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微博傳播手段的不斷更新、用戶的不斷增加和傳播內容的日益廣泛化,微博逐漸成為介入公共事務的新媒體,日益彰顯出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微博自身的傳播特性使其成為謠言的“溫床”,而微博辟謠機制要成為謠言的“粉碎機”,還需進一步健全。
關鍵詞:微博;謠言;辟謠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3-0053-02
自媒體時代,微博彰顯著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指出:“我國微博用戶數量由2010年底的6311萬猛增至2012年6月的2.74億,使用率增長近300%,我國已成為微博用戶世界第一大國,用戶數量達4.15億。”不難看出,微博已成為人們競相追捧的網絡媒體形式。微博操作簡單、便捷,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接受者,傳統模式下定位分明的傳播者、受眾格局被打破,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傳播自主性,大大滿足了人們表達自我的需求,“織圍脖”已成為生活中的潮流。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謠言”也是媒體傳播過程中一個始終無法擺脫的話題。在微博盛行后,借助其獨特的傳播特性,謠言正不斷污濁著正常的輿論環境,這時,“辟謠”的更重要性更加凸顯,并成為當下人們的共識。
一、微博特性拓展了謠言的傳播能力
微博天生就是開放的、互動的、共享的,其內容短小精悍、傳播便捷迅速、準入門檻低等特性,使其迅速成為人們的新寵。然而,微博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拓展了“謠言”的傳播能力,致使謠言泛濫,危機擴散更快。
1.內容短小精悍,容易斷章取義
微博的內容具有明確的字數限制——140字,這種短小精悍的內容形式,滿足了人們不太高的文字駕馭能力,使“微表達”變的簡單。然而,簡短的內容要求使信息發布者無法對事件進行詳盡的梳理,人們對于事件的了解也都是“碎片化”的,很容易造成信息的片面化和誤讀。我們熟知的傳統媒體往往具有較高的新聞專業素養,在采集、編寫新聞過程中多是經過各方采訪、謹慎驗證、系統思考從而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深層次鏈條,而簡短的微博信息無法提供詳細的背景或事件經過,微博內容與真相仍存在一定距離。另一方面,微博用戶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對大量信息的閱讀和獲取,但由于缺少足夠的時間去理性分析和深入求證,往往容易出現斷章取義和“經驗”主義的感性判斷,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缺少了專業性的深度。
2.傳播便捷迅速,謠言擴散更快
一方面,微博對設備和技術的要求較低,電腦、手機或是其他用戶終端,只要支持微博功能,都可通過WEB或WAP網絡實現信息的即時發布和共享,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另一方面,微博的網狀傳播方式可以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等類型的交互傳播,每個用戶都可以成為信息的集散地,促使信息的擴散更為便利,并且微博傳播內容無需審核,信息即傳即接收。這些特性使得微博的傳播方式更加迅速便捷,與此同時,謠言也會在瞬間被大量傳播,分秒之間的受眾數量同樣不可估量,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社會輿論集合。
3.準入門檻低,微博用戶繁雜
微博的準入門檻極低,任何互聯網用戶只要注冊一個賬號,便可以成為微博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們可以看到,微博用戶在現實生活中的身份不一,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專家、學者、名人、草根百姓等等,角色千變萬化,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大眾,都擁有發布信息的權利,這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把關人”向個體轉變。由于博主的文化水平、人生觀、價值觀、立場等參差不齊,因此,在對微博信息篩選的過程中也必然出現較大差異,致使微博世界里充斥著低俗化、野蠻化的信息,而誹謗、謠言之類的信息更是眼花繚亂。微博的“關注”功能可以將用戶的社交圈以及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聚合,其“轉載”功能又可以將他人發布的信息和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粘貼拷貝,也就是說,博主的社交范圍越廣,信息被別人“關注”及轉載的次數就可能越多,傳播范圍就會越大。當某一信息出現后,未經有效鑒別或被誤導誤傳的信息在一定范圍內的廣泛傳播,會影響其他用戶的認知和判斷,從而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所以,當謠言被盲目地跟風傳播,其影響的受眾數將幾何式遞增,若這一謠言在傳播中加入了傳播者的主觀評價或修改,其造成的影響更加可怕。
二、微博辟謠的獨特優勢
生于微博的謠言,由于借助了微博的特性而擴大了其傳播效力,同樣,利用微博辟謠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微博中的“無影燈效應”,讓事件還原
