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跑口記者如何跑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作為一名優秀的跑口記者,不但要擅“跑”,更要善“刨”。文章從跑口記者找準自我定位、新聞是跑出來的、“刨”字上見真功夫三個方面論述,首先讓跑口記者認清實行新聞跑口制度的好處,進而揭示如何經營自己跑口單位以及怎樣才能最大可能的發現新聞線索、報道更多的新聞,最終實現整合所有資源,為跑口記者所用。
關鍵詞:跑口記者;跑口;刨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3-0129-03
跑口記者起于何時,跑口制度起源于何地,目前無從考證。但從國際到國內,新聞跑口制度已普遍存在,是不爭的事實。為了保障與固定的采訪單位信息渠道通暢,各類媒體都會安排相對固定的記者,負責該部門或領域的新聞采訪事務。這些被安排長時間與固定采訪單位對接并負責采訪的記者便是“跑口記者”。人們在實際工作中不難發現,同樣作為“跑口記者”,有的記者能在第一時間拿到獨家新聞,有的記者能與跑口單位精心策劃選題,有的記者能與跑口單位融為一體,而有的“跑口記者”只是消極待命、名存實亡……
那么,一個成功的“跑口記者”怎樣才能守土有責,既擅長跑口,又善于從跑口單位中“刨”出更多的“真金白銀”,寫出更多鮮活的新聞?
一、跑口記者找準自我定位
新聞“跑口”制度能夠產生并成功運轉肯定有其合理性。正是因為報道對象的多樣性,使得新聞媒體對記者進行內部分工,客觀上促進了 “跑口”制度的形成。對于新聞媒體而言,確定自己的“跑口”記者,會帶來一系列的好處:
首先,當報社、電臺、電視臺或者其他媒體將某類對口單位或某一領域確定為某一記者的跑口單位后,該記者在與該單位或該領域對接時,一方面會學習與跑口單位或領域相關的知識,以拓展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水平,為日后工作提前做好準備;另一方面,隨著在跑口單位或領域工作的開展,跑口記者對跑口單位或跑口領域的工作從陌生變得逐漸熟悉,從外行逐漸轉變成內行,最終成為該行業或該領域的專家。
其次,新聞“跑口”制度最大限度地促進了同一媒體內部資源合理配置,避免了資源浪費。在沒有“跑口”記者和新聞“跑口”制度尚不健全的時候,在一個新聞現場會出現同一媒體多個欄目或多個部門的記者進行采訪,無疑造成了該媒體財力和人力的浪費[1]。而在“跑口”制度已基本成熟的今天,這種現象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同一媒體內部新聞資源共享。比如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所采制的新聞,除了供新聞頻道如《朝聞天下》、《新聞30分》、《新聞聯播》等欄目之外,還可供中央電視臺其他頻道的相關新聞欄目播出。
第三,新聞“跑口”制度還在一定程度上使同一媒體內部分工更為科學、合理,突出策劃意識。這一點在突發事件的新聞應對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針對突發事件,往往是熱線記者在第一時間獲得新聞源。熱線記者獲得信息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采寫或播報新聞。但是,為了保證報道的平衡性和新聞報道的安全,必然要突出官方的意見和聲音,而熱線記者一時很難第一時間拿到這些材料。目前,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上,媒體大都加強了策劃意識:由熱線記者赴突發事件現場進行采訪報道,由政府職能部門的“跑口”記者負責協調關系并采訪官方的意見和措施。這樣,二者合一,便極大地節約了采訪時間和周期。
作為跑口記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擁有了跑口單位或領域只是意味著擁有相對固定的采訪領域或對象,只有定位精準,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贏得主動。
(一)分了“責任田”,不要“做地主”
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作為新聞跑口制度也不例外。給新聞媒體帶來一系列好處的新聞跑口制度也飽受詬?。号芸谟浾呤帐芗t包,跑口記者為了維護跑口單位利益進行虛假報道,跑口記者壟斷跑口資源、擅自決定報道方式及報道與否;甚至有的跑口記者干脆變成了跑口單位安插在媒體中的“臥底”,為跑口單位通風報信。其實,新聞跑口制度只是媒體內的一種分工,分給跑口記者的單位和領域類似農民的責任田,跑口記者應該潛心經營,而不是讓其坐享其成。
(二)“跑口記者”不是“跟屁蟲”
跑口記者,對待自己對接的部門,應該做到守土有責。跑口記者所代表的是自己所在媒體的形象,應該始終以自己所在的媒體利益為重。跑口記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跑的單位和領域既不是自己的領導單位,像個“跟屁蟲”似的一味對其唯唯諾諾,任其隨意呼喚。也不能夜郎自大,自以為是,以輿論引導者和監督者自居。而應該把握住其中的度,與其在工作領域展開深度合作,以求共贏。
