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手機新聞攝影依托于自身的媒介特性,近年來在圖片傳播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社會化媒體飛速發展的趨勢下,手機新聞攝影正改變著傳統新聞攝影的傳播模式,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上發布的手機新聞攝影圖片有了更深遠的傳播力,不僅拓寬了圖片傳播的路徑,同時使得信息發布者、受眾的社交網絡得以擴散,更大范圍提升了影像傳播的影響力。本文以Instagram為例,就社會化媒體時代的手機新聞攝影傳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手機新聞攝影;社會化媒體;Instagram;圖片傳播
中圖分類號:J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3-0107-02
隨著社會化媒體的普及和應用,基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的機制下,用戶將原創的內容通過社交網絡平臺發布,與其他關系用戶進行分享,實現更為深遠的傳播。而社交媒體則充當了信息聚合的平臺,由此平臺上,信息進行聚集、整合,用戶之間進行信息的分享和散布,實現傳播深度和廣度的擴展。手機新聞攝影依托于自身的媒介特性近年來在新聞傳播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上發布手機新聞攝影圖片改變了傳統新聞攝影的傳播模式。它有著更為深遠的傳播力,不僅拓寬了圖片傳播的路徑,同時使得信息發布者、受眾的社交網絡得以擴展,在更大范圍了提升了影像傳播的影響力。
2012年10月,颶風“桑迪”襲擊美國東北部,《時代》雜志采取了全新的報道模式:利用了手機拍照應用Instagram記錄新聞事實。利用社交媒體來傳播手機新聞攝影圖片是一次嘗試,這是報道新聞的最快、最直接方式。
一、內容、關系的聚合
社會化媒體是基于用戶社會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在社會化媒體上,用戶自身創造著內容,也就是UGC用戶生產內容模式。用戶與用戶之間通過信息的分享得以實現內容的聚合和關系的聚合。Instagram是比較典型的社會化媒體形式。
1.內容的聚合:Instagram成為新聞圖片庫。以微博、facebook等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已經成為信息的集散地,而目前擁有超過八千萬用戶的Instagram則是手機攝影的天堂。據統計,每一秒鐘會有60張照片在Instagram上發布。智能手機將攝影變得大眾化,而Instagram則賦予人們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拍攝平臺。
新聞攝影的突出要求是圖片傳播的時效性、快捷性。與傳統的新聞攝影傳播方式相比,手機新聞攝影的傳播模式無疑是進步的。首先,它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以往只有職業攝影記者才有發稿的資格,而手機新聞攝影讓更多的公民記者有了話語權,他們可以第一時間將目擊的事實用手機記錄并且發布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其次,由于智能手機的普及,更多的人可以拍攝新聞照片,每一個事件的旁觀者都可能成為事件的記錄者,他們生產出的新聞圖片豐富了新聞攝影圖片的來源。無數個體從各位維度、各個視角對事件進行全方位的闡述和報道,“網民在不同層面上關于某一個事物的認識常常比專業媒體的單一視角、單一層面的報道更能反映事物的復雜性”[1]。這些新聞圖片也為我們認識事件的全貌提供了依據。從另一層面來說,為了避免失去粉絲的關注,普通的用戶會更注意拍攝出高質量的圖片,貼近大眾的對新聞圖片的審美取向。這也促進提升了手機新聞攝影圖片質量提升。
