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認為在互聯網的時代下政府為了提升行政能力,更應該通過網絡來提高群眾參與度、提升行政效率和政府治理能力,并以奧一網絡問政平臺為例就如何進行網絡問政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分析網絡問政局限性的基礎上進一步以中原網的“心通橋”網絡問政平臺為例分析了“網絡行政”平臺。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政府問政;政府行政
中圖分類號:D691.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3-0009-03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尤其是在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公眾參與的主要平臺的時代大背景下,政府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網絡問政來提高執政效率和提升執政能力,擴大民眾的參與度,建設效率
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更好地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
一、網絡問政的時代大背景及其發展階段
(一)網民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2006年《時代》雜志把年度風云人物授予“所有網民”,認為網絡已發生了從公共機構或組織向個人——即該雜志所提出的新數字民主主義公民的轉變,這也標志著網民作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被大家開始關注和重視。美國總統奧巴馬更是善用微博,是各國首腦中的微博“人氣王”,而20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更是各候選人在微博上的影響力的真實反映,具體如表1所示。
注:以上數據統計截止日期為2012年4月1日。
資料來源:涂子沛:《大數據》,廣西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在我國,網民也已經規模巨大,根據工信部的數據,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我國互聯網用戶已經達5.5億人,滲透率高達39.9%。網絡也已經成為輿論監督的主戰場和公民高度參與的重要平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體如表2所示。
資料來源:根據網上資料整理。
(二)我國網絡問政的三個發展階段
1.孕育期(2001~2007)
我國網絡問政的第一個階段是從2001年到2007年,以湖南紅網創辦“百姓呼聲”欄目為標志,該欄目也是是國內最早開通的政府與百姓網上的溝通渠道。
在該階段,受制于網絡速度和網民規模的限制,網絡問政的形式更多地局限于在網絡媒體上開辦的有助于網民適度參與的相關欄目,政府、官員和普通網民之間的互動少,而且問政效果有限。
2.快速發展期(2008~2011)
我國網絡問政的第二個階段從2008年到2011年,2008年是我國的“網絡問政元年”,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有五:
一是高層政要頻頻通過網絡和廣大網民進行互動。2008年的4月17日,中國的第一位政治局委員汪洋開啟了與網友直接會面的先河,“汪網會”此后又舉辦了兩場。同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與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在線交流。2009年2月28日15時,溫家寶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并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專訪。
二是網絡問政平臺日漸成熟。2009年7月20日,奧一網推出了全國第一個網絡問政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全國第一個網絡發言人誕生。此后,其他網絡問政平臺大量出現。
三是網絡問政的形式更為豐富。政務微博、博客、BBS、短信平臺等網絡問政方式已經繽彩紛呈,以奧一網為代表的線上和線下有機結合的方式如火似荼。
四是政府、官員和網民形成了良性互動,很多地方政府紛紛開通了各種形式的網絡問政平臺,官員和網民積極參與各種問政活動,良性互動的局面開始慢慢形成。
五是一些有助于網絡問政制度化的機制開始建立,如廣東省探索出了網民問題匯總制度、交辦會制度和網絡發言人制度等長效機制,并為其他地方借鑒、推廣和進一步完善。
3.深入期(2012~)
我國網絡問政的第三階段是從2012年開始的,其主要標志是網絡問政開始向網絡行政轉型,由于網絡行政受制于我國的政治體制和政府體制改革,尚有待進一步探索。
前兩個階段的網絡問政還停留在“問—答—辦—督”的階段,但是和真正的“網絡行政”還有很大的距離,網絡行政是指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設計,政府充分利用互聯網,使得網絡完全內嵌于政府的行政行為中,網絡問政也內嵌于政府的服務流程中,真正建立起基于高參與、有效互動的、高效率的服務型政府。
二、網絡問政具備了很好的基礎
(一)我國網民已經能夠具備足夠的代表性
1.網民總體規模巨大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從人數規模上具有了很強的代表性。具體見圖1。
其中,我國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網民中用手機接入互聯網的用戶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具體見圖2。