二、新聞是跑出來的
新聞界有句行話,叫做“跑新聞”。意思是說,新聞是跑出來的,不是閉門造車、關在屋里苦思冥想出來的,也不是別人給您送上門來,更不可能新聞自己找上門?,F代科學技術發達,手機、電話、互聯網通訊工具和電子郵件等等都為人們提供了跨越時空的新的采訪手段。有人將跑口記者的工作就簡單地理解為收一下通訊員的稿件,適當加以改動,然后再打打電話補充相關的東西,便可大功告成。其實不然,了解新聞采訪規律的人都知道,新聞之所以能吸引讀者,是因為新聞有其自身的新聞價值,最具有價值的新聞出自哪里?無疑出自現實生活之中,出自人民群眾中。人民群眾和現實生活,是新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到群眾中去,到實際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處處皆文章”。跑口記者要有一雙新聞慧眼,或善于發現別人難以發現的新聞事實,或以獨到的視角解讀新聞事實,彰顯自己的特色[2]。
(一)跑口記者要善于“公關”
跑口單位跑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跑口記者,特別是依賴跑口記者的“公關”,有人甚至因此而稱跑口記者為“公關”人才。因為跑口記者要想把跑口單位的新聞做好,必須廣搭人脈,廣交朋友;不但要和負責宣傳的外宣部門建立聯系,還要盡可能地結識各個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特別是這些部門的負責人,以便第一時間獲得新聞線索,直至能簡化采訪程序,在媒體競爭中搶占先機[3]。
(二)跑口記者要吃透兩頭,并且沉得下去
跑口記者要吃透兩頭,要求跑口記者一方面要了解上頭的形式、方針和政策,又要了解下頭的情況和反映;另一方面,還要求跑口記者要了解所處媒體的需求,又要了解跑口單位的訴求。吃透兩頭不是采取迎合的做法,不能將“吃透兩頭”變成“迎合兩頭”:對上下“兩頭”采取了“迎合”的做法,報喜不報憂,很難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失去了新聞報道發揮導向和輿論監督作用。
藝術來源于生活,新聞同樣來源于生活。作為跑口記者,亦應關注“草根”階層,到百姓的生活中去。只有這樣,新聞報道才能接地氣,能為百姓所關注;只有這樣,新聞媒體才能獲得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一名合格的跑口記者,他(她)不僅是新聞事件的旁觀者、忠誠的記錄者,他(她)更應該是新聞事件的參與者、組織者、實踐者。只有在跑口過程中,善于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并且將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結合,以社會責任為己任,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將人文關懷貫徹始終[4]。這樣的跑口記者肯定會令人尊敬的。
三、“刨”字上見真功夫
世界銷售訓練大使博恩·崔西曾經說過,“任何人在任何行業要想出人頭地、出類拔萃,必須在那個領域奮斗五年以上?!弊鳛榕芸谟浾撸矐撨@樣。由于跑口單位的職能不同,社會分工不同,使得跑口記者所分的“責任田”存在很大的差異:出新聞質優量多的跑口單位稱之為“肥口”,而出新聞數量少而弱的跑口單位稱之為“瘦口”[5]。其實,所謂的“肥口”和“瘦口”都是相對而言的,一片從未有人開墾的處女地,如果善于經營,同樣可以變成“膏滿油肥”的“肥口”。
眾所周知,新聞線索是媒體的生命之源,誰最先掌握了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誰就掌握了新聞采訪的主動權。獲取新聞線索一般可以從以下途徑:如從媒體設立的新聞熱線中找新聞,從國家出臺的新政新舉、法律法規中找新聞,從國際國內大事中找新聞,從會議和領導活動中找新聞,從新聞同行中找新聞,從季節變化和節假日中找新聞,向聯系人要新聞,向市場要新聞,向生活要新聞,從相關部門中找新聞[6]。作為跑口記者,要 想從口內“刨”出更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和新聞,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客觀冷靜,展示媒體的獨立立場和思考
作為跑口記者,新聞線索往往游離于跑口單位工作之中,或游離于跑口部門工作之外,關鍵在于記者是否獨具慧眼,同時還在于記者是否能精心策劃。另外,作為一名合格的跑口記者,還需要獨立思考,彰顯自己所代表媒體的立場和主張。對自己跑口單位成就的報道,跑口記者應該深入實際,進行盡可能的調查和考證,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無中生有。針對跑口單位出現的問題,跑口記者不能護短,瞞而不報,更不能毫無顧忌地直接曝光。瞞而不報會失去媒體的公信力,毫無顧忌地直接曝光則可能導致跑口單位的不滿,甚至直接造成跑口記者直接失去該跑口單位。正確的做法是“小罵大幫忙”:跑口記者改變報道的角度,側重客觀剖析,指出癥結所在,做好跑口單位的“良師”;第一時間發布跑口單位新的舉措,消除該事件負面影響的同時,使得該事件合理、妥善地解決,做好跑口單位的“益友”。
