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高效設施農業農機技術裝備,促進提升高效農業水平,已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又一個重點。本文主要對淮安市高效設施農業園區特色農機化發展水平進行了剖析,概括了特色農機在我市發展初期遇到的難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特色農機是為了適應和滿足特色農業發展需要而研制的特殊機械,這種機械只能適用于局部地區、個別品種,所以一般不具有普遍性。特色農機是提高高效設施農業綜合生產力的助推器,是高效設施農業建設的前提,是實現高效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服務高效設施農業,發展設施農業裝備技術是新階段“三農”工作賦予市農機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我市農機化“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
高效設施農業園區特色農機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農機推廣工作緊緊圍繞全市高效農業和主導產業發展規劃,秉承“跟進、配套、服務”的原則,在設施蔬菜生產、高效水產養殖和規模畜禽養殖等方面向高效農業生產的全程化、一體化發展。在設施蔬菜生產中,我市主推適合大棚蔬菜生產的日光能溫室用大棚卷簾機、靜電噴霧器、田園管理機、噴滴灌設備、太陽能滅蟲燈、低溫保鮮庫等特色農機。在高效水產養殖中,我市主推包括各類增氧機械、投餌、清淤為重點的漁業機械和蓮、藕、芡實等水產品的種植、收獲、管理及初加工機械。在規模畜禽養殖中,圍繞生豬養殖、肉雞養殖及其他特種養殖的特點,主推包括飼料粉碎、飼料壓塊、畜禽糞便處理、自動孵化、環境凈化、靜電除塵防病等特色農機。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爭創省級特色農機示范基地5個,市農機局與財政局經過調研考察,聯合掛牌的特色農機基地(園區)35個。全市各類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設施農業基地實現了特色農機100%全覆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的靜電噴霧器保有量為3708臺,擔架、推車、背負式噴霧機保有量為11106臺,田園管理機保有量為313臺,卷簾機保有量為1684臺,草簾編織機保有量為265臺,投飼、投餌機保有量為11716臺,各類增氧機保有量為10012臺,糞便處理機保有量為660臺套,飼料加工機械保有量為2033臺套,清糞機保有量為93臺,噴滴灌、烘干機、保鮮儲藏設備在近幾年購機補貼的帶動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我市高效設施農業的農機化水平為40%,遠遠低于我市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76%,高效設施農業的農機化水平已成為嚴重影響全市農機化綜合水平進一步提升的短板。
高效設施農業園區特色農機發展遇到的問題
適宜機具品種太少。高效農業的產業規模決定了特色農機市場的規模,而高效農業的特點又決定了其用途的局限性和地域性,相比傳統農機,服務于高效農業的特色農機機具類型少、需求總量小。目前已經列入省農機購機補貼目錄的特色農機只有田園管理機、烘干機、果蔬保鮮庫、增氧機、投餌機和擠奶機等幾個品種。
現有機具價格偏高。由于市場容量小,企業在市場定價時相對通用型農機產品價格偏高。特色農機過高的價格影響了農民購機的積極性,對高效農業發展的助推效果顯現不夠,市場作用的結果也妨礙了農機企業繼續進行產品研發的積極性,從而導致技術力量不足、開發后勁欠缺,最終制約了特色農機的發展。
工作有交叉,有“越位”嫌疑。農業是個大概念,高效農業的發展涉及到多個政府部門,在具體的農機推廣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工作交叉,難免會有“越位”的嫌疑。例如高效植保機在農業和林業生產中分別與農業植保站和林業站的職能都有所重疊。
加快高效設施農業園區特色農機發展的建議
大力發展特色農機可提高高效設施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可降低農村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提高農村從業人員素質,是農業增產增收,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為加快我市高效設施農業園區特色農機化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增加單機補貼比例。由于特色農機的單機價格偏高,如果沿用常規機具的補貼比例,即使扣除補貼后單機價格仍然較高,農戶購機的積極性將不易調動。沒有相當數量的銷售,也就無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產品開發。
擴大補貼機具品種,下放補貼機具品種選擇權。高效農業生產所需要的特色農機品種多、需求總量小,如果拘泥于達到一定地數量才能列入補貼目錄的做法,不僅不利于特色農機的發展,還讓從事高效農業生產的農戶無法享受到國家的惠農政策。
加強部門協調合作,形成行業技術對接。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是各級政府服務“三農”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作為政府的組成部分,各部門應通力合作,協同作戰、相互“補位”。
加強宣傳和技術培訓,做好機具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特色農機因其數量少和功能獨特而成為特色農機,即使是專業人員有很多機具都很少接觸,對于廣大農戶來說接觸機會就更少。為了讓農戶不僅學會使用,還能發揮出機具應有的高效率,加強宣傳和技術培訓就必不可少。
創建示范典型,搭建特色農機發展平臺。以設施高效農業基地(園區)建設為載體,著力在基地(園區)機械化配套服務上實現突破,搭建發展特色農機服務平臺,2012年市級特色基地掛牌12個。按照省政府“特色農機服務覆蓋50%農業科技園區”的要求,在關鍵生產環節逐步實現由機械作業取代人工的轉變,積極再培育一批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的特色農機示范基地。
政策扶持高效農業產業發展,鼓勵企業技術引進和新產品研發。通過政策來扶持高效農業的發展,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來發展高效農業;通過政策來鼓勵企業針對當地的產業發展有目的性地引進和研發新產品,進行技術引進、創新,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這些舉措將有助于高效農業事半功倍的發展,還可以促進本地企業發展。
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發展相對滯后,裝備水平不高,生產手段相對落后,這不僅制約了我市農機化的全面發展,也直接影響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加快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已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這也是我市在2013年建成水稻機械化生產示范市后重點推進的領域之一。
(作者單位:淮安市農業機械
試驗鑒定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