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崇光(1838-1896年),字崇光,后改字若木、櫟生,號純道人,清江蘇揚州人。初為雕花工,后為虞蟾弟子。二十歲前曾參加太平天國革命,隨虞蟾同在天京(今南京)繪制壁畫。太平天國失敗后回揚州,從洪福祥至各地畫土地廟。曾客寓皖中蒯氏家,多見宋元名家真跡,力追古人,畫藝銳進。工花鳥、人物、草蟲、山水,尤長雙鉤花卉,為當時揚州大家。光緒十三年(1887年),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來到揚州向鄭珊學山水,從陳崇光學花鳥。他對陳崇光極其推崇,譽其“沉雄渾厚”、“畫雙色花卉最著名”。海上巨擘吳昌碩譽其“筆法古嚴,妙意從草篆中流出”,是揚州畫派的重要畫家之一。今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收藏的《耄耋圖》,就是其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作品。
《耄耋圖》,縱69厘米,橫34厘米,紙本,設色水墨畫,上寫花貓、蝴蝶、秋葵、野菊。在中國花鳥畫中,常可看見貓戲蝴蝶這類題材,這就是著名的《耄耋圖》。“耄”和“耋”都是對老年人的特稱,“耄”指九十歲、“耋”為八十歲,“耄耋”泛指老年人。中國人崇尚長壽,又有著尊重老人的優良傳統,因此在中國畫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為祝壽而作,貓和蝴蝶就是題材之一。此圖以貓和蝴蝶為主,輔之秋葵、野菊,組成一幅充滿濃郁詩情的畫面。圖上之秋葵亭亭玉立,略向右斜,枝葉扶疏中綻開著一朵朵素凈妍芳的花冠。一只蝴蝶似為秋葵所吸引,正輕盈地飛向盛開的花朵。此時,一只花貓正蹲伏于秋葵下,它黑首、黑尾、白身,雙目炯炯,蓄勢待發,正密切關注著周圍的動靜。此圖以寫意法畫貓,所畫之貓毛皮蓬松,憨態可掬,給人以毛茸茸的質感。貓的身形只用了幾筆水墨細線便勾寫成形,頭臉爪和身尾以水墨潤擦,白色則用留白的方法,只有雙眼潤擦些鵝黃,使貓的眼睛陡然增添了光輝,筆意松快而生動傳神。此圖以工筆重彩法寫蝶,所寫蝴蝶,細筆紅彩,水墨勾筋,羽翅透明,須足生動,把整個畫面點綴得鮮活有韻。以沒骨法寫秋葵野菊,所寫秋葵野菊,筆墨酣暢,設色典雅,花葉招展,婀娜多姿。以奔放之筆寫野草,所寫野草,雖草草而成,卻蒼勁遒放,天趣橫溢,足見功力深湛。落款為“壬辰仲春望日,若木陳崇光。”此“壬辰”為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時作者已55歲,正是藝術上最成熟的時期。但此時作者已身患狂病,生活上正處于窮困潦倒的地步。史載他“衣敝衣,履敝履,發長如囚,塵垢滿爪……所偕皆窮士,時集于煙寮酒肆間,不知其為誰也。”故畫風老辣,筆力蒼勁。下鈐“陳崇光”白文印,“若木”朱文印。
此圖左下角鈐有“頌西審定真跡”審定章,說明此圖曾經“羅振鏞”審定和收藏。據考,羅振鏞,字頌西,原籍浙江上虞,后因其先人長期在淮為官。繼祖母方氏于淮安購房置業,遂為家焉。清咸豐初年,羅振鏞出生于江蘇淮安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著名甲骨文和金石學者羅振玉即是其三弟。平生精鑒賞,喜收藏,愛好書畫和文物,曾錄家藏名畫為《名畫編目》《畫錄識余》《畫話》,收入《四部總錄藝術編》,一生輾轉于淮安、揚州和上海等地,是一位有深厚造詣的書畫家和書畫收藏家,《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有其小傳。因此,此圖是一幅流傳有序的作品,故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