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唱和,琴瑟和諧
中西醫臨床醫學,聽起來像一個非常全面的醫療類專業,雙劍合璧,學貫中西,能熟讀古文精要之余又能在科學實驗室如魚得水。實際上,在學習過程中也的確如此,中醫經典課程與西醫實驗課交錯,我們時而體會中國古典醫經之奧妙,時而又用現代科學統計方法進行藥理試驗或動物生理實驗;既要認識和鑒別各種中藥,同時也要拿起手術刀進行兔子、白鼠實驗。
記得兩年前,我上第一節中醫基礎理論課時,教授曾和我們說,中西醫兩個醫學理論體系是不能夠結合的。誠然,中醫的研究是人文哲學思考方式,西醫的深入是自然科學實驗模式,完全不同的醫療體系結合的道路是困難的、曲折的。盡管我們的教材赫然寫著《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外科學》,但是內容仍然是西醫辨病、中醫辨證,再用兩種理論分別指導中藥西藥聯合運用,合并治療疾病。
中西醫各有長處,一個經驗學科與一個自然學科,相互碰撞,取長補短,在治療疾病方面也讓醫生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如治療腫瘤,西醫的化療、放療可以殺滅癌細胞,中醫的傳統療法調理可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衛氣營血、扶助正氣以減低癌癥的轉移率和減輕化療的副作用,進一步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再如治療世界頭號殺手的心血管疾病,西醫可以使用手術機械疏通血管,而中醫的通絡活血的方劑可以減低心血管意外再次發生的幾率,針灸更在中風后遺癥上有令人矚目的療效。
我就讀的廣州中醫藥大學是在2004年才設立中西醫臨床醫學這門專業,盡管這是在近幾年才出現的專業,課程設置不如老牌專業成熟,但是中西醫混合應用于臨床將是我國醫學發展大流的必然趨勢,專業潛力十分巨大。
守護生命,甘于苦讀
臨床醫學是一門神圣的專業,它培養的是守護生命的使者,醫生一旦出錯便從救人者變成殺人者,所以醫生必須精于業務、纖毫勿失。臨床醫學是公認的苦專業,課程多、考試多、就業壓力大,正如網友所調侃的一樣“不在學習中變態,就在求職中失敗”。中西醫這門專業更是如此,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半滿課是家常便飯。學期剛剛開始,便有同學早起晨讀中醫經典,自修室已像“考試月”一樣座無虛席。我們學習的課程內容非常豐富,除了中醫方面的傷寒論、黃帝內經、溫病學、金匱要略、方劑學、中藥學、醫古文、中醫診斷學、針灸學,以及西醫的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人體解剖學等基礎課程,還有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外科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中西醫結合婦科學、中西醫結合骨科學、中西醫結合眼科學、中西醫結合耳鼻喉學、預防醫學、康復學、臨床醫技學等一系列臨床課程,五年的學習中還包括3個月的見習、整整52周的臨床實習,可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當然,同學們在中西醫相互交錯的學習過程中難免會迷茫和失去方向,面對一個疾病,中醫辨證和西醫辨病的思路完全不一致,要在腦海里建立兩個不同醫學理論方法,需要大量的訓練和思考才能完成。中西醫專業并不像純西醫一樣如此有條理性和邏輯性,也不像中醫依靠觀察、取象之類的哲學經驗模式,它是一種整體性極強的學科,需要不斷在摸索中前行,努力學習書本知識之余更要學會思考尋找方法、技巧和規律。
在醫學院校里,大家經常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如當四六級風靡各大高校的時候,醫學生們往往手捧的都不是英語的練習題而是臨床課程的課本復習期末考試;再如某些專業的學生 “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時,我們仍如高三學子一般天天背著厚重的雙肩包來回跑,拿著如轉頭一般的上千頁課本專心研讀。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必須經過忍受寂寞的苦讀過程,甘于投入書海的干勁。準備奔向醫學院象牙塔的你準備好了么?
面對挑戰,把握機遇
根據我國的相關政策規定,本專業的學生畢業在醫院工作一年后可以考取中西醫執業醫師資格證,有證就有在醫院工作,為病人開處方的資格。當然,如果同學們未來想在臨床上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和晉升機會,考研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因為在大多數的一、二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很少接收本科的中醫或中西醫專業的學生。而想從事基礎醫學科學研究的同學,考研更是首選。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的本科生畢業后若選擇直接就業,大多數同學會被基層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站或小城市的二甲醫院吸收,也有部分學生選擇轉行從事醫療方面以外的職業。其實自從國家取消“赤腳醫生”后,基層醫院和一些欠發達地區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醫生投入工作,但是相對工資水平較低。如今國家已經逐年擴大醫療行業的國民經濟投入,基層醫生的福利在未來的日子應該會得到較高的提升。
無論是去大型的三甲醫院還是到基層衛生服務站,無論中醫、西醫還是中西醫結合,學醫的最終目的都是維護人們的身體健康。當宣讀醫學生誓言,踏進白色巨塔的那刻開始,你就肩負起生命的重量,只要有著堅定的信念和博愛的胸襟,就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療工作者,在崗位上兢兢業業,精誠濟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