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通過對山東省梁山縣專用汽車產業集群的產生、形成與發展以及金融支持的歷程變化分析,認為銀行基于產業集群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能夠緩解信息不對稱,降低信貸風險和交易成本,增加收益。但由于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需求差異很大,單一的信貸產品供給卻限制了金融支持的力度和深度。基于此,本文給出了試行契約型主辦銀行、多層次信貸創新以及加大財政支持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支持;產業集群;中小企業;交易成本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1-0045-04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成熟的產業發展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集群內的中小企業與單個游離在產業集群外的中小企業相比具備融資優勢,但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和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本文將對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融資優勢、制約因素進行研究,并探討促進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融資的對策。
一、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融資優勢的相關研究
早在十九世紀90年代,馬歇爾就注意到中小企業集聚引起規模經濟問題,此后一些經濟學家,如韋伯、邁克爾·波特等從區位與聚集的角度對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集聚所形成的聚集優勢進行了探討。實證與理論分析表明,多個企業在局部空間上聚集在一起,會產生一種新的規模經濟,即一種空間上的外部規模經濟,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聚集獲得外部規模經濟,克服孤立的單個中小企業規模小這一經營特征,從而提高競爭力,并能相對容易獲得集群外企業的信任和其他機構的信任,在獲得金融資本、技術、公共服務等方面占據優勢。其融資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集群內中小企業易獲得政府的金融支持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領域中,大量產業關聯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一般來說,地方政府出于發展本地經濟、提升集群競爭力的需要,會采用降低稅率、稅費減免、低息或貼息貸款、就業補貼、研究與開發補貼等形式來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并使之形成集群。集群內的企業由于得到了政府的金融扶持,因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會緩解其融資難問題。
(二)集群內中小企業較受銀行青睞
在集群內部,銀行能夠用較低的成本費用收集更加真實、完備的企業信息,銀行對集群內同一行業的許多企業貸款可以獲得規模經濟效應。而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由于地域依附性和專業化程度高,與一般游離的中小企業相比,具有獨特的信用優勢。銀企之間的合作將是多次重復的,基于聯系緊密的企業逃避銀行債務的行為都會影響其聲譽,失信將有可能造成企業被迫退出集群。
(三)集群內中小企業易吸引外資
同樣,產業集聚尤其是產業關聯度較高和發展前景好的中小企業集聚也為外資提供了投資的機會。外商投資容易在企業集群的范圍內形成較為固定成熟的模式,中小企業聚集使產品和服務具有互補性和配套性,能使中小企業形成群落式的發展,也會加強資金、技術、專業人才的集中,優化產業配套條件,從而方便外資把握行業現狀和發展前景,減少進入的不確定性。
二、產業集群發展與縣域金融支持:梁山實踐
(一)梁山縣專用汽車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
山東省梁山縣的專用汽車產業起步于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該縣拳鋪鎮一些不甘于辛苦耕作的農民開立電氣焊農機維修鋪,90年代末,一些農民開始為汽車生產全掛車、半掛車,搞貼牌生產。從2000年開始,該縣專用汽車生產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通亞公司成功兼并了青島輕型汽車廠,成為全國首家納入生產目錄的民營掛車制造企業和全省最大的掛車制造廠家。2002年,東岳公司成功重組湖南長沙汽車改裝廠,華宇公司兼并了湖北大沙機械廠,兩企業同時進入國家汽車生產公告目錄。在東岳、通亞、華宇3家企業的帶動下,專用汽車生產企業開始遍地開花,形成了有影響力的規模市場。2005年是該縣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專用汽車產業開始向外擴散,地域從拳鋪鎮擴大至梁山鎮、楊營鎮等地,該縣掀起了上掛車項目、促民營經濟發展的熱潮,5000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1萬多名農民成為產業工人,成為該縣吸納勞動力最多、輻射帶動作用最強的支柱產業。
