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內憂外患頻仍,戰爭不斷。金融領域也是亂象叢生,呈多元化貨幣發行格局。大到國家銀行,小到商號店鋪,不同主體發行的各種紙幣層出不窮。
在金融動蕩、市面交易籌碼不足等特殊情況下,作為行業組織的商會也往往走上歷史前臺,代替政府或金融機構發行小額紙幣,以適應市場流通之需。從紙幣發行總量上來看,商會票所占比例很小,加之信譽一般較好,回收相對徹底,因此目前留存較少,屬民國紙幣中比較珍稀的品種,是近現代紙幣收藏愛好者競相追逐的目標。
一、什么是商會票
商會是指按照官方有關法令成立,在政府與商人間扮演中介角色的各行業商人集合團體。因此,商會介于官商之間,屬于半官方機構。商會是一種行業組織,通常不會發行紙幣。但在政局不穩定、物價上漲、貨幣嚴重貶值或統一貨幣不能正常流通等特殊情況下,商會為了救濟市面,調劑金融,也會直接或間接發行一些紙幣,這就出現了商會票。
商會票是介于官票與私票之間的紙幣,其性質是“補助官票,系官票分用品”。有時在官票信譽大減,不能正常流通時,商會票也可成為市場流通的主角。從廣義上來說,由商會、行會、商民協會、準商會組織直接發行的,受軍政當局委托發行的,聯合公私機構發行的,驗證擔保發行的,參與發行收兌的紙幣均屬商會票。從地域來看,商會票流通范圍較窄,一般在勢力和影響所及的縣鄉區域間流通,而且往往僅能部分地履行貨幣職能,是縣鄉紙幣中的一個門類。
從現存實物來看,商會票種類繁多,名稱各異,發行背景復雜。有銀元票、銀角票,也有銅元票;有商會直接發行的,也有商會間接發行的;有能夠兌換的商會票,也有不能兌換的商會票……種類的多樣性造就了商會票異彩紛呈、氣象萬千的票面特點。
商會除自己發行紙幣外,還對下轄各商號加強組織管理,制定章程來加以約束,以避免發鈔雜亂無序和濫發無度。為了保證兌現,商會對商號的資質加以嚴格界定,并作出連環擔保的規定。發制小票的商號如有倒閉,商會負責督導商戶兌換收回。如有虧損過大,則由各大商號共濟分擔。在商會的管理監督下,商號發行的紙幣信用得到了加強。
二、商會票的職能和作用
由于“奉命”于經濟危難之間,民國時期的商會票發揮著特殊的社會經濟職能。根據票面文字,可以把商會票的職能大體分為以下幾類:
輔幣職能:當市面上輔幣奇缺,影響商業發展和居民生活的時候,用于市場找零的商會票也就應時而生。這類商會票一般在票面標注“找零”字樣或有類似意義的字眼,常見的文字還有“銅元缺乏”、“元票稀少”、“制錢不足”、“不兌銅元”、“劃整為零”等。1927年,湖北鄂城縣商會發行“鄂城縣商民協會信用券”壹角券,背面文告為“現因銅元缺乏,鈔票難以折零,本會招集全體商民一致議決,暫出壹角小票,以便周轉流通”。濱江商會為“發行小帖存票以作找零之用,以救濟市面”,1917年發行了臨時輔幣。其他如1939年浙江省象山縣石浦鎮商會臨時流通券、江西省吉安縣商會臨時找零券等都屬此類。
準法幣職能:此類商會票的票面一般印有“公私款項,一律通用”或“完糧納稅,一律通用”等字樣。“一律通用”意味著這些紙幣得到當局的認可,直接成為地方上的“法幣”,即基礎貨幣。1938年,山東惠民縣商會為“補助地方財政調劑,穩定金融”,發行惠民縣商業救濟流通券,其章程規定,流通券“得隨意完納國稅賦課,公私款項,通行市面”,并在正面印有“完糧納稅、公私通用”字樣。1927年發行的安徽省碭山縣商會銅元券,正面有“完糧買物,一律通用”的告示。其他如江蘇東海縣商會臨時流通券、江西景德鎮總商會臨時流通券等商會票在特殊時期也都發揮了準法幣的功能。
