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 言:今年以來,全球造船市場猶如“寒冬出日頭”,出現復蘇“苗頭”。據悉,1~5月份,全球造船市場成交較為活躍,新承接船舶訂單同比大幅增長,中日韓三國造船業馬力開足,似乎正像有人所說,“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
然而,現實并不如想象的美好,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對80家重點企業的工業總產值、經濟效益、船舶出口情況的監測,均出現下降,生產經營形勢依然嚴峻。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雖然“訂單暴增10倍”令人欣喜,但這并不光彩,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船東似乎感覺船價已經觸底,開始訂造新船,才造成了這樣的“欣喜”。可以斷言,多數訂單都屬于賠本買賣,復蘇的春天遠未到來。
不過,對于大多數船廠來說,當務之急是先確保開工生產。
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隨著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造船業已經步入深度調整期。
如果說,2012是全球造船業遭受災難之年,那么,2013造船業也只能蹣跚前行。業內普遍認識到:只有進一步轉型,并提升技術,改進設計,行業才能走出困境。然而這并不是一句空話,那么,如何深度調整?如何以“變”突圍?本文將給你一定定的啟示。
產業集群 兼并重組
早在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其中表示,今后國家將重點支持大型船舶企業集團及其他骨干船舶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推動大型船舶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組成戰略聯盟,相互支持,共同發展。引導中小船舶企業調整業務結構,發展中間產品制造、船舶修理、特種船舶制造等業務,開拓非船產品市場。
我們在認清發展方向、進行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通過集約集群集聚,來形成戰略聯盟,更是當務之急。
首先,目前,中小船企面臨嚴峻挑戰。不過,這恰好為有實力的造船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兼并重組機會。如《規劃》中所示,通過大型骨干船舶制造企業“帶頭”,去引導中小船舶企業調整業務結構,從而提升產業集中度,進而提高市場競爭力。
其次,從中小船舶企業來看,逐步形成對大量中小型造船廠的資源整合,“該下就得下”,進行開拓發展“非船”市場,將“船與非船”產業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從而在“寒冬”中,做好多元化發展,規避風險。
第三,大型船舶企業不僅要與上下游企業組成戰略聯盟,更要跟金融機構開始戰略合作結盟運動,只有構建造船企業之間、造船企業與配套企業之間、銀行和企業之間的新合作模式,尤其是新的融資體系,才是王道。
第四,目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同質的小型造船企業也應開展戰略聯盟,優勢互補,共同面對危機,對于增強競爭力,提高議價能力,大有益處。
技術為本 創新當先
縱觀整個造船行業的發展,新一輪的復蘇都以新技術的應用和新船型的開發為前提,可以說,誰掌握了新技術、開發了新船型,誰就能占得先機。
韓國人深知這一點,這也是其逆市上升的主要原因。從一季度韓國承接訂單船型中可見端倪。在一季度的訂單中,韓國造船企業獲得的訂單組成為:鉆井船、FPSO等海洋裝置以及LNG船、成品油船、海洋支援船等,均為高附加值船舶訂單。而中國涉及的主要船型為散貨船和燃料供給船,其他船型均未有斬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韓國造船的持續上升離不開他們的三種法寶:優質、高端和低匯率。對于中國船企來說,轉型發展沒那么簡單,技術瓶頸,缺乏創新就是一大軟肋。
基于此,一方面,我們船企應全力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和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努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著力加強對高新技術船舶開發、海洋工程核心技術研發和重點船舶配套產品研制的力度,“打鐵還需自身硬”,“寒冬”下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需要高度關注集裝箱船、LNG船、多用途船、特種船和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的市場機會,千方百計保交船,全力以赴接訂單。
無論長遠還是當下,不管“寒冬”還是“盛世”,中國造船業只有提高技術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LNG船、大型海工裝備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能力,才能增強船舶制造行業整體競爭力,實現從成本優勢向技術和產品優勢的轉變。
順應趨勢 及時調整
當今,船舶設計制造向節能減排方向發展已成為大趨勢,以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為目標的綠色造船技術、以通信導航為主的信息技術和船舶線型優化設計等下一代造船技術的應用和新船型的開發儲備,將是船企角逐未來的關鍵所在。
面對層出不窮的國際新規則、新標準,我國船舶業面臨著難以回避的巨大挑戰。有關人士認為,這只“攔路虎”對中國造船業將會產生不小的沖擊,尤其在造船成本和周期將發生巨大變化。正如有人說,“造船企業本來利潤空間就很小,新的規范一出來,成本肯定上升,人民幣又在升值,利潤空間就壓縮得很嚴重了。”
在新規面前,更綠色、更環保、更節能的新船型將更受青睞。而這些相關核心技術都掌握在韓國、日本等國家手中。相比之下,中國船企處于劣勢,極為被動。尤其在“寒冬”來臨,自顧不暇的船企們,又如何應對呢?對此,筆者總結以下建議:
第一,高度關注和研究造船過程中涉及的建造標準和規則。在設計、建造和產品質量三個方面,必須嚴格,否則將丟失主動權。
第二,根據當前趨勢,在加強對采購的船用產品質量的控制的前提下,積極更新生產設施設備,同時在優化流程和標準等方面加快步伐。
第三,加強對未來生效標準的關注和應對,打好提前量,做好產品結構調整,認真結合降耗和節能要求開發新船型,避免陷入技術壁壘的陷阱。
當前,就全行業而言,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船企必須把應對新規范、新規則、新標準當作一件大事來抓,“若無遠見,必有近憂”,不難預見,如果在原地被動地等待新規生效,過去的標準將成為船東舍棄你的理由之一!
油氣開發 轉型藍海
近年來,我國能源供求矛盾日趨突出,對外依存度不斷攀高。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預示著未來我國的油氣對外依存度還將進一步提升。所以尋找具有戰略接替性的油氣開發新領域已成為重中之重。
據悉,南海海底蘊藏著令人瞠目結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據初步估算,其海底石油蘊藏量達200億噸,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美譽。而隨著南海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據有關人士分析,中國將更加積極地進軍南海深水,這一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在面對短期內不可能復蘇的散貨船、油輪和貨柜船市場,這片誘人的藍色海域無疑是海工發展的新希望和新機遇。相對于中國造船處于景氣低谷、未來增長堪憂的現狀,海工裝備制造業可謂“春風得意”,已進入黃金發展期。
根據《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5年海洋工程的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國際份額超過20%,這些數據在振奮人心的同時,更給了轉型海洋工程的船企更大的勇氣。其中包括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熔盛重工集團在內的大型船企,紛紛將海工裝備作為轉型升級的切入點。
然而,跟很多行業一樣,海工的發展也不應是一擁而上,而是有所側重。對于未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的發展重點,有關行業人士認為,首先必須分層次地突破深海裝備的關鍵技術,大力發展相對成熟的海洋礦產開發裝備、海洋再生能源和化學能源的裝備,同時要積極培育技術處在儲備期的潮流能和海底金屬開發裝備產業,最后力爭形成集研發、設計、總裝制造、模塊建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為主題的產業體系。
轉型是痛苦的,但總好過于消亡。雖然伴隨著陣痛,但這一趨勢已不可逆轉。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唯有以“變”突圍,才有出路。
“大浪淘沙,始見珍珠”。只有加快船舶企業的兼并重組,才能實現優勝劣汰,讓強者更強,讓劣者出局,從而打造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造船企業,促進我國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