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達瑪溝遺址的壁畫由于長期處于高濕和可溶鹽含量較高的埋藏環境,加上出土后存放條件所限,壁畫的顏料層和地仗層已產生了多種病害。為了長期保存這批珍貴遺產,選擇有典型病害的三塊壁畫進行修復試驗并重新制作輕質可移動的支撐體,為后續保護修復提供了指導和借鑒。經修復后的壁畫安全穩定,便于陳列展覽。
關鍵詞:達瑪溝;出土壁畫;修復試驗
中圖分類號:K8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1-0018-05
一 引言
達瑪溝位于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境內,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2002至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考古發掘時,先后發現了托普魯克墩1號、2號和3號佛教遺址及喀拉墩1號佛教遺址,出土了大量6至8世紀的精美壁畫。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達瑪溝綠洲南部沒有佛教遺址的空白,對研究中國西域佛教史特別是古于闐佛教文化及佛教東傳有十分重大的意義[1]。由于佛寺在發掘前就遭到不斷破壞,殘存在墻面上的壁畫很少,大多壁畫破碎疊壓于遺址地面。考古發掘時雖然對壁畫殘片進行了石膏封護,但千余塊壁畫殘片仍然堆放于考古現場、策勒縣文體局和達瑪溝鄉文化站等地,由于壁畫殘片長期處于高濕和可溶鹽含量較高的埋藏環境,加上出土后受存放條件所限,壁畫殘片已產生顏料層粉化起甲、地仗酥堿坍塌和斷裂錯位等多種病害并且呈加劇的發展態勢。為了消除壁畫病害進一步漫延的隱患,長期保存這批珍貴的遺產,我們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三塊壁畫進行修復試驗,對顏料層和地仗層的病害采用國內石窟寺和建筑壁畫修復的成熟方法和工藝。考古發掘時添加的石膏支撐體除笨重和易斷裂破碎外,還吸收空氣中的濕氣,引起硫酸鈣鹽向壁畫表面遷移,對壁畫產生新的傷害。當支撐體威脅到壁畫的保存與展示時,稱之為支撐體失效,在保護修復時應去除失效石膏支撐 [2],更換為可移動的輕質支撐體,便于博物館存放和展陳,也為后續保護修復提供指導和借鑒。
二 現狀調查
2.1 基本信息
壁畫殘塊A,現狀調查編號CLDMG-0325。出土于達瑪溝托普魯克墩3號遺址,壁畫殘高52cm,寬52cm,厚15.5cm,麥草纖維。一身著紅色通肩長袍男子,身材高大寬厚,配有白色花紋腰帶,披肩長發,面相長圓,眼細如魚,墨點睛瞳,八字小須,大耳垂肩,帶有耳釧,衣服領口有花紋,頭光為石綠色,用黑色勾線,藍色背光。
顏色以黑色、藍色、紅色、白色為主,少許綠色和褐色。
壁畫殘塊B,現狀調查編號CLDMG-0335。出土于達瑪溝托普魯克墩3號遺址,壁畫殘高37cm,寬30cm,厚8.5cm,麥草纖維。一男性人物,面相長圓,束黑發于肩后,眉眼細長,鼻梁挺直,八字細須,下巴蓄絡腮胡。
顏色以黑色、紅色、白色、黃色為主。
壁畫殘塊C,現狀調查編號CLDMG-0269。出土于達瑪溝托普魯克墩2號遺址,壁畫殘高45.7cm,寬30.6cm,厚6cm,麥草纖維。一坐佛像,面相長圓,紅色線勾畫,黑發,高肉髻,鼻直口小,大耳垂肩,著白色通肩袈裟。土紅色背光,白色頭光,雙手抱于腹前,大拇指微翹,交叉相搭。
顏色以紅色、白色、黑色為主。
2.2 病害特征及其分布
壁畫殘塊A:四周和底部處于石膏半包裹狀況,四周地仗層脫落,露出酥松的夯土支撐體,從斷裂處可觀察到地仗中植物纖維糟朽,壁畫表面有0.8cm至1.5cm不等的小凹坑三處,小坑內堆滿了紅、白、綠、藍等顏色的顏料片。
