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紫砂陶藝術集審美、工藝和功能于一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是人類智慧、思想、文化的結晶。在紫砂的創(chuàng)作歷程中,也有仿人體構造的紫砂壺,美人肩壺與西施壺就是其具代表性的兩款壺型。
關鍵詞:紫砂;西施;徐友泉;乳;文旦;人體
1 前言
宜興的紫砂壺在藝術品味和形制上優(yōu)美絕倫,色澤古雅,意蘊悠長。紫砂陶藝術集審美、工藝和功能于一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是人類智慧、思想、文化的結晶。紫砂有魂,乃之神韻優(yōu)美,可借鑒自然形態(tài),摹形象體,紫砂藝人們以自然豐富的形象花、果等植物融入壺的形態(tài)中,又有仿造歷代陶器、青銅器和玉器的造型、紋飾創(chuàng)作的紫砂壺。所以,紫砂藝術可塑性極強,加上傳統功底根深蒂固,紫砂藝人們所創(chuàng)作的傳統紫砂陶器也有可依據的對象。
2 “西施壺”的起源和發(fā)展
在紫砂的創(chuàng)作歷程中,也有仿人體構造的紫砂壺,美人肩壺與西施壺就是其具代表性的兩款壺型。美人肩壺的造型飽滿,大方得體,宛如古代女子的嬌小可愛,有宮廷女子的雍容華貴,有大家閨秀的端莊氣質,又有成熟女子的嫵媚妖嬈。而西施壺,其完整的稱呼應該是“西施乳壺”,顧名思義,靈感來源于西施之乳,應該與西施一樣柔美而風姿綽約,溫婉而圓潤多情,清妍而溫雅若蓮,又有古典女子的嫻靜氣質,婉約多姿。
作為宜興紫砂壺型中的最為傳統、最為經典的器型之一,西施壺尤其受到大眾的喜愛。西施壺最早的有記載的文獻是吳梅鼎《陽羨名壺賦》里,記載徐友泉時提到的一大堆紫砂壺款名,其中“西子”指的就是西施乳。也有說“文旦壺”中的格調高雅者,原先名叫“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因為時人對于生理構造的隱晦表達,所以西施壺也被稱之為“文旦壺”。民國時期《陽羨砂壺圖考》也有關于此的記載,所以依據文獻資料所載應是由明朝萬歷時期的徐友泉首制。西施壺也是紫砂雌性化藝術的其中一種。傳統的西施壺,必是外在形態(tài)上圓潤豐腴、肌膚白凈之美、流線豐滿而光潤。
西施壺,壺傳至今,經過歷代紫砂藝人的改良又有豐富的變化。在此壺上,筆者把西施壺流線做的更為豐滿光潤,以極精簡的線面,架構出西施的乳形。壺身極為圓潤、腹部中挺、弧形有度、張力十足,壺流短小挺翹;壺嘴從壺身直接伸出,含蓄而俏皮;壺把彎曲倒垂,上粗下細,成倒把狀,所以也被稱之為“倒把西施”。以截蓋樣式,壺蓋扁拱與壺身連成一體,壺鈕為圓若乳頭狀。(下轉第48頁)壺體線條簡練、舒緩柔和,比例協調,主體壺身為盛水的位置,壺嘴是西施的櫻桃小口,壺把為纖細的腰枝,整個壺型充滿圓潤豐腴之美,造型秀麗多姿。此壺整體赫然一氣,于女性的圓潤柔美中,更為突出文化內涵,更有驚艷之感,也算是一種藝術上的創(chuàng)意,故應將爾當西施。
3 總結
西施壺以其豐滿的形象在紫砂的歷史上經歷代紫砂藝人的創(chuàng)作改良,其變化也萬變不離其宗,匯聚著多少代紫砂人的智慧和艱辛,凝聚著作者豐富而簡潔的藝術語言。紫砂的價值“貴重如珩璜”,往往表現在紫砂的文化內涵和展現的藝術品位上,擁有它自身特有的特點。西施壺的創(chuàng)作不僅體現了紫砂藝人杰出的創(chuàng)作能力,也使得人們在感念西施經久不衰的經典故事時,感受西施壺的形體極致之美,與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