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會覺得這次的話題有點危言聳聽,但是,這是一位心理學家和資深心理咨詢師從自己的專業角度進行的解讀。她用專家和媽媽的雙重責任感提醒我們,孩子的煩惱,正隱隱地來。
3歲的丁丁,可以自如地玩iPad上的各種游戲,使用各種程序。大人看了都覺得眼花繚亂,跟不上節奏。可是,這個聰明的“電子娃娃”卻不會和別的孩子玩,有什么需要時也經常說不清自己的意思,只能用哭鬧來表達。每次丁丁玩iPad時,都安靜乖巧極了,但是如果家人想把機器從他手中拿走,就會引發他歇斯底里的叫喊,摔東西,打自己。結果經常是大人屈服,把機器還給他。
刀子和毒藥?
丁丁的父母和爺爺、奶奶一臉無奈地對我說:“你看,不讓他玩,就會這樣。完全管教不了!”我看著在一旁安靜而專注地玩游戲的丁丁,想了想,轉過來對4個看起來束手無策的成年人說:“假如他手里的不是iPad,而拿的是刀子或毒藥,你們怎么辦?”
爺爺奶奶驚訝,爸爸媽媽困惑,他們互相望了望,然后媽媽猶猶豫豫、有些遲疑地說:“那當然不能讓他玩,刀子和毒藥都很危險,小孩子不能碰!不過,iPad只是平板電腦啊!而且很多孩子都在玩呢!”奶奶也接著說:“我孫子特別聰明,不到2歲就會玩這個啦!我學了好久,現在都不知道怎么用呢!很多游戲他爺爺也玩不過他。”爺爺趕忙插話:“劉老師,我知道長時間玩這個對孩子的視力不好,所以每次我們都讓丁丁玩一會兒,休息一會兒的。”
從他們的回答中,我知道了家長的想法,也明白了他們為什么無法管教丁丁。在這個家庭里面,存在著和很多家長一樣的認識誤區:第一,玩電腦沒有危險。即便有不好,也只是對視力有危害。第二,會玩電腦,是聰明的標志。這樣兩個認識的誤區,使家長其實根本就沒有從根兒上想真正嚴肅地管理孩子,反而總是在無意中鼓勵和欣賞孩子從很小就能使用電腦、享受電腦,甚至把玩游戲看作是智力開發的重要手段了。
假如他們知道,幼兒過度使用電腦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我猜他們每個人都會不顧一切地把iPad從孩子手里奪走,像扔定時炸彈一樣,將它扔得遠遠的。是的,在我看來,電子設備對于孩子,就像定時炸彈。那些從小就擅長使用電子產品的孩子,用冰心的詩句描述就是:“他們的煩惱,正隱隱地來。”
“聰明”孩子的案例
我恰好最近連續咨詢了4個中學生和2個新入學的大學生,都是男孩。4個中學生全部休學在家,休學的原因不是成績不好,他們的理科成績都很好,其他科目也說得過去。共同的問題是抑郁,其中一個想出家,另一個想自殺,還有兩個拒絕上學。2個大學生,先后被退學和送到醫院住院治療。一個是因為一件很小的事跟別人發生了嚴重沖突,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用鐵棍將同學打傷。另一個總是疑神疑鬼,每天敲墻,因為他覺得別人一直在敲他的墻,他必須回擊。這2個大學生也是理科成績非常好,從小就是計算機和網絡游戲高手。
這幾個中學生的父母都不明白,為什么兒子智力很好,成績很好,卻出現無法上學的狀況。孩子對電腦有興趣,家長最初都覺得是好事,因為這會讓孩子坐得住,而且不煩人,幾個小時都不用家長分心照顧。但實際上,兒童長期和機器打交道,會缺少因機體多方面運動而刺激產生的內啡肽,快樂來源更多要依賴于游戲勝利帶來的快感。一旦游戲玩到高階,無法很快取得勝利或者通關完成,就會失去愉悅感的外界刺激來源,很容易陷入到情緒低落的狀態里。而造成抑郁的另一個原因,是晝夜顛倒,缺少日照。執迷于電腦的人,多數都是夜貓子。即便在白天,也喜歡拉上窗簾,人為制造黑暗的環境盡情投入虛擬世界。4個中學生中的一個孩子較快地從抑郁中恢復出來的方法是,一邊按醫囑吃抗抑郁藥,一邊由父母強制每天帶到戶外做有氧運動,爬山、騎自行車和踢球。
2個新大學生,都是人際關系有問題。他們從小善于跟電腦打交道,很快,樂趣就從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轉移到了獨自面對顯示器。偶爾也會有人聯系他們,就是別人有理科問題向他們請教的時候。因為他們的理科學習成績很好,所以可以一點都不用在意別人的臉色,因為老師夸他們聰明,同學雖然不和他們玩,但是崇拜他們。然而,到了重點大學,崇拜他們的人消失了,人人都忙自己的事情,人人都有很牛的一面。他們都不知道如何交到朋友,甚至不知道為什么別人總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飯、聚會,而自己卻找不到一個人說話。因為他們無法適應和多數人一起生活的環境,最后只好被迫離開了學校。
走遍天下的能力是什么?
很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聰明”這個概念已經與從前的定義有了巨大的變化。從前,人們信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個人學習好就天下無敵了。而現在的心理學研究則更多證明,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了做數學題、玩電腦游戲的能力外,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管理情緒的能力都極為重要。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無法適應人際環境,有再好的數理能力也將被淘汰。而新一代聰明的“電子娃娃”,可能會由于從小缺少對客觀世界和人際環境的積極體驗、經驗積累,大腦的軀體感覺區、軀體運動區、情緒管理區都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長大后情感淡漠或起伏波動較大,極易出現自我情緒控制障礙,難以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最后將被環境所淘汰。
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風險,從來沒有寫在任何產品說明書上。人們現在能意識到的僅僅是限于對孩子視力的損害、對肌肉的損傷。我猜想,嚴重忽視其最重要風險的一個原因是,20年前電腦才開始普及,目前絕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是在缺少電子產品的時代里成長起來的。電腦、游戲機、iPad在我們心中,代表的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美好的生活方式。而實際上,這些電子產品,已經成為了孩子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品,走到哪里都會看到處于安靜狀態的孩子手里捧著iPad或手機,餐廳里、機場,甚至公園、游樂場。他們從不熱衷于用這樣的空閑時間和周圍的大人或孩子交談、玩耍,而是把玩一會兒電子游戲作為唯一的消遣。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危害,正逐步顯現出來。我們的孩子,正有可能是深受其害的人。
作為心理師,我為聰明的“電子娃娃”的未來充滿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