如今的Instagram成為了可以與Getty、Corbis等影像巨頭相媲美的圖片庫。通過標簽和關鍵詞檢索,我們可以輕松看到發布于平臺上的圖片資源。目前的Instagram平臺上已經有超過40億張照片。它已成為新聞攝影記者最喜歡使用的拍攝工具。著名的馬格南圖片社成員約翰·溫克便在Instagram開設了自己的賬戶,他將iphone拍攝的新聞紀實照片上傳至網絡,與其他成員分享。美國《時代》周刊、國家地理雜志等出版業翹楚也在Instagram上設立了自己的賬戶,發布授權的手機新聞圖片。得益于Instagram,手機新聞攝影終于有了更佳的發布平臺。
2.關系的聚合:Instagram成為基于圖片社交的平臺。社會化媒體上的內容本質上是基于用戶之間的關系而進行的信息生產。Instagram的定位非常清晰,只發布圖片,完全是以圖會友式的互動方式。這就有利于將對手機攝影感興趣的人聚集起來。諸如馬格南、國家地理的職業新聞攝影師加入到Instagram,使得這一空間內流動的圖片信息越來越專業,越來越集中。專業新聞記者在社會化媒體上扮演了意見領袖的角色,由于他們的職業身份使得他們發布的圖片更為專業和權威,能夠引起更多的粉絲的關注和評論,圖片傳播的效率自然會比較高。新聞攝影的傳播最關鍵的便是建立與受眾之間的聯系,而Instagram的交互性正是這種建立聯系的關鍵。這種交互性也擴大了社交媒體上個體的傳播影響力,強化了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關系聚合。新聞媒體的專業攝影記者進駐,有助于媒體搶占社交平臺中的制高點。前文提到的,《時代》周刊Instagram平臺使用了旗下攝影師拍攝颶風“桑迪”的手機攝影圖片,在48小時時間內,該雜志的帳號就吸引了1.2萬名新的關注者。攝影記者的賬戶與所供稿媒體的聯動機制可以形成多點互動,搶占信息發布的制高點,強化了社交互動中的粘性,吸引更多人成為記者本人和媒體賬號的關注者。
在Instagram平臺上的新聞攝影不能忽視的一支力量就是公民記者。他們沒有職業記者的身份,不享受記者的待遇,但是他們卻是社會的記錄者。手機攝影的技術門檻越來越低,iphone等具備強大拍攝功能的手機的出現、Instagram應用的誕生更加弱化攝影技術。公民記者亦可以拍攝出專業記者的水準,我們已經通過在去年的倫敦暴動和俄羅斯大選中看到了Instagram推動新聞攝影的潛力。著名的CNN的“iReport”也頻繁采用公民記者用Instagram拍攝的照片。公民記者拍攝的新聞圖片對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起到了補充、延伸和驗證的作用。利用社交平臺,專業媒體記者與公民記者協同報道,提升新聞報道的整體水準。
二、內容、關系的擴散
社會化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帶來的是內容與社交關系的雙重擴散。這種超人際傳播的模式為圖片攝影信息提供了內容平臺,也讓信息的傳播者、受眾實現關系的融合與擴散。基于信息分享機制下的關系更為融合,有利于反饋的及時到達,強化了傳者與受眾的關系。
1.內容的擴散:手機新聞圖片整合后的再傳播。無論你是專業攝影記者還是普通公民,都能將手機新聞攝影圖片發布在社個平臺上。諸如2012年美國大選期間就有46萬上照片在Instagram上發布,用戶用#I Voted#標注了超過10萬張照片,用#election2012#標注了15萬張照片。用戶可以方便地通過標簽看到新聞圖片。使用Instagram的用戶可以將圖即時分享到Twitter、Flickr、新浪微博等社交網站上。受眾可以在多個平臺上看到手機攝影圖片,社會化媒體上的圖片傳播有了“病毒傳播”的特點,只要輕點鼠標就可轉發或者分享到自己頁面,讓更多的用戶看到圖片。這些圖片在平臺上通過標簽為索引,被進行有機的分類和整合,我們可以輕松找到與自身興趣相關的新聞圖片。讀圖更加便捷,更多人選擇在社交網站上進行新聞攝影發布,進一步拓寬圖片傳播的渠道。
