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馬 語
□莫 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臉上拂過來拂過去,使我從睡夢中醒來。眼前晃動著一個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墻。一股熟悉的氣味令我怦然心動。我猛然驚醒,仰臉望著它——親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著“Z99”字樣的、盲目的、據說是從野戰軍里退役下來的、現在為生產隊駕轅的、以力大無窮、任勞任怨聞名鄉里的老騍馬。
“馬,原來是你啊!”我從草垛邊上一躍而起,雙臂抱住了它粗壯的脖子。它脖子上熱乎乎的溫度和濃重的油膩氣味讓我心潮起伏、熱淚滾滾,我的淚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滾動。它聳聳削竹般的耳朵,用飽經滄桑的口氣說:“別這樣,年輕人,別這樣,我不喜歡這樣子,沒有必要這樣子。好好地坐著,聽我跟你說話。”
我端詳著這個30多年沒有見面的老朋友。
它依然是當年的樣子:碩大的頭顱、偉岸的身軀、修長的四肢、瓦藍的四蹄、蓬松的華尾、緊閉著的不知什么原因盲了的雙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經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肅立,猶如一堵墻。我多少次坐在它寬闊平坦的背上看小人書,它一動也不動,好像一艘擱淺了的船。我多少次為它轟趕吸它鮮血的蒼蠅和牛虻,它冰冷無情,連一點謝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頭雕像。我多少次對著鄰村的小孩子炫耀著它,編造著它的光榮的歷史,說它曾經馱著兵團司令沖鋒陷陣,立下過赫赫戰功,它一聲不吭,好像一塊沒有溫度的鐵。我多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請教,想了解它的歷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樣瞎的——無人告訴我——我多少次猜測它瞎眼的經過,我多少次撫摩著它的脖子問它:“馬啊馬,親愛的馬,告訴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彈皮子崩瞎的嗎?是害紅眼病弄瞎的嗎?是老鷹把你啄瞎的嗎?”任我千遍萬遍地問,它不回答。
“我現在回答你,”馬說。馬說話時柔軟的嘴唇笨拙地翻動著,不時地顯露出被谷草磨損了的雪白的大牙。從它的口腔里噴出來的腐草的氣味熏得我昏昏欲醉。它的聲音十分沉悶,仿佛通過一個曲折漫長的管道傳遞過來的。這樣的聲音令我癡迷,令我陶醉,令我驚竦,令我如聞天籟,不敢不認真聽講。
馬說:“你應該知道,日本國有一個著名的關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毀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還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殺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毀了雙目。你們村子里的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婦,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點瞎了雙目。這說明,世界上有一類盲目者,為了逃避,為了占有,為了完美,為了懲罰,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當然,我知道你對他們不感興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為什么瞎了眼睛……”馬沉吟著,分明是讓這個話題勾起了它的無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著,我知道在這種時刻說什么都是多余的。
馬說:“幾十年前,我的確是一匹軍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證明。用燒紅的烙鐵打印記時的痛苦至今還記憶猶新。我的主人是一個英武的軍官。他不僅相貌出眾,而且還滿腹韜略。我對他一往情深,如同戀人。有一天,他竟然讓一個散發著刺鼻脂粉氣息的女人騎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惱怒,精力分散,穿越樹林時,撞在了樹上,把那個女人掀了下來。軍官用皮鞭抽打著我,罵我‘你這匹瞎馬’!從此,我決定再也不睜開我的眼睛……”
“原來你是裝瞎!”我從麥草垛前一躍而起。
“不,我瞎了……”馬說著,調轉身,向著那漫漫無盡的黑暗的道路,義無反顧地走去。
(選自《散文·海外版》,有刪改)
馬是裝瞎的,可文章結尾為什么說“不,我瞎了……”此話該如何理解?
