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松梢螟在寧夏每年發生2代,卵散產在被害枝梢枯黃針葉的凹槽處,以幼蟲在被害枯梢及球果中越冬,部分幼蟲在枝干傷口皮下越冬。越冬幼蟲于第二年4月中旬開始活動,高峰不顯著,有世代重迭現象,在被害梢內繼續蛀食,能夠蛀食到2a生枝條內或轉枝轉條取食。松梢螟的發生與保護區的溫度、濕度、降雨量、林齡、郁閉度等均有一定的關系。該文闡述了松梢螟的分布、寄主及危害,以及生物學特性、特征及生活習性,提出了綜合防治技術與措施。
關鍵詞:松梢螟;生物學特性;綜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1-02-87-02
羅山自然保護區位于同心縣東北部、紅寺堡區的南面,是荒漠草原地上的一個孤立石質小山區。最高海拔為2624.5m,南北長約27km,東西寬約7km,總面積33710hm2。保護區分布有高等植物65科、204屬、366種和陸生野生動物44科、114種、82個亞種,其中有國家Ⅰ級、Ⅱ級保護動物21種和區級重點保護動物20種。因地處典型的地理過渡代,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稀有性而被生態學家冠以“荒漠翡翠”之美譽。
自1999年以來,自然保護區內的主要珍貴樹種油松、青海云杉遭松梢螟危害嚴重,有的油松、青海云杉甚至成片地受災死亡,嚴重影響樹木生長。近幾年在自治區森防總站和管理處科技人員的培訓與指導下,筆者在搜集松梢螟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對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松梢螟的生物學特性及綜合防治技術進行初步的調查、觀測和研究,現將調研結果做如下分析和闡述。
1 松梢螟分布、寄主及危害
松梢螟又名云杉球果螟、微紅稍斑螟,屬鱗翅目螟蛾科枝梢害蟲類。分布于全國各地,危害火炬松、馬尾松、油松、華山松、樟子松,青海云杉等多種松科樹種。松梢螟主要發生在天然油松、青海云杉的幼、中齡林,嚴重影響樹木的生長,并且降低木材的利用價值和種子產量。
2 生物學特性、形態特征及生活習性調查觀察
試驗地點選擇在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天然油松、青海云杉林內,海拔2350~2620m,年平均氣溫8.8℃,極端最高氣溫34~38℃,極端最低氣溫-25~-29℃,年平均降雨量261.8mm。
2.1 生物學特性觀察 采取野外實地踏查、分別不同的環境因子設置臨時性和永久性標準地進行調查和觀察的方法,對松梢螟的發生世代、各代歷期以及各蟲態的形態特征、齡期、生物學特性等進行詳細的觀測記錄。
2.2 形態特征 卵:橢圓形,長約0.9mm,黃白色,有光澤,將要孵化時變為櫻桃紅色。蛹:長橢圓形,長約15mm,寬約3mm,黃褐色或紅褐色,羽化前變為黑褐色,腹末有1塊深色的骨化狹條,其上著生有對鉤狀臀棘。幼蟲:體長12~27mm、淡褐色,老熟幼蟲有時變為淡綠色。頭部及前胸背板紅褐色。胸、腹部灰褐色。體表有多數褐色毛片,腹足趾鉤為雙序環。幼蟲共5齡。成蟲:體長10~16mm、翅展20~30mm,體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夾雜深淺不同的玫瑰紅褐色、中室具1腎形灰白斑,觸角絲狀。后翅灰白色,無斑紋,成蟲壽命3~4d。
2.3 生活史及習性 寧夏每年發生2代松梢螟,以幼蟲在被害枯梢及球果中越冬,部分幼蟲在枝干傷口皮下越冬。在寧夏各代成蟲出現期為:越冬代5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1代6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2代7月下旬至9月下旬。由于各代成蟲出現期較長,高峰不顯著,以及各代各齡幼蟲期不一致,其生活史極不整齊,有世代重迭現象。越冬幼蟲于4月中旬開始活動,在被害梢內繼續蛀食,向下蛀到2a生枝條內后,一部分幼蟲爬出,轉移到另一新梢內蛀食。新梢被蛀后,呈鉤狀彎曲。老齡幼蟲化蛹于被害梢蛀道的上端,化蛹前先咬一圓形羽化孔,在羽化孔下面做一蛹室,吐絲連綴木屑封閉孔口,并用絲織成薄網堵塞蛹室兩端。蛹平時靜伏不動,遇驚擾即用腹節與蛀道四壁摩擦向上移動。蛹期平均15d左右。
成蟲羽化后,穿破堵塞在蛹室上端的薄網而出,蛹殼仍留在蛹室中。成蟲白天靜伏于梢頭的針葉莖部,晚間19∶00-21∶00飛翔,有趨光性,并需補充營養。卵散產在被害梢枯黃針葉的凹槽處,每梢有卵1~2粒,一小部分卵產在被害球果鱗臍處或樹皮傷口處。成蟲壽命3~4d。
卵期平均約6d。初產卵黃白色,逐漸變成櫻桃紅色。初孵化的幼蟲迅速爬行到附近被害枯枝的舊蛀道內隱蔽,取食舊蛀道內的碎屑糞便等腐殖質,經3~4d,脫皮1次,從舊蛀道爬出,吐絲下垂,隨風傳播。幼蟲有向上爬行的習性,常爬到主梢或側梢危害,少數幼蟲危害球果。幼蟲多蛀害直徑0.8~1cm的嫩梢,從梢的近中部蛀入,蛀口圓形,蛀口外有大量蛀屑及糞便堆積。3齡幼蟲有遷移的習性,從已被害梢爬出,危害另一新梢,出現被害梢內無蟲的現象。
3 綜合防治技術
松梢螟的發生與眾多生態因子有關,諸如林分環境、溫濕度、食源以及天敵數量等。因此在病蟲害防治中要注重多因子的綜合利用和相互協調,做好防控工作。現就松梢螟綜合防治技術與措施闡述如下。
3.1 藥劑防治 每年的5月下旬、6月上、中旬為藥劑防治的有利時機,可采用以下防治方法:
(1)于越冬成蟲出現期或第一代幼蟲孵化期、出現期,在松樹梢上噴施40%樂果乳劑400倍液,或50%殺螟硫磷500倍液和來福靈高濃度與水的混合液,每10d噴施1次,連噴2~3次,可以殺滅越冬成蟲及第一代幼蟲和成蟲。
(2)松樹主干打眼注藥:用吡蟲啉等高濃度原液,接0.9mL/cm在三齡松樹上進行注射防蟲。
3.2 保護和利用天敵防治 利用鳥類、鼠類防治,或釋放赤眼蜂、長距繭蜂防治。,共需放蜂3次,每667m2放蜂1.5萬只,可以有效防治松梢螟。
4 結語
改善環境首先要尊重自然、保護環境,根據地理氣候條件科學合理安排治理步驟,使生態環境保護在不破壞原有植被的條件下,增加地面植被,使生態環境趨于合理,趨于良性循環,這樣林區的發展才有后勁。
參考文獻
[1]秦偉春.寧夏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R].2008-12.
[2]寧夏森林編委會.寧夏森林[M].1991: 73-74.
[3]國家林業局規劃設計院.寧夏羅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C].2000.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