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優勢,提出了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策;研究
0 前言
裝備制造業是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技術裝備的各類制造工業的總稱。是一個國家工業化,兩經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象征,是制造業的核心,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具有范圍廣,門類多,技術含量高,與其他產業聯度在,裝備制造業的門類,主要包括:1)金屬制品業;2)通用設備制造業;3)專用設備制造業;4)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5)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7)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
1 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的優勢
1.1 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的基礎較牢,黑龍江省優勢和特色裝備制造業依托企業,有許多是國家“一五”時期的156工程,國家特大型企業,還有許多企業是國家級專業研究所的依托企業,另外有一些企業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些企業均有較強的研究開發能力和特色產品及較好的基礎。當然這是歷史形成的,經過50年建設黑龍江省已發展成為重要裝備制造業基礎之一,2003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從長遠看工業增加值為12417.56億元,出口額為14210.45億元,就業人數1582.35萬人,分別占同年我國制造業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創造的全部工業增加值的29.5%,出口額的28.38%,就業人數的27.5%,裝備制造業在黑龍江省經濟中乃至全國,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1.2 黑龍江省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優勢和綠色的裝備制造行業,作為全國裝備制造業基地,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在很多方面占擾優勢,在全國排名前5位的優勢行業有:貨車微型汽車;飛機制造業;冶金專用設備制造業;發電機制造業;汽輪機制造業;鍋爐制造業;機械化農機具制造業;切削工具制造業等。在十內個行業,數十種裝備產品生產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黑龍江省已形成一批國內外知名的裝備制造業,如哈電站,哈東安發動機,哈飛集團,齊齊哈爾鐵路集團,一重機械集團等。
黑龍江省的鍋爐,汽輪機及發電機制造業的經濟指標在全國同行業均居第三位,具有明顯的行業優勢,冶金專用設備制造業居全國同行業第二,具備為冶金行業配套生產大型高爐;混鐵爐;頂氧轉爐;扎爐;連鑄機的設計制造能力,在全國居領先水平,貨運制造業,鐵路運輸設備修理業均居全國同行業第三位,微型汽車名列全國同行業第六位,具有明顯的行業優勢,在焊接技術研究和開發領域方面,哈爾濱市幾乎包羅所有焊接工藝和方法,研究和開發水平處于國內和國際領先地位,在切割產品生產方面,數據切割機的主要技術達到國外同類設備先進水平,大型機械化農機具有居全國第三位,具有行業優勢,總之來說,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在很多方面在全國都占一定優勢,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 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存在的問題
2.1 發展規模偏小,而且效益不佳。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的組織結構大多雷同,“大”而不強,“小”而不精,整個產業的經濟效益低,獲利能力差,貢獻率小,還沒有完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僅無法與國際知名大企業相抗衡,與國內石化,冶金和電力等大企業的規模相比也相差甚遠。
2.2 自主創新能力差,國際競爭力較低。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經濟效益差,競爭力不強的根本原因是科技投入不足,創新能力弱,特別是仍有許多企業尚未建立自主技術研發體系,缺乏發展后勁,一些主要裝備制造業產品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2.3 產業資源整合不夠,尚未形成分工協作的良性發展的格局。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雖然擁有一批有實力的大型主機制造企業,但企業缺乏我部管理經驗,無法對上下游供應鏈進行有效整合。各自處于相對封閉的生產經營體系中,大量的產品配套無法在本地實現,“肥水外流”的現象較為嚴重,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產業分工體系,企業之間各自為戰,產業集群化程度不高。
2.4 科研人員流失嚴重,人才結構失衡,黑龍江省制造企業內部尚未形成科學的選拔和培養人才機制,難以給技術類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又加之前些年裝備制造業經濟效益低,員工收入待遇偏低的影響,大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科技骨干紛紛出走,新畢業知名院校的學生又大多不愿意來或留黑龍江省工作,致使企業科研人員和技術人才流失嚴重。
2.5 企業戰備管理能力較差。從戰略的角度看,幾乎所有的骨干企業在很早之前就認識到了“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并制訂了相關的企業戰略。由于企業的政策,戰略落實不及時,執行力度不夠等問題致使很多企業無法真正實現技術水平的突破,產呂結構調整和核心競爭優勢的培育。
2.6 制造工藝和自動化技術水平低,技術改造任務繁重。我省裝備制造業的制造工藝普遍落后,整體制造水平仍處于機械化生產為主的階段,數控機床單機的擁有率和使用率很低,優質、高效、節能、節材工藝的普及率較低,一些先進的精密加工技術,超高速加工技術,高效數控加工技術,高效自動化焊接技術在企業中應用不多。
3 提升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自創新能力的措施
我國正處在重化工業中期發展階段,這正是裝備制造業發揮中堅力量的大好時機。十二五期間,也將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黃金增長期,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大省,在這一輪新的戰略機遇期應迎頭趕上和實現超越,以創新驅動引領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提高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由裝備制造業大省變成裝備制造業強省,力急打造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礎。
