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農村的女子,父母生我時候,已經年邁,我能夠讀到高中已經是我人生的幸福。
當我初長成之時,父母就已經成了花甲之人,生活上的窘迫,經濟上的窘澀,已讓他們力不從心,他們的有心無力,令我莫可耐何,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我夢想中的校園,回到了農村,融入到那些沒有讀過多少書的女孩子當中,割豬草、打柴、做農活,讀書與沒讀書并無二致。
可我卻是一個有夢的人,我回到了農村,但是卻仍有一顆不屈于命運的心,我希望上天垂憐于我,會有幸運和機會降臨于我,讓我的書沒有白讀,我可以將所學的知識派上用場,讓它為國家為社會做一點事,以不負青春,以不負年華,以不負自己的生命歷程,更不要辜負了十余年的寒窗苦讀。
可是,沒有,一直沒有。
我,一個讀過些許書的女子,又不甘于一輩子呆在農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我走出大山,我給人看過店,我推銷過奶粉,我跑過保險,盡管每一份工作我都很珍惜,盡管每一份工作我都會努力,但這些工作只與口才有關,與學識和我的愛好并無多大關系,我努力地做著,只為生計。
十年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進了柞水縣扶貧局,在那做了一名打字員,而這個崗位,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在這個單位,很多人給了我認同,他們說我字寫得好,他們說我敬業,他們對我的認同與肯定給了我很大的自信。
扶貧局是政府下屬的一個單位,這兒予我是一個全新的環境,盡管我的工作只是打字,但是在工余時間會有機會看報讀書,單位給每個辦公室都訂的有《商洛日報》,《商洛日報》有副刊,我常??梢栽谏厦孀x到一些優美的散文,在讀這些文章的時候,我的靈感與對于文字的敏感被激發,彼時,正值春天,煙雨鎖春城,就眼前景,我寫下了散文《煙雨中的美麗》,辦公室主任看到這篇文章,拿去讀后,對我說,你文章寫得不錯哇,可以拿去投稿。
第一次投稿,完全沒譜,文友給了我一個《西安日報》的郵箱,讓我試試,我就按此郵箱投了出去,沒想到一舉刊登,上了《西安日報》“陜西新桃花源杯”散文大賽專版,編輯李建寧老師給我的回復是:“此文結構完整,語言清新,意境優美,立意鮮明,是一篇好散文,如無特殊狀況,將在下周二見報?!?/p>
這是我的處女作,它開啟了我通向文學之門的金鑰匙,而李建寧老師對此文的肯定無疑給我了最大的信心,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他引領著我走上文學之路的,并使我在這條路上持之不懈堅定地走著。
我自幼愛好文學,卻一直沒有機會與文字結緣,當這份埋藏于心底多年的愛好被激發出來,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喜悅,下班后的晚上,便成了我創作的最佳時間。
每天下班,吃過晚飯,輔導完孩子的作業,我就開始了寫作,那時,家里沒有電腦,我就在稿紙上寫,寫好后,在午休的時候拿到單位上打出來,反復地修改,然后找地方投出去,當一篇篇文章變成鉛字,當一個個喜報傳來,我知道我于這個社會尚是有用的,我是可以用自己的學識與才智為社會做一點事的。
2008年,汶川地震,當我看到那血淋淋的肢體,當我看到那滿目的廢墟,當我看到那哭泣的眼睛,當我看到那生離死別的痛楚,當我看到家園的坍塌,當我看到整座城市的毀滅,我的心痛了,我感到了一種撕心裂肺的痛疼,那是一種對于生命的惋惜,那是一種對于手足與同胞的悲憐,那是一種對于家國的擔憂和嘆息,我一氣之下寫下了十余篇詩文,悼念死者,勉勵生者,我希望能夠用文字喚起他們生的希望和對于未來生活的希望,《我能為你做些什么?》發表于石家莊日報、《親人平安,我很幸福》發表于《華商報》、《祝福汶川》發表于《商洛日報》、《生命在、希望就在》發表于《北京詩詞》月刊,我沒有能力給汶川的人民多少實際的幫助,但是我希望能夠用文字帶給他們精神上的力量,這是我最虔誠又最殷切的愿望。
在后來的舟曲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中,我都寫了文章,我不是勇士,也不是救世主,但是我愿意用文字來拯救人的心靈,讓逝者安息,生者堅強。在一些時刻,在一些事件上,我希望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用理智理性客觀的文章來撫慰人們躁動不安的心,我記得在劉翔事件上,我寫過《對于英雄,也需要寬容》,在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我寫下了《莫言,中國人的驕傲》,這些文字都被多家刊物刊登,其它還有眾多。
迄今為止,三年多的時間,已有600余篇文學作品刊發于各類報刊、雜志,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小說等各類文學題材,出版散文集《煙雨中的美麗》,作為青少年課外讀物發行上市,公開發表作品達200余萬字,遍布150多個城市和地區,20余次獲獎,入選10余部文學選本,連續三年被縣委宣傳部評為“優秀通訊員”,被商洛市團委授予“青年人學習的榜樣人物”,2012年度被商洛市評為“商洛年度十大新聞人物”。
而今,我成了一個作家,一個被社會廣泛認可的作家,從內心來說,我感謝給予我支持和鼓勵的人們,更感謝我們的社會,給了我一個工作的機會,給了我一個施展自己才能報效國家與社會的平臺,讓我得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在工作之余,我自修了漢語言文學,從理論和寫作技巧上提升了自己,以使自己能夠寫出更多更好更有份量和質量的文學作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作家,一個有著道義良知擔當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家,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貢獻出自己的一點心力。
作為一個作者,或者說是一個愛好文字的人,能夠用手中的一支筆為社會為國家做事,真好!我的國家沒有白白地培養我,社會沒有白白地培養我,我的知識沒有白學,我的才智得以有發揮的平臺,在我以為,文學并不僅僅只是用來欣賞和娛樂,它更多的時候應該用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讓人明辨是非,感知真善美,提升人們的文明道德素養,讓美好的東西得以弘揚與傳承,讓丑惡羞愧,得以隱遁,喚醒人們的良知,保守住做人的底線,它應該起到改良人心和改良社會的作用,為不斷跨越發展的精神文明揚帆護航,讓整個社會沿著一種良性的有序的規范的道德的方向前行,這應該是文學的力量,也是文學的方向。我在博客里寫道:“寫作不為別的,只為用文字照亮世界?!边@是我寫作的趨向,也是我的理想。
我是一個生活在基層的邊緣文化人,我說不上偉大,也談不上崇高,我的力量不夠大,我的能力也不夠強,我很普通,我很微小,但是我覺得做為一個中華子民,應該為發展傳承和振興中華文明與文化盡一點自己微薄的力量,個人力量有大小,但是盡力就好。
少年有夢,則國家有夢;少年興盛,則國家興盛;少年富強,則國家富強!
國是大家,家是小國,只有我們每一個人擁有自己的夢想,國家才有夢想,當這一個一個的夢想匯聚成一個巨大的河流,它將會如春潮一般,推動著我們偉大的祖國向前發展,從而走向振興富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