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裝備是工業生產的縫紉機,焊接產業是工業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產業,無論是航天、造船、汽車、宇航、精工還是其他眾多基礎制造產業都離不開焊接,焊接在整個經濟發展宏圖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我認為焊接裝備有著巨大的潛在發展空間。在由原來傳統通用焊接技術到現在焊接自動化、機器人焊接、激光焊接技術轉型的過程中,我們要牢牢把握焊接這個核心業務不動搖,在‘中國夢’的大背景下制定出自己的發展計劃。在汽車裝備、機器人、激光焊接自動化行業進一步拓寬領域,爭取3~5年內成為中國機器人與焊接裝備制造行業中的領先企業。”
——孫志強
白手起家,謙謙君子
時勢造英雄,改革開放大浪潮下的中國并不缺少破繭而出展翅起舞的蝶,孫志強正是其中之一。每個成功者背后都有著相似的艱辛和不同的故事,只有沿著他們走過的腳印探索,才能品嘗到其中的魅力和動人之處。
孫志強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1982年從福建省安溪縣汽車維修技校畢業,隨后在福建省安溪縣汽車運輸公司做了6年技工,1988至1990年在日本豐田通商株式會社上海事務所做銷售人員,1990至1995年轉去廣東省通用機電設備有限公司做營業部經理。畢業十三年后,他開始爆發出磅礴的后勁,于1995年創辦了廣州松興機器有限公司,任董事總經理;2002年11月更名為廣州日松工業自動化有限公司。隨后,他在2010年獲得了“中國優秀創新企業家”和“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的榮譽,在2011獲得了“廣東省優秀企業家”的榮譽,今年又獲得了“廣東省誠信企業家”的榮譽。
孫志強的經歷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傳奇故事,但的確是他的真實寫照。坐在筆者面前的孫志強溫文儒雅、風度翩翩、平易近人,絲毫不給人壓迫感。談起過往,他也會發出感嘆,“畢業后的十幾年雖然很艱辛,但卻是我積累資本、人脈以及經驗的關鍵時段。可以這樣說,沒有那么長時間在基層的摸爬滾打,就沒有如今的我,也不會有如今的日松。”
從學生時代起,裝備制造行業便是孫志強的興趣所在,在創辦廣州松興機器有限公司之前,他一直對裝備制造行業很感興趣,時刻都對行業內訊息動態保持高度關注。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94年,孫志強的一個好朋友去北京參加埃森焊接與切割展覽會,得知日本松下電器想在中國投資設廠生產電焊機,并在展覽會中招募中國的代理商。消息傳到了孫志強耳中,他更毫不猶豫當機立斷,主動和松下進行溝通交流,建立起了良好的關系,最終成為松下焊接機在中國第一家代理商,并于1995年正式成立公司。
立足焊接,居安思危
“雖經歷過多次轉變與調整,但在我心里始終堅持著焊接自動化這一方向沒有動搖。”孫志強如是說。
孫自強自創辦廣州松興機器有限公司之后便一直在積累資本,到了2002年,為了擴大和日本松下的業務合作,孫志強進行了業務重組,將松興機器重組為廣州日松工業自動化有限公司(以下稱“日松”),主要從事焊接產品、焊接材料、機器人、切割機的銷售技術引進和技術研發;2007年3月8日,他與日本松下合資成立機器人與焊接技術中心,主要在焊接、自動化、機器人、激光方面為客戶提供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與開發;2007年3月18日,為了擴大業務輻射度,他著手對日松進行了第三次調整,與日本北斗株式會社共同投資3500萬元成立了北斗(廣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汽車白車身焊裝自動線、自動化焊接系統及焊裝夾具的開發設計與制造;2012年8月8日,為了更好地進行業務劃分,區分傳統通用焊接和焊接自動化,他出資3000萬元成立了廣州瑞松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機器人系統集成、激光應用、焊接自動化及環保產品的開發設計。
在孫志強創辦公司的十八年中,他一直有很強的危機意識,為此做出了諸多大小調整,但他的事業和理想卻圍繞著“焊接”這一主題未曾改變過。廣而不精百般弊,巧而如一千年強,孫志強用日松的成功再一次證明了它。
孫志強充滿信心地告訴我們:“我并不是要把蛋糕做大,我只需要把蛋糕做厚就行了。”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日松十多年來一直處于平穩發展階段。
外為我用,我為他用
孫志強介紹:“做為一個產品代理商和系統集成商,我們本身并不是在開發焊接設備和機器人,更多是通過對市場上松下焊接機和機器人需求的分析來開發出滿足客戶的訂單,主要是在做技術應用。松下僅僅生產設備,設備是十分固定的,然而工藝、材料是不存在固定模式的,客戶選擇設備只是客戶的需求之一,同時還要對材料、氣體、工藝方法等方面進行選擇。我們可以廣泛地了解客戶需求,把設備、材料、氣體、工藝結合為一體,根據客戶的需求來設計出工藝、產品、自動化相關的系統集成,將之規劃成一個非常完整的工藝方案。”
18年來,孫志強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成績,松下的焊接產品設備在廣東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銷售業績,談及此,孫志強特別感謝了日本松下電器。他認為這些成功和松下的幫助是分不開的。“首先,松下產品的質量和售后過硬;其次,松下能把代理商當做自身企業去培養,無條件地傳授我們經營管理經驗。”孫志強說道。