2009年,該縣專用汽車產業集群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產業集群、排名第8位。10余家專用汽車生產企業被命名為“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萬事達”、“通亞達”、“華宇達”等10余種產品相繼獲得“山東省名牌產品”。至2012年上半年末,該縣專用汽車生產企業達165家,其中進入國家汽車生產公告目錄23家,配件生產企業78家,流通貿易企業128家,形成了年產專用汽車15萬輛、配件400萬件(套)的生產能力,占全國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可生產半掛車、自卸車、罐式車、廂式車等10大系列150多種產品,遠銷加拿大、俄羅斯、中東、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國內各大卡車生產企業相繼在該縣設立了辦事處、代理銷售公司或中轉庫,該縣成為全國最大的專用汽車生產基地和專用汽車零部件集散市場。2011年,該縣專用汽車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109.4億元,實現利潤9.4億元,上繳稅金1.5億元,較上年分別增長16.2%、13.7%和15.5%;占該縣GDP的比例為27.4%,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為29.2%。
(二)金融支持專用汽車產業集群發展的歷程
2000年以來,人民銀行梁山縣支行根據當地政府提出的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實行“工業立縣”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窗口指導”作用,積極引導轄內金融機構對當時初露頭角的專用汽車生產企業給予信貸支持。2001年4月,該縣農業銀行通過對已進入國家汽車生產公告目錄的通亞掛車企業的信貸調查,認為該企業產品前景看好,及時發放600萬元貸款給予大力支持,使之一躍成為該縣專用汽車產業的龍頭。受其帶動,專用汽車生產企業迅速擴大,并帶動配件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迅猛壯大,產生了明顯的輻射帶動效應,形成了10余個山東省名牌產品。轄內其它金融機構因此迅速跟進。至2010年末,該縣專用汽車產業集群貸款余額為84802萬元,占該縣全部貸款的比例為21.2%。
2010年以來,市場對專用汽車的需求減少,加上運輸成本的逐步提高,部分客戶對購買專用汽車陷入持幣觀望狀態。而受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專用汽車產業工人工資持續上漲,造成專用汽車成本上升。受各種因素疊加影響,專用汽車生產行情逐漸走低,梁山一些小微專用車生產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進入2011年,專用汽車產業集群貸款余額有所下降,至12月末,該縣專用汽車產業集群貸款余額為81060萬元,占全部貸款的比例為16.2%。
三、基于專用汽車產業集群支持中小企業的有效性分析
(一)緩解信息不對稱,實現集群內中小企業信用增級
由于集群內眾多企業圍繞某一產品系列發展,產業特性明確,銀行對本地的企業狀況比較了解,有助于克服事后的道德風險。通常中小企業在發展戰略上存在著盲目性,因而貸款后的不確定性增加,但是產業集群的中小企業具有區域的“根植性” ,即中小企業依賴于專業化市場、協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戶,離不開這個具有產業文化背景和制度環境的區域。調查顯示,2012年6月末,產業集群內企業貸款不良率為1.42%,比全縣不良貸款率低0.23個百分點。
(二)發揮集群規模效應,降低融資交易成本
集群內眾多的企業從事同一個行業,銀行可以在行業協會、地方政府的產業規劃中獲得更多、更完備的信息,獲得了規模經濟效應。在信貸支持過程中,受專用汽車生產企業抵押物少、個別擔保企業不愿提供擔保的實際,當地人民銀行引導轄內金融機構大力創新金融產品,通過開辦集體土地使用權抵押、鋼結構質押等貸款業務,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集群生產企業的有效資金需求,貸款余額最高時達到10553萬元,占該縣全部貸款的比例達25.8%。
(三)降低信貸風險,增加銀行收益
產業集群內的信貸風險主要體現在產業風險上,而確定產業的風險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首先,產業發展的方向明確,一批生產經營及配套服務的上下游相關企業,主要是圍繞某一產品系列發展。其次,總體發展規模和速度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產業一般都具有產業生命周期,遵循經歷初創、成長、成熟與衰退期的發展規律。梁山專用車產業集群正由成長期向成熟期發展,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潛力。對于成熟期的產業可以更好地預測,因而集群內企業從事專業化生產對企業降低經營風險有一定的好處。總體上,銀行向集群內企業貸款的風險相對較小。而且由于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存貸利差比大型企業大,使得用戶機構獲得較大收益。因此,產業集群的規模發展吸引了諸多金融機構的進駐。目前,東岳小額貸款公司、濟寧銀行梁山支行和民豐村鎮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已在梁山開業運營,棗莊銀行、中信銀行等設在梁山的支行也在籌備中。