(二)擁有自己的專家庫,用好外腦。
由于跑口記者長期固定地在某一領域或某一部門采訪,所采訪的人群比較固定,這些人群針對跑口記者而言是異常珍貴的。跑口記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廣辟蹊徑、多方聯絡,建立自己的“智囊”、“學者群”、“專家庫”。這些“智囊”、“學者群”、“專家庫”的成員是該領域的行家里手,他們既能第一時間捕捉領域、部門內的風吹草動,善于發現其中的風向,同時具備高屋建瓴的眼光和通過表面看到實質的能力。他們不但能為記者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而且能為新聞報道出謀劃策,甚至參與到新聞報道的策劃中來。有這些大家的幫助,無疑會拓寬跑口記者的思路,為尋找新聞線索和新聞報道上開拓深度和廣度。
(三)掌握行業動態,善于甄別真偽,及時辟謠
目前,一部分跑口記者過于依賴網絡,不是主動到跑口單位尋找新聞線索,而是盯著跑口單位的網站,對網站上發布的消息或新聞不加核實,直接改頭換面或加以主觀上的拓展,甚至照搬照抄,不加任何改動,有的竟然連標點符號都一模一樣[7]。由于跑口記者缺乏敬業精神,有時候竟然分不清消息發布的時間、背景,將陳年舊聞包裝成新聞,混淆視聽,這是出現假新聞的一個常見的路徑。
一名合格的跑口記者,要竭力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因為一旦發生此類虛假新聞,則可能為同行所不齒,同時將很難在跑口單位中立足。另外,發現此類假新聞后,應做出積極反應,充分掌握虛假消息的來源,指出其中癥結,第一時間辟謠。
(四)善待會議,認真開掘
作為跑口記者,不可避免地會面對很多會議,有些跑口記者怨聲載道將其稱為“文山會海”。長期以來,報道會議新聞的固定套路致使會議新聞單調乏味。其實,眾多的會議如果開掘得當,里面潛藏著很多的“礦藏”。善于從會議發言、文件、活動、交談中,發掘出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線索或新聞,是跑口記者的看家本領。
那么會議的“新聞點”究竟在哪里?其實,無論還是會議上某人的發言,或者是參加會議的人員,或者是會議的決定,還是會議本身都是新聞。屬于動態消息的會議新聞有很強的時效性,及時地捕捉到每個會議最亮的“新聞點”,無疑是會議報道成功的關鍵。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聞的時效性,并不意味著盲目地搶發。而應該事先領會會議精神,通過對信息進行篩選、整合,確定新聞報道的主題,注重挖掘其現實意義,通過背景資料增加其信息量,才能把會議新聞“做大”,將其做成深度報道[8]。
(五)立足跑口領域,加強策劃意識
目前,新聞傳媒愈來愈重視策劃。作為跑口記者也應該重視策劃,特別對于跑口記者所處的媒體和跑口單位來說,要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加強新聞策劃是毋庸置疑的,新聞策劃貫穿于新聞報道的全程。因為隨著媒體間競爭的加劇和社會透明度的不斷提高,獨家壟斷新聞資源已經幾無可能,從前跑口單位的獨享新聞資源已經變為其他媒體均可共享的資源,作為跑口記者,能否有效利用和開掘這些有限的共享新聞資源便顯得尤為重要。這一方面依托于跑口記者的新聞功底、新聞嗅覺,更多的是依靠跑口記者的策劃水平。通過跑口記者的策劃能力將本來已經共享的新聞資源變成“獨享”,方能在同一領域或同一跑口單位的新聞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可以綜合為一句話:策劃制勝[9]。
總之,一名優秀的跑口記者是其綜合能力的完整體現:既需要其有超凡的公關能力,能夠應對各種復雜的形式,善于處理各種矛盾;同時,跑口記者還需要具有扎實的新聞業務能力、敏銳的新聞嗅覺、高超的策劃能力;而且,跑口記者還應放眼口外,加強同一領域不同媒體之間的互動,加強同一媒體不同領域之間的互動,加強跑口單位與媒體之間的互動,集中所有資源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蔡騏.反思新聞“跑口”制度[J].青年記者,2002(11).
[2]張旭亞.鮮活新聞“跑”出來[J].青年記者(下半月),2008(11).
[3]伊圣濤.談跑口記者協調關系的策略和自我定位[J].中國廣播,2005(12).
[4]陳潔.跑口記者的“草根”情懷[J].采寫編,2008(4).
[5]秦家杰.記者跑口應做到“四盡”[J].新聞研究導刊,2010(6).
[6]王大瑩.新聞線索的發現與新聞選題的確立[J].新聞愛好者(上半月),2009(9).
[7]張曉平.2010年假新聞四大特點[J].新聞實踐,2011(2).
[8]俞益.捕捉會議的新聞點[J].傳媒觀察,2005(12).
[9]徐建中.關于廣播新聞策劃的幾點思考[J].江南論壇,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