解析:馬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原來是被主人辱罵,一氣之下裝瞎從而離開軍營。最后馬承認自己瞎了眼,實際上是指自己錯投主人,是最令人悲哀的“瞎”。
參考答案:自己幾十年沒睜開眼睛,和真正的瞎子沒什么區別。因為自己為主人出生入死,而主人卻為“散發著刺鼻脂粉氣息的女人”罵自己“瞎馬”,自己不識人,所以是真正的“瞎了”。
【閱讀指導】
小說的思想內涵也就是小說的主題,它是借助人物、情節、環境等多種因素表達的,因此,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一定要在通覽全文、概括情節、把握人物、聯系背景和動機這樣全面的考慮之下進行。
一、從題材內容著眼
題材中蘊涵著主題。選取怎樣的題材來反映怎樣的生活,傳達怎樣的感情,表現怎樣的思想是在小說創作之前就定好的,所以從小說的題材著眼,可以把握小說的主題方向。首先要看標題。小說的標題以最精煉的語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是解讀小說主題的突破口。另外要看主要事件。小說敘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環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確定了小說的主題方向。
二、從人物塑造著眼
在小說中,由于作者濃墨重彩皆潑灑在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題性人物”。首先要挖掘小說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要素,因為這些要素直接決定著人物的言行,體現著人物的性格。而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的本質關聯著。另外要從作者對人物的介紹評價看人物的典型意義。作者對人物的介紹評價很明顯地帶有作者主觀情感的傾向性 ,蘊涵著作品主題的重要信息。
三、從情節發展著眼
小說中寫人不能離開人物活動的形式——情節,而情節又是通過一系列具有因果關系的故事來完成的。情節必須以某些矛盾為內容。矛盾的發展、解決,無不體現出作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小說的主題思想需要在情節的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來,要準確地理解作品的主題,必須理清作品的情節。另外要探究情節設置的原因。小說的魅力在于小說的結構選擇,而小說的情節設置往往也體現著主題表現的需要。
四、從環境特點著眼
不管環境描寫的直接作用如何,它最終都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首先要會分析環境的特點。小說中的環境為人物提供了活動的背景,不同的環境生成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性格決定人物不同的命運,而小說人物的命運往往蘊涵著作品的主題。另外要看背景介紹。小說中故事的發生離不開社會的土壤,把故事放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去理解,才能準確把握作品的主題。
【閱讀思考】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定風珠
□魏繼新
小鎮多吊腳樓,舊稱干闌。此屋沿溪而建,時傳為避毒蟲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嵐霧,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鱗次櫛比,多為木柱板壁,街道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幾分古香古色。鎮口巖頭上的老藤粗枝,盤虬錯節。小鎮位于深山之中,極少有人來往,村野田埂之中,常見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歲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蓋著日子,腳印覆蓋著腳印。連風也很難穿透時間凝固的墻壁,為這方圓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鎮,送來些山外新鮮的氣息。
小鎮上有一個屠夫,生得膀粗腰圓,每日里殺頭肥豬,燙了刮毛開膛,然后用擔挑了,步行幾十里山路,到城里去賣。卻也不知何故,他的豬肉極好賣。他從不要高價,也不扣斤兩,所以,常常不到一個時辰,肉便賣完了,于是,便沽些酒,買些油鹽柴米,順了山路回去。當然,擔子里便捎了些鎮里人托買的東西,或油或鹽,屠夫總是把它們用信包包了,做上記號。他雖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卻極細,從不會錯,加上有的是力氣,也樂此不疲。如此一來,人緣極好,鎮上的人把喂的豬,也往他那兒趕,所以,日復一日,小日子倒過得十分滋潤。
屠夫有一個殺豬用的案板,矮腳寬身,是祖上傳下來的,雖然開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復一年,連木質也看不出了,屠夫卻對它十分鐘愛,用起來也十分順手。一日,鎮上來了一位老者,此人打扮倒也入鄉隨俗,穿了藍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銀須飄飄,頗有些風骨。據說,此人是一名中醫,回祖籍省親的,偶爾也給鎮上的人看病。不知為何,卻對屠夫的殺豬感了興趣,一連數日,流連不去。屠夫為了生活,殺豬時間是極早的。山洼里云搖著破碎的夜晚,山頂上剛流出血紅的黎明,老者便來了,目不轉睛地看。屠夫是個直人,見狀,便嘿嘿地笑了,說:“讓老人家見笑了,我手藝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說:“你手藝倒是極好,人也不錯。不過,我不是看你殺豬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說:“我是看你的案板呢。”
屠夫不解。老者問:“可否轉讓,愿出錢購買。”屠夫說:“區區一個破案板,你愿意要,就拿去吧。”老者便說:“那我代病人謝你了。不過,我將賠錢給你置買一個新案板。我隔七天后來取,這七天,你仍在案板上殺豬吧。”
七天后,老者到來,見屠夫置辦了新案板,并說:“你既然是為了病人,我怎可讓你破費,就買這新案板送給你吧。”老者大吃一驚,急忙問:“舊案板在哪?”屠夫說:“我已劈了。并且看見一只巨大的蜈蚣趴在桌子里面。”
老者于是仰天長嘆一聲說:“民風這么淳樸,我有什么可說的?”
于是,老者告訴屠夫:“這蜈蚣趴在案板里,已經超過十年了,并且天天以豬血為食,到今天,已超過百年,取出蜈蚣剖開,肚子里有一顆珠子,名字叫定風珠,可以治上百種中風的疾病。我存有私心,怕說出來被你敲竹杠,所以沒有說透,誰知竟然毀于一旦!我要這新案板,又有什么用呢?以我這樣的褊狹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讓人汗顏,我碌碌一生,看來仍是心不達,藝不精呀!”
說完,大笑而去。
倒是屠夫,經常聽人說起,他到手的富貴竟被弄丟了。屠夫聽后,也不懊悔,只笑著說:“該來的則來,該去的則去,是天意。”
屠夫依然每天殺豬賣肉,樂此不疲。倒是老者,聽到這些話后,抬頭看著天空感嘆說:“追求那些追求不來的東西,我何止是心不達、藝不精,而是枉讀藥理詩書,不如一個屠夫啊!”
于是摘去牌匾不再行醫賣藥。
(選自《小小說精讀》)
1.小說開頭描寫了小鎮的哪些特點?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2.綜觀全文,請簡要分析屠夫這一人物形象。
答:
3.本文多處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人物,請列舉兩例加以賞析。
答:
4.本文主要寫了定風珠的故事,請探究深蘊其中的作品的思想內涵。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