3.1 增強自主創新思想。要把制造科技進步的基點從依賴引進國外技術,逐步轉移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上,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繼續直進國外技術設備,只走模仿的道路,而不進行自主創新,則差距會越來越大,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追隨式怪圈之中,永遠定格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位置。
3.2 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加大密集型履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投入,大幅度提高設計和制造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引進技術只有與消化,吸收和創新相結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擺脫對技術引進的依賴,這種創新方式是技術創新的一個捷徑,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要以我為主,加大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力度,通過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盡快實現由單純引進模式轉變為自主創新模式。
3.3 集成創新與關鍵技術的突破相結合。仍將是今后裝備制造業的主要自主創新形式。裝備制造業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必須建立在扎實的產業共性基礎技術之上,在現代科技發展中,相關技術的系統集成創新,往往能獲得重大突破的一條創新途徑。
3.4 增強裝備制造產業配套能力是提升黑龍江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裝備制造業是聚集擴散效應強的產業,必須走規模經濟的道路,打造核心競爭力,所有制造業,主機、輔機及零部件生產實現配套協作,組建一批較強專業化協作能力的裝備制造業集群,共同把黑龍江省打造成國家重要的現代化裝備工業走廊和世界性裝備制造業基地。
3.5 全面實施海內外并購戰略是提升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新亮點。抓住有利時機,政府出臺鼓勵政策,有針對性地實施海內外并購戰略,加速推進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新亮點,抓住有利時機,政府出臺鼓勵政策,有針對性地實施海內外并購戰略,加速推進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應積極而謹慎地探索自己的國際化道路,對省內從事重型裝備科研,設計,制造,貿易企業實施兼并,重組一重集團等。
3.6 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重大裝備技術難度大,涉及多個科技領域,單靠一個企業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下,鼓勵關聯企業,企業與科研院之間開展“產、學、研”聯合,或進一步結成聯盟,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合作解決企業的關鍵技術難題。
3.7 隊伍建設,吸納創新人才。A)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育。建立多層次的裝備制造業設計研發院長各處室培養體系,依托大專院校,技術學校和其他社會力量聯合辦不這,加快培養裝備制造業適用的高級技術人才和技工。B)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特別要重視引進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以高素質人才支撐高水平發展。鼓勵企業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落實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政策,吸引國內外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使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成為優秀人才向往的創新熱土和創新人才高地。C)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扶持力度,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自主創新戰略已成為國家的核心戰略。提高大中型企業是國有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是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相關職能部門特別國資委要結合所監管企業的實際,制訂重大科技和產業化計劃并進行引導,調動各方面力量,集中使用有效的社會資源,推動國有大中型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D)加大財政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投入,建立各類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專項基金,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經費的投入等,如設立數控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幫助提高數近代核心技術研發和關鍵功能等部件生產水平,另外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加大對新興產業稀缺性戰略資源的支持力度。E)加大以企業自主創新的稅收和政策金融優先考慮自主創新產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融資借貸,自主創新往往伴隨著風險。因此,自主創新不僅需要資金投入,更需要國家的優惠政策支持,周邊人文環境的支持與理解。
4 結束語
如今在國家提出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良好背景下,深入分析了黑龍江裝備制造業與優勢不足,做到正確評估自己,然后找出差距,提出對策,進一步提高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造福于國家和人民。
【參考文獻】
[1]趙德海,趙蓮.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優化升級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07(11).
[2]彭哲.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信息化改造的對策思考[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8(9).
[3]張明良.我國機械制造的實現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科技致富向導,2011(16).
[4]徐金鋒.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創新狀況的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
[責任編輯:王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