(1)顏料層粉化:人物袍子下擺、腰部粉化嚴重,底色層的白色顏料和顏料層的紅色顏料及藍色顏料呈粉狀顆粒錯位疊壓、混淆在一起。
(2)顏料層起甲:壁畫顏料層大片起甲。人物長袍部位起甲為大小不一的片狀;人物右側黑色背光處顏料層呈鱗片狀卷起并脫離底色層;人物左下側壁畫邊緣處顏料層及底色層大面積脫離地仗層,僅靠一小部分粘連。
(3)顏料層龜裂:主要分布在人物右側上方、面部、左腹部。
(4)顏料層脫落:人物左右兩側顏料層局部脫落,脫落顏色主要以藍色、黑色為主。
(5)底色層脫落:壁畫多處都有底色層脫落現象,其中以人物胸前、黑色背光脫落較為嚴重。
(6)泥漬:人物右側有一道長約13cm、寬約0.5cm的泥漬。
(7)裂縫:從人物臉部右側部位穿過眼部至臉部左側黑色背光處有一條長約29cm的裂縫,其他部位有從5至11cm不等的數條網狀裂縫。
壁畫殘塊B:壁畫四周細泥層脫落較多,整塊壁畫僅靠酥軟的夯土支撐。顏料層大片起甲,壁畫左下角一塊已脫落,整塊壁畫酥堿嚴重,植物纖維已完全糟朽,支撐體和地仗塊狀粉化散落。
(1)顏料層起甲:主要分布在人物的面部、腦后、胸部,局部顏料層懸浮。
(2)顏料層脫落:主要分布在人物的右眼、下頜部、腦后處。
(3)地仗層酥堿:整塊壁畫地仗層酥堿嚴重,呈顆粒狀脫落,植物纖維糟朽。
(4)劃痕:主要分布在人物的前額及腦后處。
(5)裂縫:主要分布在人物的頸部,呈不規則網狀。
(6)泥漬:主要分布在人物的肩后處。
壁畫殘塊C:壁畫四周和底部被石膏包裹,裂縫和壁畫表面也有石膏加固黏結的痕跡。整個畫面被橫、縱三條大裂縫分割為五塊。
(1)起甲:分布較少,較輕微,主要位于畫面左下角。
(2)龜裂:主要分布在畫面上部。
(3)顏料層脫落:主要分布在橫向斷裂的斷裂面兩側及畫面下部與邊緣。
(4)劃痕:畫面中間和左側下方有輕微劃痕。
(5)裂縫:裂縫是此塊壁畫殘片最嚴重的病害,畫面人物頸部下有一條橫向裂縫、畫面左側下部有一條大的斜向裂縫、一條縱向的裂縫自畫面人物左頰處貫穿至畫面底部,三條橫縱交織的裂縫將整個壁畫割裂為大小不等的五塊。
三 修復試驗材料
3.1 顏料層起甲、顏料層粉化和顏料層酥堿修復材料
針對達瑪溝遺址出土壁畫殘片的病害特征,通過前期實驗篩選出傳統繪畫黏結材料明膠(動物蛋白型),作為修復顏料層起甲、粉化、酥堿病害的材料,這種材料具有無色無味、無毒無腐蝕、無眩光、透明度高、透氣性好、黏結強度適中和兼容性好的特點,并且具備可再修復的條件。
采用1.5%明膠水溶液加固后的澄板土試塊,滲透深度7.14mm,透氣性5.92×10-4g/cm3·h,抗壓強度333.9MPa。
明膠的主要特性:
酸堿性:明膠分子中的氨基是堿性,而羧基是酸性,因此明膠既能與酸反應,又能與堿反應,是一種兩性化合物。
穩定性:明膠顆粒周圍的水化膜(水化層)以非等電狀態時明膠顆粒所帶的同性電荷互相排斥,是明膠體系穩定的主要因素。
鹽析:高濃度中性鹽可使明膠的多肽分子脫水并中和其所帶電荷,從而降低明膠的溶解度并沉淀析出,即鹽析。但這種作用并不引起明膠的變性,是可逆的物理變化。
3.2 地仗層酥堿加固修復材料
地仗層酥堿和地仗補強修復加固材料,選用文物保護專用材料ZB-SE-3A改性丙烯酸乳液和 ZB-SE-1有機硅改性丙烯酸乳液(蘭州知本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改性丙烯酸乳液的主要特點:涂膜光澤柔和,耐候性、保光性、保色性、抗水解性及機械物理性能較好。缺點主要是最低成膜溫度(MFT)偏高、乳液穩定性偏低。
有機硅改性丙烯酸乳液的主要特點:改性后的有機硅丙烯酸乳液除具有丙烯酸乳液的一般特點外,乳液的耐候性得到了明顯提高,很好地解決了丙烯酸乳液成膜后易出現的低溫變脆、高溫發黏的現象。此外,在抗沾污性、耐水性、透氣性等方面也較前者有較大幅度的提高[3]。
