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本場考題
請以“情理之間”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思路引擎:“情理之間”強調的是情與理之間的關系。“情”的內涵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等,還可以是情面、情形、情懷、情趣等。“理”的內涵可以是道理、事理、法理、理想、理念等。在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情理之間”這組關系型的題目與“情理之中”是不同的。“情理之中”模糊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往往表達的是“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旨。而“情理之間”則是辯證統一的。在日常生活中,情理之間時常讓我們舉棋不定,甚至痛苦不堪難以抉擇。因為很多事情合情,但不合理;又有很多事情合理,但又不近乎人情。于是乎,為情而身陷囹圄者有之;為理而執著,眾叛親離者也不少。
本文題與生活聯系相當密切,因此學生在選材上有比較廣闊的空間。如果寫記敘文,在講述“情與理之間”糾結的故事的時候,恰當的心理描寫是文章成功的關鍵。情和理之間的較量常常是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如果寫議論文,應當以對兩者關系的深度剖析取勝。在論述“情與理”時,我們在普遍思維的過程中,可采用逆向思考。
B 現場作文一
情理之間
□施 展
他點燃香爐,青藍色的煙縷縷飄出,秋風漏進窗口,袖口的白綢便與青煙糾纏在了一起,他的思緒也如此糾結。他向來足智多謀,敏捷果斷,可這一次他卻猶豫了……
“情……理……”他反復念叨著,睜著一雙無助的眼睛。他伸手揉了揉雙眼,再睜開時,忽然看見那青煙化成了一個青衣女子,那白綢則化作了白袍壯士,兩個人在他面前相對而立,默默無言。他走上前去作揖,那青衣女子便轉向他。
“我名為情,在云長義釋孟德時的青龍偃月刀上小住過,在司馬相如賦《鳳求凰》的筆墨間停留過,在李代桃僵的時候徘徊過。我是情,世人莫不為我動容。我是英雄的淚,淚人兒的笑,笑者的愁,愁者的一抹豁達。因為我,人與草木相異。無人責備動情之人,先生要以情為重啊!人若無情,豈非草木?”青衣女子漸行漸遠,化作碧清的流水蜿蜒而去,他看得發呆了。
“呵!”如雷之聲打斷了他的遐思。
他一回首,原來是那位白袍壯士。“大丈夫安能為情所困!我名為理,我與諸子共游,祁黃羊保薦仇人時我在!包青天誅陳世美時我在!”
“包青天?”他問道。
白袍壯士接著說:“啊,那是你之后幾百年的人了,莫怪我嘴快,你可不如后人吶!理為國法,那包青天便是崇法之人。天機不可泄漏,我不便多說。只是先生可知以理服人?江山之固,唯理也。無理則若小兒取鬧,軍士何服先生,國家安可穩固?先生三思,人情誠可貴,法理價更高啊!無情之人冷酷,可無理之人當誅!”白袍壯士提著寶劍一下子消失了,再看時他已化為一座孤山。
不一會兒,一泓清水繞山而來,清水繞山卻不能毀山,山使清水成為曲流,卻終不能阻擋流水。他一動不動,佇立在這山水前,看著山水間突突地生出來許多碧綠的小草,開出雪白的花。他若有所悟。
“先生,先生”的叫聲打碎了一切。原來是一場夢!小書僮側立一旁:“已是天明了,先生,昨天的事還……”小書僮的聲音漸漸小得聽不到。他走到前廳,百官都靜候著。他略遲疑了一下,低下頭說:“斬了馬謖。”“諸葛先生!”“丞相!”所有人驚呆了。“情……理……”諸葛亮念叨著抬起了頭,淚水簌簌而下。
人們都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他是哭著的,不錯,但他是用理捍衛了情。清水繞著孤山,山水間一片生機……
有人說,他看見青衣女子與白袍壯士相攜而行,一路笑語不斷。不知是真是假。
教師點評:
作者開頭用詩意的語言設定了一個特定的情景,還有在“情理之間”糾結的諸葛亮的形象。“青煙”與“白綢”的糾纏實際上是人物心理的再現。作者讓情理分別化為“青衣女子”和“白袍壯士”,并演繹了一段“情”與“理”的對決。作者讓它們在訴完各自內心的衷情之后,又自然地分別化作“碧清的流水”和“一座孤山”,讓諸葛亮最終在山水相繞中頓悟:清水繞山卻不能毀山,山使清水成為曲流,卻終不能阻擋流水。于是人物內心“情理之間”的糾結也就消失了。文章中心也就顯豁了,“用理捍衛了情”“山水間一片生機”。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8分+發展等級18分=56分
C 現場作文二
情理之間
□朱丹妮
小城近年來經濟發展迅猛,一座又一座的高樓遮天蔽日。昔日寬闊的街道如今因兩邊停放汽車而變得狹窄起來。我穿梭其中,竟有種看車展的意味。
醒目的亮黃色使眼前這輛車從眾多的車輛中凸顯出來。車后窗上那張亮黃色的標識因車子本身的黑色而更為顯眼。
走近了,我才看清那標識上用鮮紅色顏料書寫的幾個大字:
“打倒小日本,保衛釣魚島!”
我本想稱贊車主擁有濃濃的愛國之情,目光卻不經意地瞟到那個有些渺小的車牌上——豐田。原來是日系車!