2.性別結構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中男性占比為55.0%,女性占比為45.0%。而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2010年,總人口中的男性占比為51.19%,女性占比為48.81%。
可以看出,總人口和網民的性別比例大致相同,具體見表3。
資料來源:根據《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報告》資料整理。
3.年齡結構
網民的年齡結構和總人口的年齡結構雖然存在著較大的不同,但是,考慮到由于互聯網具有一定的進入門檻,所以10歲以下的兒童和50歲以上人口的網民相對較少,如果剔除掉這一因素,則10~19、20~29、30~39、40~49這四個年齡段的網民比例和總人口比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具體見表4、5。
資料來源:根據《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報告》資料整理。
資料來源:根據表3資料整理。
4.學歷結構
從總人口和網民的學歷結構對比來看,網民的學歷結構主要集中于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其次是高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大學專科等,如果考慮到網民目前尚需要一定的知識素質(即小學及以下的網民比例應低于現實人口比例)之外,則總人口和網民的學歷結構重合度很高。具體見表6。
資料來源:根據《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報告》資料整理。
(二)互聯網有助于提升政府執政水平
互聯網技術作為新的技術革命,具有顯著區別于傳統傳播方式的理念、特點,這些理念和特點也更有利于政府問政,進而提升政府執政水平。
1.互聯網的理念
(1)互聯網的基本理念是平等,代表的是平民主義,而傳統媒體是精英主義。互聯網在初始分配資源時,給每臺電腦分配的資源都是相同的,充分的體現了平等的思想和理念,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新媒體一出生就代表著平民文化。由于傳統媒體版面和空間的限制,誰掌控了版面誰就掌控了話語權,因此,只有精英才能有話語權,由此導致的是,傳統媒體體現的是等級觀念,代表著精英文化和精英意識。
(2)互聯網代表著開放理念。傳統媒體代表著封閉。互聯網在設計時秉持著開放的理念,采取的是全部互聯互通的手段,從理論上說,任何一個電腦都能和其它任何電腦聯系和溝通。而傳統媒體則相對封閉。
(3)互聯網體現著互動和包容的精神,傳統媒體則相對靜態。互聯網可以方便地實現互動而且可以容納各種言論、各種觀點的展現,而傳統媒體多是靜態的。
(4)更加透明,個人的隱私空間被更多地讓渡。
2.互聯網的特點
(1)成本低
首先,互聯網具有邊際成本趨向于零的規律,即每增加一個網民的成本越來越小,在網民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邊際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網絡問政相較于傳統的問政方式成本低廉,尤其是建立在已有的網絡媒體平臺上的網絡問政,成本就更低。
其次,利用互聯網這種及時、便捷的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節省政府的大量時間、而且也能夠大大節省參與者的時間,時間成本很低。
(2)海量空間
由于技術進步,互聯網領域存在著明顯的“摩爾定律”效應,互聯網就可以打造海量的空間,任何人都能夠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都能指點江山,因此,相較于傳統問政方式,基于互聯網的政府問政就能夠在更大的范圍聽取人民的心聲。
(3)及時便捷
互聯網的傳播機制是多點對多點、全立體、全方位、病毒式的傳播機制,具體見圖3。
在這種傳播機制下,尤其是借助移動互聯網,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等發表自己的意見、為政府出謀劃策,政府也可以借助網聯網手段,在第一時間把相關信息傳遞給廣大民眾。
(4)傳播范圍廣
互聯網把整個世界都聯成了一張網,使得不同區域、不同人群都能就同一事件及時發表看法,政府也能夠及時把信息在最大范圍內進行傳播。
例如,2011年11月9日在新浪正式開通的“國務院公報微博”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粉絲數已經超過103萬,其發布的公報能夠在1分鐘之內到達100多萬粉絲。
(5)互動性強
互聯網技術具有良好的互動特點,可以更好地實現政府、官員和人民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互動,也能夠實現以前不能實現的問政方式,還能夠更好地實現有“問”有“答”,有“建議”有“回復”。
(6)互聯網傳播趨向“多中心”
傳統傳播方式是高度集中式的,而互聯網的傳播作為分布式結構,更為平等、更為開放,表現為“多中心式的”,這體現在政治領域,則要求突破傳統政治的金字塔結構,呈現出網絡民主的扁平化發展。
3.出現了一大批參與意愿強、議政水平高的“意見領袖”
政府問政尤其是“政府問計”需要有高水平的問政對象,而互聯網作為新的傳播工具,為所有人平等地提供了發言的平臺,有能力的網民則脫穎而出,成為了網絡時代的“意見領袖”,這些網民的來源、知識背景和結構、利益訴求、政治觀點等都更加多元化,也更愿意把自身的“認知盈余”充分發揮在公共事業上,這極大地提升了“政府問政”的效果和質量。有代表性的“意見領袖”見表7。
注1:影響力為2012年6月到11月平均值,粉絲數為2012年12月30日21點;
資料來源:根據新浪微博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