ZB-SE-3A改性丙烯酸乳液和ZB-SE-1有機硅改性丙烯酸乳液這兩種材料在研制時根據壁畫修復的要求都添加了助滲劑,提高了在泥質地仗中的滲透性,這兩種材料往往混合使用,克服了單一材料的某些缺陷,更具有穩定性和耐候性,近幾年廣泛用于壁畫的保護修復。
四 修復試驗工藝
達瑪溝遺址的墻體以建筑夯土為主,已坍塌殆盡,導致壁畫散落、斷裂、疊壓。這次修復試驗所選擇三塊壁畫的病害有區別也有其共性,由于篇幅所限,按壁畫顏料起甲、粉化、酥堿,支撐體和地仗酥堿,壁畫斷裂錯位分別敘述修復試驗工藝。
4.1 壁畫顏料層起甲、粉化、酥堿病害修復工藝
(1)除塵
用洗耳球小心將顏料翹起處背后的塵土和細沙吹出,然后用軟毛筆將壁畫表面的塵土清除干凈。這是壁畫修復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驟,不能在起甲、龜裂部位遺留塵土,否則會影響顏料層與地仗層的黏結效果,同時也會污染壁畫表面。
進行清理泥污時,先用竹片刀輕輕刮去表面較厚、硬的泥污,再用硬毛刷把剩下的貼近顏料層的泥污小心刷去;遇到難以去除的泥污,可用棉簽蘸取少量75%乙醇溶液輕輕擦拭泥污處,注意不要傷及到表面顏料。
對于顏料層粉化嚴重,多種顏料顆粒狀疊壓處,應先用竹片刀和鋼針等工具將錯位疊壓的顏料顆粒小心移至原位,用0.5%的明膠溶液在粉化部位輕輕注射一遍后,再用蘸75%乙醇溶液的棉棒在粉化處把細泥沙黏出來。
(2)注射黏結劑
用注射器將配制好的0.5%的明膠溶液從裂縫和起甲裂口處注射滴滲到起甲壁畫背部使之與地仗黏合,用1%明膠溶液重復注射滴滲多遍(注射滴滲次數根據顏料的起甲、粉化和酥堿的嚴重程度決定,一般兩至四遍即可)。
(3)回貼顏料層
注射加固后,待黏結材料的水分被地仗吸收時,用墊有棉紙的木質修復刀輕輕壓平裂口處,使裂縫閉合,再用木質修復刀均勻的按壓其他部位(壁畫表面有裂縫時,先壓裂縫處,將裂縫處壓平使之閉合后再壓底色層和顏料層),使起甲翹起的部位表面平整。
對壁畫破損處堆積顏料片的地方,應先取出顏料片,用摻有一定比例的麻和細沙的泥填墊后,注射1.5%明膠,用小竹片刀對顏料片進行回貼。
(4)滾壓
顏料層回貼到原地仗位置后,用紡綢包裹藥棉制成的棉球滾壓,滾壓的方向應從顏料層未裂口處向開裂處輕輕滾壓,這樣能將起甲內的空氣排出,不會產生氣泡,另一方面,壁畫也不會被壓出皺褶。
(5)表面封護
用1%羥基甲基纖維素把棉紙均勻刷在壁畫表面,防止后續的工作對顏料層造成損壞。
(6)切除石膏包
用修復刀和小切割鋸將壁畫四周的石膏包小心剔除,切除石膏時應注意小塊分層去除不可傷及顏料層,用帶有保護層的木板翻轉壁畫,用相同的方法剔除壁畫底部的石膏。
(7)減薄地仗
用切割鋸對壁畫地仗劃小菱形格狀,然后用修復刀將菱形格上的土輕輕刮去,將地仗減薄至1cm左右,用洗耳球清除地仗上的浮土。
(8)地仗補強
用1.5%(w/w)的有機硅改性丙烯酸乳液:1.5%(w/w)改性丙烯酸乳液=1∶1的混合液,對地仗進行滲透加固4-5遍。干燥后用切割鋸把地仗劃成很淺的菱形格,再用30%(w/w)改性丙烯酸乳液浸泡的無紡布接縫帶緊密貼在上面,以增加壁畫地仗的整體強度。
4.2 壁畫支撐體和地仗層酥堿病害修復工藝
(1)按顏料層病害修復(1)至(5)的工藝對壁畫表面進行修復。
(2)對酥堿支撐體和地仗層加固處理
達瑪溝遺址出土的壁畫殘塊有一部分酥堿非常嚴重,輕輕觸摸就塊狀散落,如果采用直接反轉壁畫減薄地仗,將使壁畫整個破碎,我們采用邊加固邊去除石膏層邊減薄地仗的方法進行,具體為:在酥堿壁畫支撐體及地仗四周不同部位穿過石膏層插入17根10-15cm長度不等的多孔鋼針,用注射器將15%(w/w)的有機硅改性丙烯酸乳液緩慢多次滲透到支撐體和地仗深處。待地仗80%干燥稍有強度時用手術刀輕輕刮剔石膏及地仗,邊刮剔邊用軟紙和鋸木屑支護,刮剔至地仗厚3cm左右時,用帶有保護層的木板反轉壁畫,用同樣的方法刮剔減薄至1cm左右,用洗耳球清除地仗的浮土。
