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記者的職業活動特點是采訪,記者的專業技術更多地反映在采訪技巧的純熟方面。問什么,不問什么,用什么方式提問都會影響到采訪的效果。因此,記者要掌握提問的方式和技巧,靈活應用多種提問技巧,是新聞采訪獲取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記者;采訪技巧;提問方式;關鍵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3-0127-02
一、引 言
新聞是“七分采,三分寫”。美國新聞學者杰克·海敦在《如何成為好的新聞記者》一書中說:“大約90%的新聞是部分或全部地在訪問——也就是以向人提問題為基礎的。”因此可以說,采訪是新聞的前提和基礎,成功的采訪多半取決于提出恰當的問題。尤其在廣播這種聽覺效果較強的媒介中,采訪提問是否成功到位更是決定了被采訪對象的同期聲是否精彩,往往是新聞或者節目的成敗關鍵。記者的采訪過程,是用口在挖掘事實,用言辭探索問題,用對話來了解采訪對象的過程。所以一個出色的記者,應該是一個出色的提問者,善于把自己對事物的觀察力、政治水平、社會經驗以及機智與才能,融會于精心設計的問題之中。
二、做有心人,多做準備,擬定完善的采訪提綱
采訪前的準備是從事新聞采訪活動不能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常言道:不打無準備之仗。高質量的提問離不開采訪前的充分準備,無論是采訪人還是采訪事件,記者要盡可能通過各大新聞媒體、政府部門、網絡等渠道多獲取一些資料,多查、多看、多思考,在獲取了相關的大量信息后,制定出全面深入、思路清晰的采訪提綱,并設計采訪提問的方案,做到“有備無患,有的放矢”。這樣記者便掌握了采訪的主動權。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主持人華萊士曾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至少在準備好30個或40個扎扎實實的問題以后才去采訪。他認為準備問題也是一種訓練,如果事先沒有充分準備,臨時是很難提出問題的。河南廣播電臺著名記者陳明也曾說過,他每個采訪都會早到半個小時,了解采訪的環境,觀察一些細節,然后才可以讓自己的采訪在熟悉的環境中進行。同時,一些觀察到的細節也成為他向被采訪者提問的問題。這樣的采訪更加容易為被采訪者接受。
在采訪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有的記者接到報道任務后,便匆匆出發,倉促上陣,即使在采訪前可以擠出時間,也不愿把精力花在準備工作上。筆者曾與其他媒體記者一起采訪某明星。一位記者采訪前沒有做功課,對這位明星的情況并不了解,然后問這位明星在某電影制片廠(這位明星早已不在這個電影制片廠了)的情況。當時這位明星面露不悅,說“喲,那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毫無疑問,采訪對象在心理上已經產生了反感,從而與記者拉開了心理距離。這些都在無形中影響了采訪對象的談話情趣。
三、注重采訪提問技巧,取得最佳效果
(一)與采訪對象建立親近感 問好第一個問題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首先要處理好“生”與“熟”的矛盾。這在新聞界稱之為“搭橋”,以求盡快熟悉并接近采訪對象,協調記者欲“取”和對方愿“予”的關系。中央電視臺原《面對面》主持人王志說過:“只有職業的采訪者,沒有職業的被采訪者。”被采訪對象千差萬別,有的很容易調動情緒,有的卻很拘謹,有經驗的記者在采訪時不會急于提問,而是先著力于同采訪對象加強親近感,用拉家常的辦法來拉近距離。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只有贏得時間越多,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采訪對象構建良好的溝通交流關系。
一個好的開端很關鍵,它可以使被采訪對象放松緊張拘謹的情緒,使采訪能夠順利進行。記者要設法找到“一座橋”,讓被采訪對象和你愿意交流,你才能聽到來自生活、發自肺腑的直接表達,而這些語言才是新聞稿件里最生動、最吸引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夕,筆者采寫一篇有關道路建設的成就性報道,在采訪一位出租車司機時,他剛開始有些拘謹。筆者看到他的出租車很新,便問他是不是才換的車。這一說司機話匣子便打開了,原來這是他跑出租以來換的第三輛車了。慢慢地出租車司機的話題從車說到路,他告訴記者,以前通往礦區的程平路經常通大車,路上大坑連小坑,顛得厲害。每回跑他都心疼自己的車。他還舉了個例子:有一回他拉了一個乘客,到目的地后乘客開玩笑說,這要是肚子里長得有結石,坐車就在這條路上跑幾回,結石都得顛掉了。這種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當時路況之差。筆者也另有收獲,另外采寫了一篇這位出租車司機三換出租車的新聞,從小入手說明了黨的十六大以來群眾切身的生活變化。
(二)將問題化抽象為具體 引導采訪進程
