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阿英之間新一輪“馬島風波”驟然而起。1月2日,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致信英國首相卡梅倫,要求英國與阿根廷就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主權爭端談判。她說,英國于1833年1月3日“通過武力從阿根廷手中搶走馬島”,如今又在馬島上用本國移民取代原住民,這是“明顯的19世紀殖民行徑”。在信中,她要求英國履行聯合國1960年通過的有關結束一切形式殖民主義的決議,同阿根廷就馬島主權爭端展開談判。4天后,卡梅倫作出強硬回應,稱英國將為保島“不惜一戰”,“在福克蘭群島部署軍隊和戰斗機絕對重要”。阿根廷外交部隨即發布公報,譴責卡梅倫發出軍事威脅。一時間,大西洋上空平添了幾分緊張氣氛。
爭吵不斷,關系緊張
馬島位于南大西洋,包含東、西兩個主島和周圍778座小島,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距離英國1.3萬公里,離阿根廷600公里。據稱,馬島周圍海域約有600億桶原油蘊藏量,而馬島的主權之爭也有兩百來年的歷史。18世紀中葉,英國和西班牙分別在兩個主島上建立定居點,后來英國人為節省軍費而撤走駐軍,但仍聲稱擁有該島主權。1816年阿根廷獨立,宣布繼承西班牙對馬島主權。1833年,英國派軍艦趕走了阿根廷人,奪取了馬島。
此后的一個多世紀,阿根廷政府沒有承認英國對該群島的主權,但也沒提出解決主權之爭。1946年,軍事強人庇隆上臺,對英國采取強硬立場,并為贏得民意而高舉民族主義大旗,大力宣傳“收復馬島”。由于經濟不景氣,貪腐嚴重,庇隆于1955年在政變中被趕下臺。但馬島屬于阿根廷的觀念已深入人心。1973年,庇隆又當選總統。一上臺,他就強硬地要求英國恢復馬島談判。據英方后來披露的文件顯示,當時英方有意尋求妥協,并于1974年6月11日秘密向阿方建議,兩國“共享”馬島,島上掛兩國國旗,英語和西班牙語都是官方語言,島民擁有英阿雙重國籍,總督則由英女王和阿根廷總統輪流派出。據說,當時庇隆非常高興地表示:“我們接受。一旦我們在馬島獲得立足點,就沒有人能夠趕走我們。”可惜,方案還沒有討論,20天后庇隆就因心臟病發作去世。
庇隆的遺孀伊莎貝爾繼任總統。但英國認為,伊莎貝爾沒有能力團結起國家,同她簽協定維持不了太久,所以撤回了方案。英阿關系迅速惡化。1975年,阿根廷代表團在倫敦國際議會聯盟大會上大罵英國人在馬島建“殖民地”,稱這是“國際海盜行徑”。當年10月,英國派代表去調查馬島經濟,伊莎貝爾不讓他從阿根廷過境,還用驅逐艦炮擊他搭乘的英國船只,險些引發戰爭。伊莎貝爾在推行強勢外交時,執政地位卻搖搖欲墜。1976年3月,阿軍方發動政變將她推翻。
此后上臺的軍政府,繼續以民族主義轉移視線、緩解國內危機。馬島主權談判難以開啟,最終在1982年4月2日爆發了馬島戰爭。阿政府派兵占領馬島,英國派出特遣艦隊。6月14日,英軍攻占馬島首府,阿軍投降。當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英阿雙方恢復馬島主權談判。1983年,阿根廷軍政府垮臺,首任民選總統阿方辛接過了爛攤子。
1989年,梅內姆當選總統,積極調整對外政策,暫時擱置對馬島主權的要求。1990年,英阿復交。1994年6月10日,梅內姆提出,馬島應最晚在2000年還給阿根廷。當年8月22日,阿根廷在新憲法中重申對馬島擁有主權。兩國圍繞馬島問題爭吵不斷,關系一直緊張。2003年,基什內爾當選總統,上臺后再次提出對馬島主權的要求,以此獲得國內民眾的支持。英方則稱馬島主權問題“不可談判”。
女總統打響輿論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走上 “討島”第一線的是克里斯蒂娜。她是基什內爾的妻子,也是阿根廷第一位民選女總統。她的“討島”方式也顯示了她的個性,外柔內剛,注重打法律戰、輿論戰。