四、金融深入支持專用汽車產業集群發展的阻滯因素
(一)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處在企業發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
產業集群內大多數企業還處于初始階段,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層級較低,位于三角形的底端,與金融機構的制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基本上被排除在銀行金融服務之外。據調查,梁山縣165家專用汽車生產企業中,除20余家注冊資金過千萬元外,絕大部分企業注冊資金僅為幾百萬元,年生產掛車不足千輛。除中集東岳、通亞、華宇等少數企業可生產粉粒物料運輸車、混凝土攪拌運輸車、自卸車等高附加值產品外,90%以上企業以生產普通半掛車為主。部分企業在產品質量競爭力不強的情況下,紛紛采取降價策略,壓縮了半掛車產品的盈利空間。據調查,目前,生產一輛高附加值的特種車利潤在1萬元以上,而生產一輛普通半掛車的利潤僅為1000元左右。
(二)銀行現有激勵約束機制放大了中小企業信貸風險
在經濟減速期,個別銀行信貸業務的退出往往會引發羊群效應,導致銀行貸款的大規模撤出,放大產業集群的信貸風險。據調查,2011年3月,資產2000萬元的某掛車企業因倒賣合格證等問題被監管部門責令停產整改,該地工商銀行得到消息后立即收回貸款500萬元,其他金融機構陸續收回貸款600萬元,但仍有200萬元貸款最終無法收回。此事件發生后,有金融機構對掛車企業經營情況進行了大規模摸排,為確保本機構的信貸資金率先撤出做準備,避免貸款出現損失,這種做法無疑放大了產業集群信貸風險。
(三)缺乏適應產業集群融資需求的信貸產品設計
據對該縣金融機構的調查,對專用汽車產業集群的貸款品種一般是抵押貸款和保證貸款,主要集中于鋼結構廠房抵押貸款、保證貸款和土地抵押貸款,占比分別為76.5%、18%和3%,缺乏大聯保體貸款和供應鏈貸款等針對中小企業降低抵押擔保要求的產品設計。因此,造成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由于不符合貸款條件,難以得到銀行信貸資金的充分支持,只能通過民間借貸等渠道融資。
五、結論和建議
綜上所述,從梁山縣專用汽車產業集群的產生、形成與發展以及金融支持的歷程變化看出,銀行對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能夠降低融資交易成本,增加收益。但其差異性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單一信貸產品支持力度和深度。
(一)試行契約型主辦銀行模式
主辦銀行模式下,銀行可以與企業形成長期緊密的交易關系,銀行對整個集群的發展更加了解,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穩定的金融支持。銀行利用契約型債權關系,充分發揮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從而更加客觀、準確地判斷其他企業的信用水平。
(二)多層次進行信貸創新
金融機構要從業務流程、信貸政策、產品服務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創新。在業務流程方面可以建立“信貸工廠”,按照集約、簡約的流程處理中小企業的信貸業務。在信貸政策上可以對中小企業信貸實行單獨統計、單獨考核、規模優先的政策,設計不同于大企業的專門信貸制度和專門考核辦法,建立專門的營銷團隊,實行差別授信、差別授權、差別問責等。在產品服務上,可以對集群內中小企業采取集中授信和抵押物品種的多樣化、改進抵押保全措施和品種等。在抵押物上,可以開展存貨融資與應收貨款融資。
(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
產業集群區域內的地方政府要積極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產業發展基金、風險投資基金,針對集群內不同類型的中小企業提供相應的支持。對于產品有市場銷路,特別是有出口訂單、生產技術先進、管理運作良好的企業,產業基金要積極支持;對于生產工藝落后、亟需進行企業技改的家庭作坊式企業,要積極幫助企業申請科技創新基金,促使企業進行技術改造。
參考文獻:
[1]張建斌.資源型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基于生態學產業集群“S”型增長模型的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9).
[2]楊勇.產業集群與縣域工業園區視角下的縣域經濟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8).
[3]劉建波.以產業集群策略提升縣域產業競爭力——山東省縣域產業集群戰略探析[J].企業經濟,2007,(4).
[4]郭軍,劉瀑.基于產業集群視角的縣域小城鎮經濟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中州學刊,2007,(3).
(特約編輯 張 勇;校對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