通過這種代理模式,孫志強成功學到了日本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并且把日本的高技術焊接介紹給了中國本土企業,積累了豐厚的資本,壯大了自身。通過對日本松下經營管理經驗的學習,他組建起了一支強大的售后服務團隊,為產品做安全保障。
“日松的logo是一個六邊形的螺帽,我把客戶和供應商當做螺絲,而自身作為螺帽是聯系兩者的紐帶,螺帽離不開螺絲,螺絲同樣離不開螺帽。”孫志強向我們介紹道。為了能夠尋找客戶、發揮好供應商和客戶間的紐帶作用,孫志強帶領著日松積極參與行業內的各種組織和活動,日松不僅是中國機器人協會十八家發起單位之一,更是廣東省制造業協會、廣東省船舶工業協會的副會長單位,廣東省焊接協會、廣東造船工程學會的副理事長單位,此外還是廣東省汽車行業協會、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廣東省激光行業協會的理事單位。
觀念取勝,人才爭優
良好的企業理念能形成良好的工作環境進而為企業留住技術人才,自和日企合作以來,孫志強便有意識地吸收和培養自己企業文化。“為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工業的文明做貢獻”是他的事業和理想,也是日松開展一切工作的宗旨;“以高度的責任感,推動裝備科技創新的發展”被他當成自己的使命;“凝聚、責任、創新”是他確立的企業核心價值觀。整個采訪過程中,孫志強和普通員工一樣的一身工服很好地向我們詮釋了這種企業理念。
談到人才,孫志強認為中國的優秀人才很多,中國人的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并不比別國差,但存在三點原因造成了中國公司人才不穩定:首先是缺乏行業的引導,很多人才都是盲目的;其次中國薪酬制度東西差異、南北差異都很大,在廣州這種機會很多的地方,人才流失偏大;再次是現在中國的年輕人比較浮躁。所以人才短缺、流失問題幾乎是所有中國企業面臨的難題。他認為,留人也是一種文化。對日松來說,會先告訴員工企業未來的愿景、發展潛力,然后再去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去培養他們。目前日松的人才流失率在5%~10%之間,居于正常水平。
直面差距,心繪藍圖
近十年來,在孫志強的帶領下,日松逐漸地從一個焊接設備代理商向技術開發商轉變,目前,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技術開發能力,在焊接自動化、機器人、激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從整個焊接自動化行業來說,中國相關技術也在突破,但孫志強客觀地向我們陳述了中國和日歐美等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
首先在焊接自動化領域。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焊接自動化技術在提升,生產設計出許多優秀產品,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電子元器件水平在提升。在通用焊接設備的生產制造水平上已經趕上了國外,常規產品已經拉近了差距。但在高科技自動化方面,離日歐美還有一定距離,產品的整體質量上還有待提升。
其次在機器人領域。這一領域中國和日歐美并無可比性,國外已經起步幾十年,而中國則是剛剛起步,機器人的核心部品件沒有掌握在我們手中,在這一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次在激光領域。中國很多企業都開發激光,但是激光仍然處于初始階段,高技術高精密高科技含量的激光還是掌握在外國人手中。
孫志強認為,中國在焊接自動化、機器人和激光領域還處于技術應用階段,產品開發還有待努力。他認為,企業最主要的還是自力更生,“一個行業一個領域的發展不能夠全依靠政府支持,企業可以借助政府的資源,但更多還是要靠企業自身研發新技術。企業可以尋找國際合作伙伴吸取營養壯大自身,逐漸強大起來。中國的周期性的經濟做的非常好,西方的技術經濟比我們中國目前要扎實。作為企業的我們,應該加大技術開發投入,提高自己核心競爭力。做到技術沉淀、人才沉淀、管理沉淀、案例沉淀,才能迎接自身下一步的發展。”
立足當下,謀而后動,孫志強心中對于未來已經做好了規劃“希望通過過去十幾年創業的積累,能帶領我們企業的團隊迎接新的挑戰,同時能夠為大家在追求中國夢的過程中盡自己的本分,能夠為中國焊接事業、自動化事業、智能化事業有所貢獻,能夠通過我們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進而消化吸收并創新,為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有志則強,無欲則剛。采訪結束前,再回頭看一下這個知天命、順勢而為、身著工服的中年人;再讀一遍其“為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工業的文明做貢獻”的事業和理想。不禁心生感嘆,相信在他的帶領下,日松的明天會像展開雙翅的蝶,飛得更遠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