2.關系的擴散:Instagram強化并擴散傳者與受眾的關系。有學者提出新媒介即關系的觀點,“網上的關系并不是一種人際關系,而是一點典型的社會角色關系。[2]”社會化媒體提供了維持老友關系的平臺,同時也是結識新朋友的公共空間。Instagram上的用戶不僅關注著自己的朋友,也因為話題、興趣的關系而關注一些陌生人。當用戶發布的圖片更為生動,更富有美感,對于新聞事實的把握更為到位,就會得到更多人“贊”的評價,積累到一定量就會被置頂成為整個平臺上的熱點圖片,那么發布者也會更受到用戶的追捧,成為Instagram中的名人或重度用戶,粉絲數量會呈現上升的態勢。傳播者與受眾的交互關系更為緊密,在關系擴散的基礎上得以強化。
互聯網界的“梅特卡夫定律”提出,網絡的價值不在于技術價值而在于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關系價值。每一個新用戶都因為其他人的聯網而獲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機會,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傳播模式[3]。這在社會化媒體中表現的更為明顯,通過某些關鍵的節點,你可以獲得更多信息,通過他的關注、分享,獲得更多的有關信息。在Instagram上的一些重度用戶本身擁有眾多粉絲,他們的自身的手機攝影水平較好,或者對于新聞事實非常的敏感,能及時抓拍新聞事件。通過加標簽的方式,他們發布的新聞圖片能引起更多粉絲的關注,在傳播路徑中,這些重度用戶用戶成為交互模式中的節點。作為節點的很多用戶在Instagram上發布手機攝影作品的目的可能不在于內容本身,而在于以圖片為紐帶,進一步延伸自己在整個社會化媒體平臺上的關系和影響力。社會化媒體時代的信息獲取模式將以個人門戶為中心,每一個發布新聞照片的賬號就是一個中心,以個人的社會網絡為橋梁,與每一個人的各種關系進行信息的雙向交換。
許多專業攝影記者活躍于Instagram上,一方面他們發布的信息權威性和專業性更強,可以有多元化的受眾關注,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另一方面,他們通過關注其他用戶,延伸自己的社會關系,利用別人的圖片來發掘新聞線索。更多的普通用戶是通過發布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新聞圖片來吸引更多粉絲的關注和好評。獲得關注就是新的社交關系的確立。關系確立后,通過不斷發布有價值的內容來強化關系模式,有利于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和即時性。
三、結 語
進入社會化媒體時代的新聞攝影面臨著重大變革。手機攝影對傳統攝影的沖擊力越來越強烈。移動終端的優化升級、更加智能化的手機攝影軟件讓攝影變得更簡單,集拍攝、分享、評論、關注為一體的互動應用Instagram為手機新聞攝影的傳播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平臺。對于新聞攝影來說,最關鍵的就是需要建立與受眾間的聯系,提升傳播的空間,擴展傳播渠道,而Instagram的交互性正是這種建立受眾與傳播者聯系的關鍵,也是提升傳播力的關鍵。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實現手機攝影圖片的聚合和網絡人際關系的擴散。基于這種傳播模式的效果,每一個用智能手機的人都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到來自新聞現場的最新資訊,手機新聞攝影圖片的傳播能力勢必將更為強大。當越來越多的受眾樂意主動參與到新聞事件的拍攝過程中,必然又刺激了新聞攝影的圖片生產。專業媒體記者與公民記者可以利用社會化媒體平臺進行協同報道,讓新聞攝影的表達更到位,對事件的闡述能力更強。綜上所述,作為以圖片為主打內容的Instagram,它的模式不僅促進了新聞攝影圖片的聚合,改變了新聞攝影的生產、傳播過程,還引起了新聞攝影拍攝者、傳播者、受眾之間關系的聚合與擴散。
參考文獻:
[1]彭蘭.碎片化社會背景下的碎片化傳播及其價值實現[J].今傳媒,2011(10).
[2]陳先紅.論新媒介即關系[J].現代傳播,2006(3).
[3]方興東,張笑容.大集市模式的博客傳播理論研究和案例分析[J].現代傳播,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