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習慣了網購的同事小陳,想把年貨也一塊在網上辦妥了,畢竟去實體店既要費神勞力,還要多花銀子,網上只需點點滑鼠,便可「坐等收貨」。但這次的收貨時間的確有點長。「年前買的年貨年後才送到,不僅過年沒吃上,還惹了一肚子的氣。」同事的遭遇並不孤單,新年一上班,年貨網購族積攢了一年的抱怨一股腦湧出來,購物網站成了眾矢之的,淘寶、1號店、京東商城、易訊、亞馬遜等電商無一倖免。
沒想到2012年一直牛逼哄哄的電子商務,到了春節購物黃金檔卻「斷電」了,而各大百貨商場卻趁機「撿漏」,使出了渾身解數來吸引顧客,賺了個盤滿缽滿,以重慶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春節期間,七天假期實現零售額2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8.1%,比2012年春節的20.1億增加了3.9億,成功玩了一把逆襲。
購物網站的此次淪陷,軟肋還是在快遞。看來電子商務要想在下一個春節不「斷電」,勢必還要在物流上繼續下功夫。看過電影《極地快車》的人大都對耶誕節堆積如山的快件印象深刻,但卻很少聽到歐美國家傳出爆倉的新聞。
原來人家早有打算:一是他們95%以上的從業人員是本地人(這樣就不用擔心放假沒人了);二是制定價格時已經考慮到節日因素(讓市場來選擇);三是儲備了足夠的退休人員和學生作為應急人力資源(充分利用「資源」)。他山之石,是否可以給大陸的快遞企業帶來些許啟示呢?
而對於吃到了甜頭的百貨實體零售業,在節後快遞恢復元氣之後能否繼續風光下去呢?關鍵還是自我轉型。百貨商場首先要把眼光放遠一點,實體店作為人們逛街購物、消費體驗的場所,仍是休閒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不能只是簡單地賣產品,要結合城市的文化、商業、旅遊,為消費者增加體驗值或者可以打造主題式商場,有主題的提供服務, 不僅針對用戶定位清晰,而且這些商區所占面積小,可緩解成本壓力。
也可和網路聯合,找出一條合作共贏的方式,像王府井一樣「觸網」,畢利用網路管道兩條腿走路的多元化零售模式,可以挽回和創造一些「宅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