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彌補校內實訓基地的不足,提供真實或仿真實的實訓場景;能夠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縮短工作適應期。
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步驟。校外實訓基地要根據其功能要求進行建設,第一要按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選擇好合適的合作企業,第二是明確校企雙方的責、權、利,第三是建立好校外實訓基地的教學管理機構,第四是做好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目標和規劃并付諸實施。
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應考慮的幾對關系。第一要處理好校外與校內的關系,努力增強實訓的系統性;第二要處理好建設與利用的關系,不斷提高實訓的有效性;第三要處理好基地與招生的關系,促進招生生源結構優化;第四要處理好基地與教學科研的關系,深化教學科研改革。
校外實訓基地的運作模式。校外實訓基地在管理形式上要成立校外實訓基地管理委員會,從不同的切入點將校企兩個不同利益主體組成共生合作的利益共同體。在教學運行上關鍵是要與校內的實訓相銜接,明確制定計劃、落實實施和考核。在學生管理上,要建立學校、基地雙方管理隊伍,分工協作,共同實施。
校外實訓基地存在的問題:校企合作要努力提升基地服務企業的能力,保證穩定持續運行,要加強基地師資培養,提高實訓指導水平,要注重實訓課程的教材建設,強化基地實訓效果。
(三)實訓基地教學質量評價系統
管理體制評價。主要看是否建立學院、系、實驗室或實習場所的三級管理體制及監督執行的保障措施。
實訓教學隊伍評價。要看是否有激勵實訓指導教師從事實踐性教學和管理的機制及實踐教師的培養。
教風與學風評價。過教風與學風的評估考核,促進實訓環節教師重視實踐教學,積極參加實踐教學改革和實訓場地建設;認真準備和指導實訓課,把好實訓考核關。
實訓條件與環境評價。訓室和實驗場所的儀器設備及所需要的手冊等圖書資料等基礎教學設施數量上是否與辦學規模相適應。
實訓教學效果評價。重評估實訓教學的實際質量和能力培養的實際效果,具體考核實訓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進和效果,實訓教學質量同全國同類院校相比的水平情況,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成果和畢業論文質量等。
依托行業背景建設實訓基地的模式與實踐
(一)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行業背景
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隸屬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1982年建校。30年來,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已為國防工業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了近3萬名適應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2008年順利通過教育部專家組對該院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獲得了“優秀”結論。
學院擁有設備先進、行業特點鮮明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萬山機電廠。依托航空資源優勢,建有中航工業陜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航工業起落架有限責任公司等140余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分院),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融“教、學,做”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依托行業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模式
依托航空,建立共享型生產性校內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模式即校企雙方共建共享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這是一種比較自由的組合形式,校企雙方只要有需求,就可以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共建共享校內實訓基地。航空工業是高新技術密集型行業,設備精良、技術先進、專業化程度高、對從業者的要求高。中航工業其下屬多家公司參與了行業內高職院校合作性實訓基地建設,并已建有航空特色綜合性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該基地即滿足了學校的實訓需求,又承擔了部分航空產品的生產任務。
依托大型航空企業建設綜合性的校外實訓基地的模式:
依托大型航空企業建設綜合性的校外實訓基地。作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補充,依托大型國有航空企業陜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建立了綜合性的實訓基地,該實訓基地可以完成頂崗實習、師資培訓、社會服務、科研開發等任務。
依托行業專業化企業建設專業對口的專業化實訓基地。由于航空工業的特點,一些特色專業的實訓條件很難達到,依托專業化生產廠家建立了航空發動機維修、航空儀表調試與維修等航空特色實訓基地。
運行機制:依托行業建立的共享型實訓基地由學校、企業共同設立管理機構,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制定管理制度。在教學過程中,基地承擔著為行業企業生產、加工產品的職能,為企業帶來利益的同時也為實訓基地的自我發展創造了條件。基地能以學生實習為目標,適時安排學生參加生產實習,學生的綜合技能得到培養,而且還可以通過實習獲得企業給予的生產加工費。
實訓基地教學質量評價:建立以實訓條件、實訓內容與方法、實訓管理、實訓效果等四個部分為主要內容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實訓條件主要包括:硬件、軟件和師資隊伍等。實訓管理主要包括:實訓秩序,檢查考核和檔案管理等。實訓效果主要包括:技能證書和任務完成情況。然后,根據各項指標在實訓基地運行過程中對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程度,確定權重并賦予相應的分值,建立高職院校實訓基地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教學質量評價是對實訓基地建設的效果,運行機制進行考核的有效手段。
結論與思考
結論:通過對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建立模式,運行機制和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得出下例三點結論:
依托行業企業建立共享型實訓基地,是行業背景高職院校的成功的實訓基地建設模式。這種模式既彌補了高職院校資金投入不足,又滿足了企業對行業特有人才的需求。通過實踐探索這種基地建設模式可以在具有行業背景的職業院校中推廣。
校企共同管理,提高實訓基地的自我發展能力,達到了校企雙方互惠雙贏的目的,是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切實可行的長效運行機制。
建立實訓基地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保證實訓效果,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有效手段。
思考:通過依托行業建立實訓基地建設的創新模式探索與實踐,提出一整套有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模式、運行機制、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探討:
要創新適應生產性實訓的教學模式;要建設區域共享型的實訓中心;學生要成為生產性實訓的主體。要與校外實習形成系統。
(作者單位: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教高(2006)14號)[Z]
[2]駱文炎.示范性高職學院發展戰略探究[J].職業時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