廣播是聲音媒介,被采訪對象的同期聲在廣播新聞中是必要的。但在一條一兩分鐘的新聞稿件中,同期聲也就是幾句話。如何能讓被采訪對象說出生動的話語就表現出記者的采訪能力了。問什么,不問什么,用什么方式提問都會影響到采訪的效果。可以說,對路的提問方式是雙方有效互動的關鍵性環節。提問如同打拳,或者發力點不對,或者一拳打空了,要不一拳打到了棉花上,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筆者長期在一線編輯新聞稿件,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記者的報道中,同期聲錄音都是些空話、套話、大話,比如“這次活動很不錯,希望以后多多舉辦”等等,這足以看出記者的功力不深,提不出需要被采訪對象要回答的問題。記者心里沒譜,被采訪對象只能含而糊之了。
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的問題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即你如何提問,人家就會如何作答。采訪提問比較常用的是開放式提問和閉合式提問。開放式提問指提出比較概括、廣泛、范圍比較大的問題,對回答的內容限制不嚴格,給對方以充分自由發揮的余地。閉合式提問指比較具體、明確、范圍較窄的提問,要求對方回答只能限于提問的具體內容。記者采訪提問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新聞事實的有關材料,最終寫成新聞報道。所以從采訪提問的要求來看,兩類提問都要掌握好,但尤其要掌握好閉合式的盡量具體的提問,提問越具體,對方越好回答,得到的材料也就越豐富。
曾是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的吉姆·厄普森建議:廣電媒體采訪時永遠不要問“你對……的感受如何”這樣的問題。泛泛而談,泛泛回答,看似掌握了很多材料,真寫稿時卻發現能用的不多,出彩的不多。因此,有經驗的記者會將一個問題化作幾個具體的問題來提問。
記者提問時還要充分意識到代溝、文化水平等的差異。2012年央視走基層重陽節采訪活動中,一位記者面對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提問:“您高壽了?”雖然記者重復提問了兩次,老人都沒有作答。后來記者又問“您多大歲數了”,老人這才回答“九十多了”。這就是差異。
(三)善于傾聽,捕捉事實
鄺云妙在《當代新聞采訪學》中提出:“一名記者,特別是一名老練的記者,應該是最善于傾聽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如果記者喧賓奪主,滔滔不絕,這樣的采訪沒有不摔跟頭的。要善于傾聽,就是要善于從采訪對象的談話中,從一般生活現象中聽出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采訪中,記者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被采訪對象往往對自己做過的事情當中的好多細節不以為然,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時記者就要以敏銳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問下去。稍縱即逝的新聞線索,談話對象的弦外之音,都會因為你的有心傾聽而被發掘,對新聞事實的領悟或許就會更接近其本來面目。
(四)利用“借嘴”報道新聞事實
所謂“借嘴”,就是要借被采訪者之口,報道新聞事實,客觀介紹有關新聞事實的各方觀點,這是新聞采訪常用的方式。采訪中記者可以提出質疑,分歧本身也是激發被采訪對象情緒的最好方式,促使他們用更多的話語去闡釋,從中訪問者也將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是記者的提問中不要包含答案,重要事實、意見要讓對方自己說出來。也就是“借嘴”。這點尤其對廣播記者來說更為重要,重要的新聞事實通過被采訪對象直接向聽眾講述,未經轉述,更加真實可信,能夠讓聽眾更為直觀更權威地感受新聞報道事實的準確性。
另外,記者在采訪提問時還要注意提問語的“五不用”:不用長句、不用倒裝句、不用否定語氣提問、不用有歧義的話提問,在提問時不要生造詞語、任意改用專用名詞。學會多用口語,長句分成短句來問。
四、綜 述
“采訪是沙里淘金,是蜜蜂采花釀蜜,是艱難的跋涉,是痛苦的探尋”。記者采訪報道的技巧方法,需要新聞記者深入到生活中,深入到群眾中去,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邊學習、邊嘗試、邊探索,以達到熟練掌握、運用自如。
會追問,是深化采訪的重要技巧;會質疑,是深入訪問的重要手段;而用真心體味被采訪者的感受,用真情、真意打動和征服被采訪者,取決的則是記者的人文素養。總而言之,采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素材,記者所有的采訪技巧都應該為這一目的服務,為成功的新聞報道錦上添花,更好地完成采訪報道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思遠,雷偉.淺論記者的提問方式[J].中國廣播,2012(2).
[2]張申菊.淺談新聞采訪藝術[J].新聞傳播,2012(9).
[3]柴宗強.新聞采訪技巧淺談[J].西部廣電網,2011(12).
[4]王志:尖銳的提問[N].生活報,2003-05-25.
[5]陳玲.讓人物訪問更加真誠與真實[J].新聞愛好者,2012(12).
[6]采訪要問在“點子”上[J].記者搖籃,2008(12).
[7]新聞采訪寫作[EB/OL].鄉間懶蟲百度空間,http://hi.baidu.com/ vzcsploibsjmotr/item/bc27d3272c1f460d43634a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