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五谷龍誕辰之夜,晚風吹拂著官坪河岸升起的炊煙,碧波蕩漾著月光,親吻著柳枝上籠罩的暮色——是誰伸出一幕幕紗帳的大手朦朧了田園的犬吠、山嶺的雞聲?
一陣鏗鏘的銅鑼、嘹亮的號角、激烈的嗩吶驟然震響,伴隨著沉雷悶響的火銃、噼啪爭吵的鞭炮和氣吞山河的吶喊……這是被譽為“中國一絕”的湖南省桃源縣九溪板龍燈的鬧臺前奏。
桃源板龍燈初萌于東晉,興旺于李唐,火爆于宋朝,成熟于明初,鼎盛于清朝,完善于當代。板龍燈起源于草龍燈。相傳明永樂二年(1404年)羅鼎夫婦從江西吉安到湖南桃源謀生途中拾得一顆大蛋,其后孵出一條金色小龍,頓時電閃雷鳴,風狂雨驟,只見屋內紅光一閃,小金龍冉冉飛升。當夜,羅鼎在客棧夢見金龍藏身于他家谷倉,并大興造谷之事,不久倉內每日可出稻谷三十六擔。羅鼎非常疑惑,回家次日發現倉內果然可出谷三十六擔,隨后每日將滿倉稻谷救濟周圍貧苦農民。明英宗八年(1443年),久旱不雨,寸草不收,羅鼎開倉賒糧,百姓蜂擁而至,因出谷過量,龍體裸露,后死于倉底。為感恩谷龍,羅鼎率眾人裁龍八段,棺槨裝殮,大禮超度,厚葬于下山坪小山嘴上,造其墳,樹其碑,砌以墓圍,并在龍廟重修蓮花觀紀念。因傳說與現實的融合,從此,桃源玩草龍燈便改為玩板龍燈。明末,九溪鄉官坪村的上山坪專門修筑了占地2400多平方米的“九層堂”,并請名師塑一龍頭人身老道,端坐于蓮花寶座之上,供奉谷龍影身神位與首領塑像,朝拜至今。據說羅家外甥、明末宰輔、兵部尚書楊嗣昌前來看望舅父羅為裳時,曾朝拜谷龍并親筆書賜“龍吟虎嘯”金匾,高懸堂上。清末每條燈的龍板由八塊、十八塊、八十八塊、一百零八塊、二百八十八塊發展到一千零八塊,逐步形成了融宗族祭祀與廟會娛樂為一體的板龍燈文化。
板龍,與龍燈迥異,板龍的龍頭龍尾和牌燈系紙糊篾扎,且與龍身脫節。龍身由若干塊木板連接,每塊燈板長六尺,寬五寸,厚兩寸,上扎彩色燈籠三盞,內燃蠟燭;板中下裝手柄,板的兩端各鑿一孔圓眼,相鄰燈板由木楔插入圓孔連接,短的可連數十節,長的可連數百節,串起古、土、野、美、稀的氣韻,構成氣勢雄偉、千姿百態的板龍燈。
玩龍燈不用手舞而由肩扛,即每一條長板凳均由兩人用肩膀相抬。相傳元順帝(1333~1368年)橫征暴斂,民不聊生,舉國民眾紛紛揭竿而起。桃源九溪一帶以官坪村蓮花禪寺為聚集點,羅、沙、黃、彭、何姓等族首領響應農民起義,議定以正月十五玩龍燈為名,稱谷龍和蓮花佛祖報夢,說是板龍出山,天下太平,幾十五歲以上男子皆舞龍板。板合則為龍,板拆則為兵器,并約定以燈籠、火銃為號,元宵舉事,后羅公、黃公等十余族長壯烈殉難。起義雖被鎮壓,板龍燈由此被發揚光大,吸納了民俗、美術、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手工技藝,傳承了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的有關內容與知識,匯集體育、娛樂、交際、觀賞于一體,以特有的藝術形式反映了勞苦大眾的斗爭精神與生活風貌,并被列入湖南省非遺名錄。據《湖南民間舞集成》載:“板龍燈流傳在桃源北部的漆河、九溪、雙溪口等地。傳說參加者可保人丁興旺、五谷豐登。抗日戰爭時(期),漆河等地耍過二百余長板,在河灘上狂跑呼叫,勢如排山倒海,甚為壯觀。”
鬧臺前奏開始后,山腳下、河岸邊人潮洶涌,繚繞的薄霧將橫臥在河灘上的金碧輝煌的龍頭、鱗甲閃耀的龍身和彎曲靈動的龍尾籠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點燈!”號令傳來,肩扛板龍的男女劃燃火柴,各自點亮燈籠里的四支蠟燭。驀地,數千盞彩燈燦若繁星,將官坪河灘照得一片雪亮。
壯觀的燈火中,一位額纏白頭巾、身穿綴有神龍圖案和壽字大紅背心的長者舞著碩大的龍頭,率十桿九眼銃在隊伍前開道,一面隊旗、一支號角、兩班土鑼鼓、四把嗩吶、八個排燈箱等依次出陣,隨著珠燈、蝦子燈、蚌殼燈、仙鶴燈和獅子、彩龍船的載歌載舞,響器大作,驚天動地!玩板龍燈的人群參拜四方,虔誠地祈禱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隨后,在舒緩的嗩吶聲中玩燈隊伍慢慢回到原先固定的位置。
“起!”又是一聲號令。只見剛剛圍攏成圓圈靜臥著的板龍,剎那間,龍頭威武地高昂,擺動著威嚴莊重的龍角,快速地游出一條長長的火龍,在河灘上轉了一圈,只聽龍身中的一人大吼一聲,緊跟其后的舞龍人也齊聲吼起來,矯健的龍身立即加快了轉圈的速度,在鞭炮、嗩吶、九眼銃和一陣緊似一陣的鑼鼓聲中,搖頭擺尾,輕盈歡暢,插花穿梭,行步急促,一會兒繞場疾飛,一會兒斗折蛇行,一會兒舞出“福祿壽喜”“雙龍出洞”“游龍戲水”“滾龍戲珠”“天鵝抱蛋”等字樣和圖案。剎那間,舞龍彎曲急走如烈龍奔潭,筆直急行似流星墜地,緩步龍行像金龍走水,聚合龍姿若山花爛漫……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喝彩聲中,一位壯碩的中年男子,將一把綾羅綢緞扎織的萬人傘,旋轉得好像彩蝶翩躚;相映成趣的是,一位神氣活現的后生,把一根橫掃千軍如卷席的珠棒,揮舞得虎虎生威,時而翻轉騰挪,時而南北縱橫,逗引著板龍左右搖擺,上下跳躍,使人感覺幸福美好的生活仿佛似板龍一樣,駕著五色祥云騰空而起。
(題圖:板龍迎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