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科學問題到底是對還是錯,要有證明假說(假設、方案)是非真假的能力,這就是實證檢驗的能力。這主要是培養實踐能力——設計能力、實驗能力和深入考察事物的能力。因為,科學是講究實證的,光提出假設是不夠的,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和考驗,才算走過了科學研究的全過程。概括說來,科學研究的過程就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無論是文學藝術工作者,或是科技工作者,都會深切感受王國維先生描寫的,正是自己在文藝創作或科學研究道路上經歷的三種境界。第一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描寫迎著困難,勇于攀登,創造沉思中的情景。第二個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無論多大的代價,終不后悔,這是描寫研究探索、不畏艱險的情景。第三個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幾經艱苦奮斗,突然受到啟發,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事物的奧秘,正隱藏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茅塞頓開、靈感突現的情景。我們搞文藝創作的人或者搞科學研究的人都會經歷這幾個階段——開始階段的摸索攀登,探索過程的艱難困苦,靈感出現直覺頓悟帶來的喜悅?!吧礁F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然覺得我明白了,我找到了夢寐以求的東西。這三個階段也可以認為是三個時期。第一個叫準備期,高瞻遠矚、構想沉思的準備階段;第二個叫探索期,殫思竭慮孜孜以求的探索階段;第三個叫豁朗期,不斷追求終有頓悟的收獲階段。
科學研究還需要第四個境界。對這一個境界,詩人邵燕祥先生建議用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來描寫。這是很貼切的?!靶械剿F處”可狀實證階段的實踐檢驗,“坐看云起時”則是實證階段的理論升華。
這里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曹沖稱象。三國時代,南方進貢了一頭大象,曹操問大臣們,你們能不能把這個大象的重量稱出來? 大臣們面面相覷,束手無策。這時,曹操9歲的兒子曹沖建議,把大象引到一只大船上,在船體上刻下吃水深淺的記號,再把大象換成石塊,也使船沉到同一個吃水線上,只要稱一下石塊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體重了。這件事說明曹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第一,他有聯想的才能,他一定是跟著曹操一起看過練兵時船裝上兵糧的情況,有很強的直覺能力。第二,他有抽象的才能,他能夠想到用石頭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以一塊一塊分散的石頭代替整個大象。第三,他有邏輯判斷能力,他能判斷大船能起到秤的作用,船能代替秤,他具有舉一反三能力。小小年紀,有這樣的能力,曹沖真了不起。遺憾的是,我們的先人并沒有總結或進一步論述這件事的記錄。
再看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阿基米德稱王冠的故事。希倫國王要工匠做一頂金王冠。王冠做好了,國王卻疑心工匠偷梁換柱,用其他金屬來代替黃金。于是他就找了阿基米德來辨別。阿基米德苦苦思索,一時也想不出什么辦法。有一天洗澡時,澡盆的水放得非常滿,他一腳踩進去,發現水溢出來了。他立刻想到排出水的重量跟浸入水中物體之間的關系。他突然受到了啟發:如果將王冠浸入盛滿水的容器中,溢出水的體積正好等于王冠的體積,然后將王冠的重量除以溢出水的重量,就可算出王冠的比重,再與純金的比重相比較,不就可以檢驗王冠是否為純金了嗎?后來阿基米德證明了這個王冠雖然重量與原來的金子一樣,但是摻了假。原來金子的比重和現在稱出來的王冠的比重是不一樣的。最后他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阿基米德好在什么地方呢?他不但辨別了王冠里面有沒有摻雜其他的金屬,還研究了水中的浮力,把稱王冠的事升華到理論,這就是阿基米德的水力學定理,現在的教科書上還提到阿基米德定理,稱阿基米德為古代的科學家。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這兩位先人都用一種特殊的方法把疑難問題解決了。解決了實際問題,再進入驗證期,將現象升華、歸納為“原理”(后人認為這不僅僅是原理,而是“定理”、“定律”)。
對“曹沖稱象”,我們的先人沒有像阿基米德那樣“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只是停留在某一實際問題的解決上。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阿基米德不但有聯想能力、邏輯判斷能力、抽象能力,還具有理論升華能力。實際上,前三個能力我們的小曹沖也有,但我們的先人在“曹沖稱象”這件事上以及眾多的技術發明上,都表現為停留在直接經驗或頓悟上,而沒有從理論上進行升華。
其實,“曹沖稱象”乃是今人總結的共軛控制方法的先祖。我們知道,直接稱出大象是人們辦不到的事,但一塊塊石頭的重量卻是可以稱出來的。曹沖用大船的沉浮先把象的重量變換成石頭的重量,我們把這一步變換過程用L表示,再稱出石頭的重量,這一步用A表示。最后又將石頭的重量變換成大象的重量。這一步跟L交換恰好相反,我們用L-1表示。三步連起來可以寫成L-1AL,它表示先實行L,再實行A,最后實行L-1。這樣就把大象重量稱出來了。
事實上,“曹沖稱象”以及許多發明背后的科學規律,只是在近代科學誕生之后,科學家相繼揭示出自然界許多隱藏在現象背后的規律,對自然界有了更多的了解,才總結出來的。由“曹沖稱象”抽象出來的共軛控制方法,也是經歷了近2000年才總結出來。我們不能苛求于我們的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