喻國明將微博帶來的事件還原效應稱為“無影燈效應”。他認為,每一個人的觀點都有不全面之處,就好比每一盞燈都有“燈下黑”。但是,當所有知情人的觀點匯聚在一起時,就會形成一種互相補充、糾錯的關系,就會實現真相的再現[1]。微博中“碎片化”的信息描述如同“拼圖”,不同傾向的碎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不同維度的思考空間。關于一件事情的經過,如果只有一個人發布帶有某傾向性的信息時,一般不會獲得受眾的信任,反而受眾還會質疑發布者的身份和目的性,只有當多個目擊證人發布類似傾向的信息,并且這些“碎片化”的信息相互印證、相互補充時,人們才會接受,這就是微博自身所具備的清理功能。微博自身還原真相的功能可以將部分謠言扼殺在搖籃中。
2.平等的互動平臺,讓真相大白
一方面,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使得在之前幾代傳播媒介中,反饋出現周期長、范圍小的局限性問題,而微博利用開放的網絡平臺以及龐大的用戶群打破這種固有格局,實現了雙向傳播的全新局面,這大大提高了反饋的效率和質量,使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可以即時互動、平等的交流,提高了傳播效果。另一方面,在微博的世界里,傳播者的身份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傳播的資訊內容是否具有分享意義和對于社會價值的穿透力[2]。因此,當一個事實披露后,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政府機構,無論是公眾人物還是草根階層,都應當以平等的方式相互質證。人們通過相互之間激烈的探討,有利于把不實信息越辯越明,建立更加牢固的社會良知和公信力。
3.開通官方微博,讓辟謠更有力
微博的開放性、共享性、便捷迅速等特性,雖然大大提高了謠言的發生頻率,但同樣也為辟謠打開了一扇窗。微博的風靡讓傳統媒體、政府機關、企業或組織也楚楚欲動,他們紛紛開通官方微博,而官方微博的開通讓辟謠力量集中化、辟謠手段專業化、辟謠模式體系化,它為化解危機、澄清事實、引導輿論提供了一個權威性的平臺,使辟謠更有力。如2012年12月13日,一則哈爾濱“拐孩子”的謠言跑遍全國,廣州警方就是通過官方微博進行辟謠,呼吁謠言止步。
三、微博辟謠的發展建議
1.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
微博以平民化的自媒體新成員面目出現,它的出現非但沒有帶來網絡意見領袖的消解趨勢,反而從某種程度上加強了意見領袖與普通博友之間的互動與關聯[3]。與其他用戶相比,意見領袖在微博中表現活躍,擁有眾多粉絲,而一些實名認證的明星、專家、學者等被稱為“大V”,他們是微博中最重要的意見領袖,其權威性、專業性、知名度是其主導輿論方向標的通行證。
在微傳播中,身為“大V”的意見領袖應積極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一方面,在敏感事件發生后,應及時發布全面、詳細、準確的信息,通過議程設置的方式,積極引導微博用戶。當微博用戶因負面情緒發表了一些不恰當言論時,意見領袖更要及時進行疏導,發出權威性的解讀聲音,為解決危機提供有力的協助。另一方面,意見領袖應加強彼此間以及與傳統媒體間的互動,通過相互轉發、評論以及專題性解讀,或者通過“熱門分享”、“標精”、“置頂”等方式,使意見領袖的觀點、意見能夠最大范圍的傳播,進一步擴大影響的范圍和效果,這樣,既可以形成對輿論的強勢引導,也避免了碎片化海量信息的沖擊。
2.建立健全微博辟謠機制
一是實名制的推行。2011年12月16日,北京正式出臺了《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提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注冊微博客賬號應使用真實信息,網站開展微博客服務,要保證注冊用戶信息真實。實名制后,用戶在網上無處遁形,不得不考慮信息發布帶來的后果;微博運營商則能對謠言有源可查,從而對不實信息的故意發布起到明顯的警示作用。
二是推薦機制的建立。謠言多起于不實或模糊的信息,微博平臺可以通過開辟專門區域、推薦閱讀的形式,把社會普遍關注的、需要及時公布的或具有正確導向性的信息醒目的顯示出來,吸引用戶去關注,從而起到辟謠或正確引導消極網絡情緒的作用。
三是辟謠團隊的建立。針對網上不實信息的泛濫,各大門戶網站應成立專門的辟謠團隊,此舉可以避免“真空”條件下出現的信息混亂。辟謠團隊專業性強,具有針對性和規范性,可以就網上虛假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及排查,當微博中出現不實信息時能及時做出澄清,避免了謠言的擴散與發生。如新浪網在2010年11月成立的辟謠小組就是針對不實信息而成立的專門團隊,他們24小時堅守在本職崗位上,對微博上的新聞線索進行監控和歸類,當出現不實信息時,通過私信等形式通知發布者,并及時進行澄清,他們還會借助其他賬號、頻道和產品一同與謠言“作戰”。2011年3月,在搶鹽事件發生時,他們并沒有用辟謠的賬號來發布,而使用了“頭條新聞”,同時,他們還主動聯系中國鹽業總公司開通微博進行信息發布,達到了很好的效果,而對于惡意發布信息的用戶他們還會才取限制發言、禁止被關注、刪除ID等手段進行相關處理。專門性辟謠團隊是微博環境的凈化器,這種統一管理,集中處理的方式讓辟謠更有力度。
3.加強個人自律
對微博用戶而言,嚴格的自律和責任意識是凈化網絡環境的關鍵,每個用戶都應該自覺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倫理道德規范,杜絕發布虛假信息及低俗言論,提高自身對信息的鑒別能力,自覺過濾不良信息。當面對微博謠言時,應該主動將信息進行匯總比對,辨識真假;當面對疑似信息時,要通過傳統媒體、官方信息等渠道多方面驗證,尤其是當我們親自發布信息或對某一信息進行轉發時,更要經過仔細求證,確保自己發出的信息盡可能的真實;當發現自己發布信息不實時,應立即刪除并作出說明;發現他人信息不實時,也應友好而負責地告知對方,真正做到對信源、信道、信宿各個環節的把關,從源頭上遏制謠言泛濫。
參考文獻:
[1]喻國明:“微博謠言”是個偽命題[N].中國青年報,2011-09-11.
[2]喻國明.新興傳播方式的崛起與傳統媒介的價值落點[J].新聞寫作,2010(7).
[3]畢宏音.“微博”熱潮下的網絡意見領袖變化趨勢[J].新聞愛好者,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