存款貨幣的職能:此種商會票,源于早期商業活動中的會票,是制錢、銅元的代用幣。1929年陜西蜀河商會發行銅元票,其壹串文票的發行條例記載:“本為救濟錢荒、維持紙幣信用起見,發行此種紙幣肆萬串。本票按市價壹圓者,兌現洋壹圓;不足壹圓,暫不兌換。本票以本會指定之商號蓋印兌換,以昭信用。”條例明確規定了紙幣與現洋的兌換關系。另外,1925年的山東臨朐商會票、重慶永川縣商會拾文錢票等都有存款貨幣的功能。這類票一般存在于工商業內部,有代替現金進行轉賬結算的功效,類似于支票、匯票等,面額往往較大,以吊、串或千文為單位。
在政局不穩定,物價上漲,貨幣嚴重貶值或統一貨幣不能正常流通的情況下,商會票具有調節貨幣流通、穩定物價、輔助地方經濟發展、抵制外來貨幣掠奪、促進地方農工商發展等作用。雖然它在縣鄉紙幣中所占比例不大,卻成為社會經濟動蕩時期的金融調節器,對地區經濟影響深遠。
三、山東博物館館藏商會票賞析
下面精選山東博物館藏的品相精美、設計規范的商會票以饗大家:
藁城和正定都在石家莊附近,也是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重要戰場,常年兵燹不斷。以上兩張商會票有頗多相似之處,都有“完糧納稅一律通用”、“每拾角兌壹圓”字樣。由此可見,這兩張商會票在特殊時期具有“維持金融”、“救濟市面”的準法幣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地方政府,統一當地貨幣。
從1929年到1935年法幣改革前,河北省由縣商會出面負責發行救濟券銀角票和銅元票的縣有許多,除藁城和正定外,資料可查的還有薊縣、曲陽、高邑、唐縣、遷安、石門、晉縣、定興、元氏、深澤、固安、欒城、獲鹿、內邱、沙河、柏鄉、平山、平鄉、雞澤、新樂、定縣、井陘、束鹿、安國、任丘、深縣、濮陽、玉田、文安、寧晉等縣。
四張商會票的正面中間都有開光圖案,面額在圖案兩側呈左右對稱,底紋則由銀元或銅元組成,顯示了紙幣與金屬貨幣的對應關系。四張紙幣中,大同縣商會銀元券屬限期兌換券,紙幣必須到期方能兌換,藁城商會救濟金融兌換券和正定縣商會救濟市面兌換券則無此限制,隨時可以兌換,五原縣商會臨時金融救濟券銅元券能否兌換尚不可知,需有新的資料發掘加以認識。
銅元票,財政部印刷局印制,票幅132mm×69mm,正褐背褐。中間長方形開光內是樓閣圖案,部分底紋由“壹百枚”銅元圖案組成。據目前現存實物來看,還有拾枚、肆拾枚、捌拾枚三個品種,比較罕見的是壹百枚券。筆者見過的捌拾枚券,票幅為125mm×67mm,拾枚券,票幅為102mm×61mm。
與前面三張商會票不同,這是一張銅元券。1935年法幣改革之前,一些地區的民間交易中還習慣用制錢、銅元支付。但由于制錢、銅元缺乏,各地先后出現了較嚴重的錢荒。有關五原縣商會臨時金融救濟銅元券發行的具體原因,目前缺乏相應的史料加以認識,但可從其他地區紙幣反映的情況了解一些端倪。同是邊遠地區的貴州省銅仁商會曾在1923年發行伍拾枚券,其背面告示為“……近因商業停滯,銅元枯竭,零用不便。議由本會負責暫印當拾銅元壹拾枚、貳拾枚兩種小票……但市面窘甚,不敷周轉,復添制伍拾枚小票,藉資流通,此系維持現狀,不能兌現,待世局平定,即行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