1953年,克里斯蒂娜出生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一個普通家庭。她從小就對政治很感興趣,曾說過政治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她在拉普拉塔大學讀書時,正值庇隆第二次執政,他在馬島問題上的強勢立場對克里斯蒂娜影響很深。當時的她,還喜歡與男生辯論政治問題,引起了同學基什內爾的注意。兩人相識6個月后就結了婚,共生育了兩個孩子。克里斯蒂娜先是和丈夫一起在阿南部的圣克魯斯省開了家私人律師事務所。1983年,也就是軍政府垮臺當年,克里斯蒂娜踏入政壇。1995年開始,她先后4次擔任聯邦議員。2003年4月,她幫助丈夫基什內爾參加總統選舉,一個月后當上了第一夫人。
基什內爾執政4年,阿GDP平均每年都保持8%以上的增長,全國貧困人口比例從54%減至23.4%,失業率也由17.8%下降到7.7%,公共財政連年盈余。得益于丈夫的政績,克里斯蒂娜在2007年10月參加總統選舉,首輪投票就勝出,2011年10月又成功獲得連任。
自就任總統以來,克里斯蒂娜一直在努力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敦促英國就馬島主權問題進行談判。2009年12月,阿根廷議會宣布通過一項法律,宣稱馬島屬于該國領土。2010年2月,英國迪塞爾石油公司宣布,開始在馬島附近海域鉆井采油。對此,阿根廷反應強烈,派軍隊封鎖通往馬島的通道。英國也派出了“約克”號導彈驅逐艦至馬島海域宣示主權。2011年12月,包括阿根廷在內的南方共同市場國家宣布對馬島進行經濟封鎖。2012年1月,英國表示將派出最先進的“不屈”號驅逐艦和一艘特拉法加級核潛艇至馬島海域巡邏,宣示主權。2月2日,英國的威廉王子抵達馬島,開始在馬島駐軍服役。
2012年4月,正值馬島戰爭爆發30周年,克里斯蒂娜表示,收回馬島主權是所有阿根廷人的事業。今天世界上殖民地已為數不多,但包括馬島在內的這些殖民地多數處于英國控制下,這是不公正的。她甚至不惜為討島親自上陣。2012年6月,在墨西哥G20峰會期間,克里斯蒂娜與卡梅倫一碰面就開打嘴仗。卡梅倫要求阿根廷尊重馬島居民的自決權,克里斯蒂娜則以西班牙語的“長篇大論”回擊卡梅倫。2012年9月,克里斯蒂娜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講話,強調馬島主權之爭不是英、阿兩國雙邊問題,而是涉及徹底鏟除殖民主義禍患的全球性問題。
島爭不會導致動武
雖然英阿為馬島爭執不斷,但兩國均認為再發生軍事沖突幾乎不可能。馬島戰爭失敗后,阿根廷人的反思從未間斷。克里斯蒂娜多次重申阿根廷對馬島擁有不容置疑的主權,但她也認為當年軍政府倉促開戰,戰敗后導致收回馬島主權困難重重,國力大幅衰退,其中的慘痛教訓值得深思。而從國際環境來看,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糾紛和主權爭端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英阿兩國國內也幾乎沒有任何民意支持政府動武解決馬島爭端。阿根廷主流媒體《號角報》稱,這次克里斯蒂娜致信卡梅倫,與此前英國政府試圖以英女王名字命名部分“南極洲領地”有關,那些地區與阿根廷提出主權要求的區域重疊。克里斯蒂娜是在回擊“挑釁行為”。
有消息稱,馬島地方政府有意在2013年3月舉行全民公投,決定該島的歸屬。由于馬島實際控制在英國手中,島上居民對阿根廷并無親近感,因此卡梅倫也很愿意打這種“民意牌”。他說:“福克蘭群島的未來應當由生活在那里的居民自己決定。”“無論在什么時候詢問他們對這件事的看法,他們都表示希望保留目前的英國國籍。”英國外交部發表評論說:“福克蘭群島居民是英國人,而且他們選擇成為英國人。”英國《太陽報》也在阿根廷英文報紙上刊登廣告,重申“公民自決原則”,稱“除非福克蘭群島上的人們選擇成為阿根廷人,否則,他們必將仍是英國人”。
不過,阿根廷人顯然不同意英國人的看法。一位曾經歷馬島戰爭的阿軍老兵說:“馬島的問題完全是領土解放的問題,如果為此要舉行公投,那么這個公投必須由拉丁美洲及其各國政府來舉行,由他們來決定馬島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