(3)地仗補強
按起甲壁畫修復(8)的方法對地仗補強加固。
4.3 壁畫斷裂錯位的修復工藝
(1)繪圖
繪制壁畫斷裂錯位圖,在圖上標注需要拼接的位置和各殘塊的編號。
(2)顏料層修復及地仗處理
按起甲壁畫修復工藝(1)至(7)的方法對壁畫進行修復。
(3)斷裂面處理
用手術刀把斷面剔成“∧”型,用15%(w/w)的改性丙烯酸乳液對各斷面滴滲加固。
(4)斷裂錯位壁畫拼接
翻轉壁畫使畫面朝上,參照斷裂錯位圖擺放殘塊,擺放時應注意各殘塊的線條連接和形狀布局。用1.5%(w/w)改性丙烯酸乳液:1.5%(w/w)有機硅丙烯酸乳液=1∶1混合乳液調制的稀泥小心填入裂縫,對各殘塊進行拼接,并隨時調整使壁畫表面平整和線條吻合,拼接的順序是先小塊壁畫拼接后整體拼接。
待整塊壁畫拼接后,用混合乳液調制的泥少量多次填入裂縫,使壁畫表面平整,填入泥的高度應低于顏料層即可。
(5)地仗補強
同起甲壁畫修復工藝(8)的方法對地仗進行補強加固。
4.4 制作支撐體
裁剪蜂窩鋁板(厚1.2cm)和軟木(厚0.7cm),蜂窩鋁板和軟木的邊沿應大于壁畫四周2cm左右,用粗砂紙將蜂窩鋁板一面打磨使其粗糙,在糙面刷一層環氧樹脂膠(按環氧樹脂1kg;鄰苯二甲酸己酯40ml;丙酮10ml;乙二胺60ml比例混合)貼軟木壓重物使其干燥;用相同的方法再貼一層碳素纖維布,在碳素纖維布上涂一層較稀的環氧樹脂膠;干燥后刷兩遍較厚的15%paraloid B-72丙酮溶液(間隔3小時)。
4.5 黏結壁畫
在支撐體碳素纖維布一側點狀堆積聚醋酸乙烯原液(間隔3cm左右),把修復好的壁畫移至上面(四周各留2cm左右)使支撐體與壁畫地仗黏結。
4.6 填補泥層
在支撐體表面壁畫的四周,用鐵質修復刀將摻有一定比例的黏土(脫鹽處理)、細沙和麻纖維用1%有機硅改性丙烯酸乳液和改性丙烯酸乳液混合液調制的泥,少量多次進行填貼,填貼的高度到細泥層即可,并作成斑駁的效果,使表面有自然脫落的質感。
4.7 清除棉紙
用蒸餾水輕刷棉紙表面,揭取棉紙,并用蘸有蒸餾水的棉棒清除壁畫表面的纖維素。對壁畫顏料層進行必要的修復。
4.8 封護支撐體
將摻有一定比例黏土(脫鹽處理)和粗沙粒,用1%有機硅丙烯酸乳液和1%改性丙烯酸乳液混合液調制的泥漿刷在支撐體四周邊沿并做成糙面,使支撐體和壁畫呈現渾然泥質的效果。
五 小結
通過對達瑪溝出土壁畫的保護修復,壁畫的顏料層和地仗層已處于安全穩定的狀態。壁畫的支撐體使用航空級蜂窩狀鋁板作后背并加軟木和碳素纖維布,這是一種新型輕質可移動的壁畫支撐體材料,軟木夾在蜂窩鋁板和碳素纖維布中間,可避免因材料強度不同而產生的應力變形,實現應力的層間過度和緩沖。Paraloid B-72丙酮溶液干燥后形成的膜在支撐體與壁畫之間起隔離作用,將來對壁畫再次進行修復時,對隔離層注射丙酮溶液溶解Paraloid B-72,可實現支撐體與壁畫地仗的分離。在壁畫四周的支撐體表面填補泥層并做成斑駁脫落的效果,體現了泥質壁畫的特點,使整塊壁畫協調美觀(圖版13、14)。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佛寺遺址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2007(4):520-522.
[2]郭宏,馬清林,主編.館藏壁畫修復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76-178.
[3]蘇伯民,蔣德強,馬想生,等.布達拉宮等處壁畫起甲原因的初步分析和修復材料的篩選[J].敦煌研究,2007(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