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經過長時間躊躇后,劉東華離開了打拼15年的《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他留下了局級干部身份,帶走了歲月的發際線和那些令人咋舌的人脈。
同年,劉東華另起爐灶,籌建正和島。柳傳志、馬云、王健林、郭廣昌、李書福等近30位企業家和機構聯手給了他近億元啟動資金。正和島是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以下簡稱“中企俱樂部”)在移動互聯時代的翻版和升級。劉東華將中企俱樂部資源平移到正和島,實現了無縫對接。
20多年人脈耕耘,現在到了收獲季。
體制內青年的彷徨
1992年,“92派”企業家紛紛下海,劉東華在《經濟日報》創辦了“民營經濟專版”。他那時29歲,處于人生焦灼期。往前一步,深淺未知;原地踏步,心有不甘。
他很快得到了機會。《中國企業家》雜志1985年由《經濟日報》和中國廠長(經理)研究會聯合創辦。到了1996年,已經是“慘淡經營、難以為繼”。
已在《經濟日報》工作6年的劉東華主動請纓,自1996年下半年開始擔任《中國企業家》雜志總編輯,后任社長。接下來的15年,劉東華統領著這本雜志成為行業領跑者。
從2002年開始,劉東華做了兩件事: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和中企俱樂部。這讓他逐漸在企業家群體中占據了特殊席位。
劉東華有句名言——欣賞你到靈魂里,批判你到骨子里。他說他在企業家面前很自信:“除了看到他們光鮮亮麗的一面,我最知道他們的痛處,知道他們太多的難言之隱。”
在《經濟日報》工作時,劉東華結識了牟其中,他說:“我跟牟其中很熟的。”不過1998年第10期《中國企業家》雜志的封面卻是《牟其中:還能走多遠?》。不久,1999年1月,牟其中像往常一樣坐著黑色奧迪去公司上班,途中被幾名警察拘捕。劉東華對此并不奇怪,牟其中入獄后仍然把他當朋友,兩人還有書信往來。
1999年起,劉東華開始不停地跟人說:“將來我要做一個網站,幫助高端決策人群挑選最有價值的信息,為這個人群打造一個安全的港灣。”當時沒人相信。1999年,新浪也才剛剛創建。劉東華說:“我確實看到這樣一個必然。”
面子與里子
劉東華是正和島的創始人兼首席架構師,他說:“我對人性有天然的興趣。”
面對柳傳志、馬蔚華、馬云、王石、王健林、郭廣昌、朱新禮、俞敏洪等企業家,劉東華說他可以像鷹一樣,從各個角度看獅子、大象,而不是像螞蟻只會從地面看。
“不要說那些年輕企業家了,連那些領袖級的,我也毫不客氣,都能夠非常真實地交流,有時候就叮叮當當的。”劉東華覺得這能給彼此都帶來價值。因為“越是強大的人,越喜歡直來直去,不繞彎子”。同時,“因為我們搭建的平臺和創造的氛圍,讓彼此從互不了解,甚至互相不見得認同的人走到一起,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劉東華的語言里,經常夾雜著排比、俚語和長句。
中企俱樂部剛成立時,有人質疑:“李書福這樣的人,像缺根筋似的,怎么能讓他入會?”劉東華說:“你不了解他,慢慢你就知道了。大家各有各的優勢和特點,關鍵是基本價值取向是一致的。”他推崇“和而不同”,這是他與胡舒立“非黑即白”最大的區別。
他說“和而不同”是希望“那些成功的人彼此照看后腦勺。黃光裕出事就是因為沒有人幫他照看后腦勺,有人說了他不聽也不信。他沒有重量級的好朋友,沒有那些具備判斷力、大智慧和成功經驗積累的人提醒他”。
劉東華經營人脈的內在邏輯是“制定標準”。從最初的“企業如何健康、成功變強大”到“只有造就強大的理念才能造就中國”,再到“追究企業是用什么樣的方式追求成功、如何回饋社會”。
這些事他堅持做了20年,結果是“信任不斷疊加”。
告別體制
2010年12月13日,劉東華向《經濟日報》社提交了辭職報告。
12月17日,劉東華辭職的消息不脛而走。晨起打開手機、看著不斷跳出來的祝福短信時,他想:“我要全力以赴去做新的嘗試了。”
新的嘗試,就是正和島。他要打造“中國商界第一高端人脈與價值分享平臺”。此時,中企俱樂部入會費高達260萬元。
為什么要另起爐灶?劉東華略微遲疑了一下,說:“如果《中國企業家》雜志能夠轉型,轉企改制……但這不是我一個人、一個平臺所能做到的。”
他徹底想清楚了兩件事:一、全世界沒有一家偉大的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平臺是在傳統媒體里面催生出來的。二、沒有一家偉大的市場型公司是在體制里面孵化出來的。“現在我離開,一切都是干干凈凈。”
2012年5月,原《中國企業家》雜志執行總編輯李岷也離職了,她創辦了個性化商業資訊網站——虎嗅網。談起離職原因,李岷說:“可能《中國企業家》雜志領導層沒有更大的野心和雄心去做一些突破和發展。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的傳播效益在遞減。”在虎嗅網,李岷可以嘗試基于互聯網時代的消費、閱讀習慣制作內容,對她來說一切都是新的。
