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構筑美妙意境的同時,也給紫砂的創作和作者悠遠思想空間留下了極大的創作源泉。創作“盈月提梁”壺的初衷也正是因為對月的思懷,對盈如滿月情境的思慕與愛戀,筆者在創作“盈月提梁”壺時就是在一個月圓如盤的情境下創作的。
關鍵詞:紫砂壺;明月;提梁;文化;圓滿
1 前言
紫砂文化就是兩種文化或幾種文化交流的紐帶,紫砂藝人們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用手工藝的形式表現出來,也是對兩種藝術的一種升華。對任何工藝品,這種文化與文化的相統一達到一定的高度后,就是一種新的文化,它既是民俗文化的體現,也是對藝術的追求。
2 “盈月提梁”壺的創作體會
提梁壺傳說是由蘇東坡閑居宜興時自創的一種壺型,人們稱之為“東坡提梁”壺,其實提梁壺是由“明四大家”趙梁首創。創作“盈月提梁”壺的初衷也正是因為對月的思懷,對盈如滿月情境的思慕與愛戀,筆者在創作“盈月提梁”壺時,就是在一個月圓如盤的情境下創作的。
古時的文人墨客都對月有一定的偏愛,“遠日如鑒,滿月如璧”、“海上明月共潮生”,“盈月提梁”也是筆者對月的偏愛所得的感悟。月盈實,望月亦惆悵或思戀,對月傷懷繾綣,月一直以它質樸無華的形象展示在人們面前,皎皎明月典雅端莊,一個個神話傳說也在望月中誕生,古人對月,有著深厚的感情,聯想非常豐富。“今月曾經照古人”自古以來明月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也相當的有地位。“盈月提梁”壺以一個大大的圓盤形象展示在我們面前,壺身圓而碩大,猶如滿月當空,又橫切半璧,泥色古雅,清朗,猶如明月姣姣;壺底橫切平面;壺嘴由月盤上伸出,流口圓滑,光潤;壺蓋似一小圓盤,形似一輪滿月,與壺身對應,協調和諧,舒展有度,上下呼應,一張揚、一內斂。“盈月提梁”壺的提梁把手作弓如滿月狀,在下盤連接壺肩處又順勢收縮。營造的是對月思鄉,團圓美滿的良好祝愿。所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對月的傾訴,轉嫁到壺上,也是表達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對月寄相思,“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壺身上銘刻:澹泊、明志、寧靜、致遠,8個字,此句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古人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者無以致遠。與“盈月提梁”壺的高雅意境相對應,使得整個壺詩境優美,寓意深刻,也是筆者對紫砂文化和千百年的傳統相結合的產物。
3 總結
在紫砂設計的追求上,人們對紫砂陶的所承載的藝術氣度,加以融合其他文化,在觀察和體會中重新升華紫砂的形象,當今紫砂陶器的生存和發展,是文化的承載和進步。在造型設計和工藝表達上,所要表現的也只是紫砂自身所孕育的自然美,不同人創作的意味不盡相同,在形制上也有所區別。但萬變不離其宗,紫砂的繼承和創新,都需要借鑒融合其他藝術特征,就如“盈月提梁”壺在主題思想上借鑒古時人們對月暢想的情懷,把今人對月的感悟,融入到紫砂的創作上,顯出一種有審美情趣的工藝品,玩壺還是賞月,都是人生價值觀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