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漢至兩晉南北朝時期,用澄泥法造磚瓦,泥土經(jīng)精心淘洗,燒造出的磚瓦堅實致密,是制硯的好材料,所制之硯不僅細膩光潔,發(fā)墨好,勝于一般陶硯,而且樸拙高雅,古意盎然,富有厚重的歷史信息,尤其是帶有銘文的磚瓦硯,既具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和收藏價值,也是研究古文字和書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清代,隨著金石學的鼎盛,將古磚瓦改制為硯在文人雅士中風行起來,達到鼎盛。
安慶市博物館收藏有一方清制元康銘西晉磚硯,由半塊晉磚改制而成,長方形,色澤灰黑,磚質細膩堅硬,長方形深硯池,硯堂淺挖,磚左側邊墻有模印的帶框陽文篆書“元康”二字,上方邊墻亦有模印陽文,可惜模糊不清,無法辨識,右側邊壁陰刻銘文25字,題日:“道光己亥二月十日,在康甫慕陶軒觀并題,老木時年七十有一。”硯長14.2厘米,寬8.5厘米,厚4.5厘米,硯在原磚基礎上進行過修整,因此原磚大小不得而知。
此硯為清代利用西晉紀年磚所制之硯。歷史上的“元康”年號有二:一為西漢宣帝劉詢的第三個年號(公元前65-公元前62年);一為西晉惠帝司馬衷的年號(公元291-299年)。根據(jù)目前已發(fā)表的考古資料,最早的紀年磚為1998年出土于河南新安縣漢代函谷關倉庫遺址的“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造”空心磚,而最早的紀年墓磚出現(xiàn)于東漢墓中,考古發(fā)掘中所見的“元康”銘紀年磚均出自西晉墓葬,因此,學界一般認為元康銘磚為晉磚。
題記中的“康甫”指的是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吳廷康,慕陶軒為其齋堂號。
吳廷康(1799-1888年),字元生,號康甫,又號贊甫、贊府、晉齋、茹芝等,安慶桐城人,道光至咸豐年間曾在浙江任縣丞,與何紹基至交。工篆隸鐵筆,兼善畫梅蘭,精金石考據(jù),有磚癖,家藏秦漢至唐宋古磚數(shù)百方,輯有《慕陶軒古磚圖錄》一卷,又有《問禮庵古今印存》傳世。
翁同龢的得意門生王伯恭所著《蜷廬隨筆》載:“桐城吳康甫二尹廷康,道光中,即以小官浮沉浙江,光緒間始卒。屢次寇亂,俱免于難,殆天幸也。極精金石考據(jù)之學,與何子貞、苗露仙皆至交。所作篆隸,雅健絕倫,顧同時人多輕之。良辰佳節(jié),恒以聯(lián)扇等事遍獻上官,亦頗遭厭棄,往往擲諸字簏。吳君卒時,年近九十,身后聲價頓增,幾過完白山人,往往醬瓿之余,多方購覓。此古人所以不求浮譽,固知后世必有桓譚也。”另據(jù)《永豐鄉(xiāng)人行年錄(羅振玉年譜)》載,光緒十四年(1888年),羅振玉在杭州“見桐城吳氏藏磚百余列肆求售,皆《慕陶軒磚錄》中物也。”可知吳氏以小小縣丞身份在浙江為官數(shù)十年,一直碌碌不得志,作品生前不為人賞識,死后才“聲價頓增”,而他去世后,畢生所藏之古磚也皆散佚,殊為可嘆!今安徽博物院亦藏有一方慕陶軒舊藏磚硯,浙江省博物館有其墨梅扇面,桐城市博物館藏有其篆書七言聯(lián)等。
關于此硯的題記者,由于落款只提供了作者之號“老木”和年齡,一時難以查考。筆者根據(jù)其于道光己亥年(公元1839年)題記時年已七十一歲推斷,題記者應出生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而史載吳廷康愛磚成癡,有“磚癖”,那么,可以推想,他延至其室“慕陶軒”觀賞并為其鐘愛的古磚題記者應不是泛泛之輩,極有可能也是一位同好中人。因此,筆者從史料中找出了出生于1769年的幾位清代金石學家和書法篆刻家,最后推定題記者應為瞿中溶,清代著名金石學家、篆刻家、書畫家,嘉定(今屬上海)人,幼名慰劬,字木夫,又字鏡濤,號萇生,晚號木居士。《清史稿·列傳》載其“為錢大昕女夫”,“官湖南布政司理問”,他富收藏、精考證、兼通醫(yī)學、詩書畫皆工,尤善畫花卉,且著錄宏富,著有《孔廟從祀弟子辨證》《漢魏蜀石經(jīng)考異辨正》《說文地名考異》等,約二十余種,另有《瞿木夫先生自訂年譜》傳世。
但無論是《清史稿》,還是其他有關瞿中溶的史料中,均未記載其有“老木”之號,題記中的“老木”是否真的就是瞿中溶呢?為了驗證這一推論,筆者四處搜尋瞿中溶的作品圖,與文中筆跡對照,發(fā)現(xiàn)筆跡相似,應出自同一人之手。另在國家圖書館收藏的“高浞墓志”的瞿中溶題記等資料中,發(fā)現(xiàn)瞿氏晚年確有“老木”之自號。筆者又查閱了《瞿木夫先生自訂年譜》,據(jù)《年譜》記載:道光十九年己亥二月,也就是慕陶軒藏硯之題記時間,瞿中溶曾赴杭州,“吳康甫貳尹邀至寓館下榻,出古磚十余種見惠。”想必吳廷康識得瞿中溶這一同好中人后,惺惺相惜,相談甚歡,于是將收藏的古磚十余方贈送瞿中溶,瞿氏也在興奮之余,為吳氏收藏之磚硯題跋。由此可知,我館所藏的這方晉磚硯之題記確為瞿中溶于道光十九年在吳廷康寓所觀賞其藏磚后所題。
安徽博物院亦藏有一方慕陶軒舊藏之磚硯,為漢磚改制,長18.2厘米,寬11.1厘米,高5.3厘米,硯左側有“仕至公輔”篆書,另刻有“康甫藏、圣俞題”隸書字和行草題記“康甫所藏天下無雙,己亥六月老木題”。此硯隸書字為清代書法篆刻家吳咨(1813~1858年,字圣俞)所題。據(jù)《瞿木夫先生自訂年譜》載,道光十九年六月,瞿中溶返家,“八月,寄吳康甫磚跋。”因此,安徽博物院藏硯之行草題記應為瞿中溶自杭州返家后,受吳廷康之請,在家中題寫并寄給吳廷康的磚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