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千年青花一火成,青花瓷在入窯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變化。窯變青花一改手繪、貼花等,集結青花瓷和窯變的魅力,創青花瓷新形式、新理念,進一步彰顯了陶瓷材質的無窮魅力,顯示了獨特的藝術個性,成為陶瓷百花園中一朵令人向往的奇葩,填補了陶瓷青花藝術的空白。本文是筆者結合自身多年來創作窯變青花的經歷,闡述窯變青花的制作過程,發掘青花瓷中的窯變之美。
關鍵詞:青花瓷;窯變;藝術審美
1 引言
景德鎮水土宜陶,有著上千年的制瓷歷史,對陶瓷藝術發展、創新也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其中,青花窯變便是其中之一。古人對窯變的定義,相對來說,更加寬泛,甚至將瓷器器型的變化也包括在內。例如,明代王圻在《稗史匯編》認為:“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而在《古物指南》、《陶成記事碑記》中,則進而將“人巧”所為的釉色變化,增加進了“窯變”之中。清代景德鎮人藍浦著有《景德鎮陶錄》,他在書中也認為:“窯變之器有三:二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態,直名之曰窯變,殊數見不鮮耳。”對這種具體的“人巧”之法,《南窯筆記》記載道:“法用白釉為底,外加釉里紅元子少許,罩以玻璃紅寶石晶料為釉,涂于胎外,入火藉其流淌,顏色變幻,聽其自然,而非有意預定為某色也。其復火數次成者,其色愈佳。”而這種“人巧”的窯變也往往不是一種特定的色彩。
2 青花瓷窯變工藝
窯變有著“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藝術效果,近年來,景德鎮陶瓷藝術創作者更是投入精力,默默耕耘、孜孜以求,創作出不少藝術珍品。窯變釉即器物在窯內燒成時,由于窯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或還原作用,出窯后呈現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其出現出于偶然,形態特別,人們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窯內煅燒過程變化而得,故稱之為“窯變”,俗語有“窯變無雙”,謂其變化莫測,獨一無二,可遇而不可求,更是不可復制。一般經過窯變得到的非凡藝術效果,大致有以下幾種工藝:
2.1 釉料的靈活運用
一個合理的釉料組成和搭配,是實現青花陶瓷窯變的基礎。陶瓷釉料的化學成分經科學分析,基本有十幾種,并含有40多種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窯變現象的產生。
2.2 施釉工藝的改進
青花瓷在施釉時釉層厚度不同,燒成后釉面的窯變效果也就不同。一般情況下,釉層厚時,窯變效果好,釉的色彩豐富、乳濁度高、紋路容易形成。釉層稍薄時,則釉面變化少。另外,采用不同的上釉方法也會產生不同的窯變效果。
2.3 精湛的燒成工藝
在景德鎮青花瓷制作過程中,形成一種共識“成敗一把火”,就是說燒成是青花瓷生產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也是實現窯變效果的重要工序。該工序中每一個細小環節的微妙變化,都會影響到青花瓷的窯變效果。如:裝窯時產品擺放的位置,裝窯產品的稠密與稀少、燒窯時所用燃料的種類以及燃料質量、窯爐氣氛、燒成溫度、燒成時間、冷卻速度、氣候以及燒窯工技術水平等工藝,都會影響窯變效果。
3 青花瓷中的窯變之美
3.1 異彩紛呈的色彩美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就是對窯變產生異彩紛呈的色彩效果的真實寫照,窯變異彩紛呈,依據中國的五彩理論,窯變最突出的色彩有赤、青、白、黃四類,黑色則較為少見。赤,即紅色系,紫為紅之變色,也屬紅色系,如:海棠紅、郎窯紅、祭紅、胭脂紅、寶石紅、雞血紅、火焰紅、茄皮紫、玫瑰紫、葡萄紫等等。色彩是陶瓷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為直接而生動地傳遞了美感,給人最震撼的視覺沖擊。
3.2 疏密相間的肌理美
經過窯變,陶瓷在肌理上產生了顯著的變化,主要有釉面上的開片和行紋。開片是青花瓷入窯燒制時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導致釉面上呈現出裂紋,以及網狀紋路的現象,如:冰裂紋、袈裟片、百極碎、春風化雨等。行紋則是因為制作者用不同的原料,多次分層施釉,在高溫下釉料融化縱橫流淌,發生物理和化學反應,產生的自然生動的紋路,如:蚯蚓走泥紋、菟絲紋、蟹爪紋、魚子紋、龜背紋、錦華紋等。這些開片和行紋眼觀似裂冰碎玉,如碎若錘擊,手撫摸在其面上卻潤滑如凝脂,錯落有致、高潔純粹。
3.3 變幻莫測的神秘美
獨具一格的窯變青花使得清新淡雅的青花瓷更具一抹神秘的色彩,其藝術效果是不可預想的,它往往超出人們的意外。青花瓷經過窯變,各種色彩的微妙變化和合理搭配,產生豐富、厚實、富麗、華貴等豐富的美感。窯變器物在高溫燒制過程中,釉在相應的器型上流動熔融,色彩紋路交映出奇。色淺處,韻質流轉;色濃處,顯山露水,渾然呈現出一幅惟妙惟肖,奇絕無比的圖畫,攝人心魄,意境深遠。同是一個藍色,有像藍天碧水一般的天藍色,也有雨霧般漸漸暈開夢幻一樣的天青色,更有仿佛淡淡月光一般的白色。另外,即使是同一種器型,同一種釉色配方,裝在同一個匣缽內,窯工一旦將其放進窯內,要燒出什么樣的色彩,什么樣的紋路,事先都是無法預知的,一切取決于燒成時的溫度、濕度、氣候、燃料、氣氛的強弱、升溫的速度等因素。
4 結語
畫面虛幻飄逸,象隨心生,入目銷魂。它猶如中國的寫意畫,形神兼備,有無相生,充滿詩情畫意。它的美在于“神”,在于“妙”,出于自然又歸于自然。正是因為這樣,它的藝術魅力才那么令人神往,讓人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