我心里有些想笑!想了想,卻又有些難受。
雖然我沒有親自參加過那些為了保衛釣魚島舉行的游行,卻從新聞上了解到一些信息。“打、砸、搶”這三個字早已將游行之初所包含的愛國情懷抹殺得一干二凈。我想起新聞上的畫面:被砸得變形的卷簾門、凹陷的車門、一地破碎的玻璃,還有砸完后人們臉上野蠻而又得意的神情。在他們身上,我看不到理智,有的只是愛國情懷外衣下那一張張丑惡的嘴臉。
難道愛國情懷的表現是喪失理智地去損害他人的利益嗎?
我想起了那位跳海而死的英雄。“長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遣警鐘鳴?”陳天華的愛國精神歷來為世人稱道。他用自己的死,來換取國人的覺醒。這樣的愛國情懷沒有損害他人的利益,卻喚醒了睡夢中的國民。
我又想起了那封“淚珠與筆墨齊下”的《與妻書》。在親情與國家之間,林覺民選擇“以天下人為念”。理智讓他看清自己的選擇。雖是“寂寂黃花,離離宿草。出師未捷,埋恨千古”,可又有誰能否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辛亥革命的勝利作出的貢獻呢?
在愛國情與理智之間,那些“打、砸、搶”的游行者們似乎站錯了位置。理智地愛國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思緒被打開車門的車主打斷。那位車主拎著一袋食物,不安地四下里張望著,似乎想看看周圍是否有虎視眈眈的雙眼。
看著汽車疾馳而去,我內心默念著:理智愛國!
教師點評:
作者從日常生活入手,引出關于“愛國情與理智之間”的話題。開頭用一個特寫鏡頭,瞄準的是一款豐田日系車主在這場抗議浪潮中的微妙的心理狀態和表現,從而引發對“保衛釣魚島游行”中出現的“打、砸、搶”行為的議論,切中時弊,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接著作者提出了“難道愛國情懷的表現是喪失理智地去損害他人的利益”的疑問,并用陳天華和林覺民的事例進行有力的論證,最后得出結論:“理智地愛國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結尾不僅僅是對開頭的呼應,更讓我們對現實的嚴峻形勢多了一份清醒的認識,從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理智愛國”。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6分+發展等級18分=54分
D 現場作文三
情理之間
□喬亞男
自周以來實行的宗法制用血緣關系將中華民族連成一體,屹立千年不倒,這是榮耀;但與此同時,它也將中國變成一個人情社會,這卻是悲哀。
國人善于將情與理混為一談,可我卻要疾呼:情與理之間有三道不能跨越的坎。
情理之間第一道不能跨越的坎是“道德底線”。道德底線讓人學會分清情與理,不會讓人任由心情擺布而喪失理智。
正如那“微笑局長”楊先生。也許那日他的確有什么喜事,但對于30多條生命的逝去,他不應該讓心情主宰了理智,露出那不合時宜的笑容。
又如那用手拿起殺人刀的藥家鑫。車禍后的狂亂心情讓他喪失了道德底線。面對垂危女子的呼救,他卻選擇持刀相向。一聲槍響結束了他原本可以更加美好的未來,可悲可嘆。
情理之間第二道不能跨越的坎是“羞恥之心”。當想要出名的渴望控制了理智,便是羞恥之心的喪失。于是有了“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后笑”的拜金女馬諾。于是透視裝、布條裝、真空裝橫空出世,讓人不禁產生疑惑:幾千年來水蓮花般嬌羞的古典仕女去哪了?
衣服越穿越少怕什么?頂多得個重感冒。可是這2012年最“忙”的皮鞋才厲害,上得廳堂,成為膠囊,下得廚房,成為酸奶,沒有最毒,只有更毒。這些現象的出現就是羞恥心喪失的表現。喪失了羞恥心,所以女明星們為搏上位,衣服越穿越少;喪失了羞恥心,所以商家們為謀利益,造假手段越來越毒。
情理之間第三道不能跨越的坎是“法律法規”。人類社會因為有了法律才變得有章可循。法律橫亙在情與理之間,給了它們明確界線,使情與理不至于混亂。昔日的打黑英雄文強曾榮極一時,可他卻按捺不住內心的欲望,跨越了法律的界限,參與貪污,涉黑,往昔的種種輝煌無法替他那罪惡的后半生做掩飾。理容不得半點人情,所以法律對他做出了公正的判決。
向前一步是天堂,向后一步是深淵。情理之間的抉擇,正是人生路上一直存在的一道選擇題,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好情與理之間的三道坎。
教師點評:
文章開頭作者從自周以來實行的宗法制入手,然后筆鋒一轉直擊現實:“中國變成一個人情社會”的悲哀。針對此種社會現象,作者鮮明地提出了要把握好橫在情理之間的三道不能跨越的坎,以警示世人。接下來作者的論述條理清晰,逐層發表自己的見解,所舉事例富有時代氣息,讓人讀后心靈為之震顫。從“微笑局長”楊先生、音樂才子藥家鑫揮刀殺人案、拜金女馬諾、皮鞋酸奶、打黑英雄文強等事例論述,語言犀利,具有很強的震撼力和說服力。結尾干凈利落,直奔主題,觀點鮮明,比喻形象生動。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7分+發展等級18分=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