李岷的新公司在北京北四環,在一座商住兩用居民樓里租了一個三室一廳,不到10名員工。她沒有自己單獨的辦公室,甚至沒有辦公桌,一個單間里專門放了張硬硬的折疊床。
跨越兩道鴻溝
與大多數創業型公司相比較,劉東華的公司很闊綽。清華科技園創新大廈B座9層,走出電梯間,迎面一張宣傳海報:將@島進行到底。畫里的兩個男人,左側是劉東華,右側是黃麗陸。劉東華是正和島創始人兼首席架構師,黃麗陸是正和島總裁,原《中國企業家》雜志總編輯。海報上貼了幾張便利貼,寫著“在一起”。
“正和島”里有兩種島民:綠色島民叫獅子,是企業家。藍色島民叫鷹,是專家學者和意見領袖。島民們在網絡地圖上占地而居,互為鄰居,可以進行發言、轉發、瀏覽等操作,個人主頁類似微博,島民資料還會顯示島民性質、影響力、金幣,及近鄰。
考慮到企業家的閱讀習慣,正和島網頁和手機報呈現的字體比正常的大了近一倍,還設置了語音、客服錄音等無需打字的發言方式。
一位正和島會員稱:“最重要的是這個產品做出來了,內容可以更加精細。”這讓他每天產生了登錄的預期。
正和島非常注重“分享”。在“熱點、宏觀、商業、人物、生活”各板塊,每條內容首行都標注“推薦人”,主頁右側是“東華推薦”、“總編推薦”。線下讀物《決策參考》更是需要推薦人寫推薦理由和閱讀筆記。2012年6月的《決策參考》推薦人包括吳敬璉、“國務院國資委某重要領導”、河南建業董事長胡葆森等人。
正和島的互聯網產品上線之前,許多人建議劉東華去挖人組建一個明星團隊。“高于對方一倍的價格把人挖過來!”劉東華不干,他覺得起點太高有時并不見得是好事,尤其對一個創業平臺。
從傳統媒體人到創業者,尤其是互聯網、社交網絡的創業者,劉東華自己也承認:“至少是跨越兩道鴻溝,我們也有點無知之勇。”
大佬們的擔心
劉東華到底在做一件什么樣的事?他說他要在網絡世界重建主流、標準、權威和核心,以及規則與秩序,這事兒太難了。“難不等于不需要,甚至越難越需要。”
李書福曾說他看不清楚劉東華想要的東西。劉東華當時就回應他:“你看不清楚太正常了。十幾年前你剛做汽車的時候,這么傳統的行業,誰能像你一樣看得那么清楚啊?當時對你最高的評價就是書福精神可嘉,內心還覺得你是傻逼。”
有一次,劉東華與柳傳志、馬蔚華、王健林一起吃飯。柳傳志說他也還是有點擔心正和島的模式。劉東華用慣有的大嗓門說:“柳總,您擔心的事我一點都不擔心。我擔心的事,(在您看來)很簡單,您可能不擔心。”創辦之初,劉東華擔心的主要是團隊建設、企業管理和平臺成長速度,在他看來,都是“術的界面”。
從2011年12月29日試運行到正式開島,正和島的付費會員人數已有近千名。
2012年6月1日,正和島正式開島。柳傳志、王健林、施正榮、李開復等明星企業家悉數到場。他們以“兒童節”為由,把兒時游戲都玩了一遍。劉東華站在舞臺上激情澎湃、手舞足蹈。他語速太快、動作也太快,以致攝影師為他抓拍的很多照片,焦點都虛了。
劉東華想起開島前,他與柳傳志等人的一次飯局,柳傳志邊笑邊說:“我也挺佩服東華的,還沒正式開始就有那么多人已經交了錢上來了。”
為了參加開島儀式,柳傳志改變了已定的聯想內部一個重要安排。“凡是我們的重要事情,不管是雜志社、俱樂部、正和島,柳傳志這個大貴人一直都會給我們站臺。”劉東華對此很驕傲。
正和島錢景
6月底,正和島做第一期微訪談,嘉賓是萬達公司董事長王健林。劉東華在提問中發現了一條尋人啟事:“我是Robin(李彥宏),請王總給我回電話。”
劉東華馬上告訴王、李二人:“大家通過我可以滿足大大小小各種需求。”
正和島的會員費標準是每年2萬元,明年準備漲至3萬元。“3萬塊錢年費對這個人群來講太便宜了。我有手機報,有決策參考,有大量的線下活動,能隨時隨地在電腦和客戶端上分享交流,還非常安全。”
劉東華剛到《中國企業家》雜志時,有一次跟企業家們聊天。企業家們都聲稱“掙錢應該是一個企業的最高追求”。劉東華心里很想反駁,但硬生生地忍住了。后來,他看了科林斯的著作《基業長青》,把自己樂壞了。他從書里得知,全球偉大公司的最高追求全是使命和價值觀。
正和島除了線上互動之外,還有很多線下活動,包括島民互訪、正和宴、正和島夜話、正和營、正和局。“一方面一起去開會、出訪、尋求機會;另外一方面,一起喝酒、聊天、打牌,那都是十分快樂的事情,有用的和讓你高興的,這兩件事是雜糅在一起的。”
在任何場合,劉東華總是那個發言最大聲的人。“很多創業者都很內斂,他不是。他的企業家能力超過了傳媒人特征。他與那些企業家有著精神內在化的聯系。”與劉東華多有接觸的一位人士稱。
劉東華為企業家們打造了一個安全可信的、可以締結真實關系的平臺。他很自信:“他們怕什么,他們愛什么,他們需要什么,我們肯定是最明白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平臺能讓那些重量級的人物把手機號交給你,讓你通過手機為他提供各種服務,只有在正和島上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