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哪一個?”我知道這又是兒子使的小伎倆。通常情況下,他告訴我的好消息總是沒有想象的那么好,而壞消息卻實在很壞。“哪個都行”,我把球踢了回去。
兒子告訴我的好消息是,全班語文測試他的成績是第一名,雖然我很欣慰,但并沒欣喜若狂;壞消息是,英語測試他的成績糟得離譜,我也沒有暴跳如雷。只要孩子還敢跟我講實話,就總有解決的辦法,何況有些事情即使你發火也于事無補。
朋友小莉告訴我,由于表弟的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她的表弟高中三年一直借住在小莉家。上高二的時候,小莉的表弟早戀了,和女孩照了許多親密無間的大頭貼。表弟的爸爸去看望孩子時,看到那些照片后當面沒有氣惱,而是和顏悅色地問:“喲,這女孩挺漂亮的,是你的同學嗎?學習成績如何?”等表弟離開后,他爸爸才一臉凝重地詢問小莉兩個孩子的早戀具體發展到什么程度。其實,當看到那些照片時,表弟的爸爸心里已經波濤洶涌了。但是,表面上他卻裝得風平浪靜似的。
其實,教育孩子,大多時候都是在與孩子斗智斗勇。遇到問題時,不如先看看,調查調查,想好對策后再說。有時候,真的需要家長忍耐一下,才能找到最佳解決問題的途徑。
許多家長在孩子面前就是沉不住氣,看到孩子做得不妥當的地方,立刻就想教訓、糾正一番。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早晨馬上要遲到了,孩子還在那里磨磨蹭蹭。這時,多數家長肯定會一邊催促、一邊幫忙,既幫孩子穿衣服、拿早餐,還會開車送孩子一段。家長們為什么不能沉住氣,不搭理孩子呢?孩子磨蹭,遲到了,理應受到老師的責罰。受受責罰,孩子才會懂得自己犯錯是要付出代價的。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汲取教訓、真正長大。
在孩子面前,家長要沉得住氣,不能事無巨細地統統包攬孩子該做的事情,要給孩子自己作決定的權利。一位外國家長面對十幾歲的兒子去山上宿營,會讓他自己準備行裝。孩子回來后懊惱地對媽媽說:“山里的夜晚真冷啊,凍得我直打哆嗦,下次一定記著要多帶件厚衣服。山里的夜晚還黑極了,還要再準備一個手電筒。”一般來說,中國的家長會為孩子一切準備齊全,孩子還撅著嘴不愿意帶這帶那。要給孩子成長的機會。不管即管,無為即為。
孩子日漸長大,你管得越多,他就越逆反。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就是自以為自己成熟,實際上還很幼稚。我們中國式家長是最負責任也是最辛苦的家長,從孩子的衣食住行到學業,甚至戀愛結婚、孩子的孩子都要一管到底。所以,才有那么多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才有“啃老族”的存在。
人很怪,即使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必須做的事情,一旦別人強迫起來,心里就會感到別扭。許多家長最大的特點就是嘴太碎,學習、穿衣、吃飯,不管說了有沒有用都愛嘮叨上幾句。像衣著、發型這樣的小事,只要無傷大雅,完全可以放放手,隨孩子自己去決定。
支個小妙招。孩子不喜歡接受指派的命令,卻喜歡做選擇題。當孩子征求家長的意見該穿哪件衣服或者該做什么決定時,家長可以為孩子列舉幾個不同的方案讓其進行選擇。這樣,不僅會讓孩子慢慢地學會甄別、比較而找到最佳方案,而且,孩子也會感覺家長尊重了自己的意見。
成熟智慧的人都是內斂的,不要把想說的話立刻竹筒倒豆似的說出來,不要把想做的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做。立刻想說的話,也許靜下心來幾分鐘后就會發生變化,你不想那么說了;想立即做的事情,也許再想一會兒,你就會換成另一種方式去做。要遠離暴跳如雷、惱羞成怒,因為劇烈的沖突只能刺激孩子產生更強的叛逆行為和不穩定的情緒。強迫其服從也會造成青少年冷漠和抗拒的心理反應,使父母成為輸家。只有以淡定從容的方式處理問題,才能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有一句名言是“孩子是上帝送來讓我們修煉意志的禮物”。在長長的一生中,孩子偶爾走段小彎路,家長不必那么緊張。沉住氣,你就會體會到其中的益處。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