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社保局被網絡舉報稱挪用社保基金開公司,經營范圍包括賓館、發廊、停車場,且該局職工均可免費享受這些服務,被指隱形福利。該地社保局回應稱,注冊資金已連本帶息歸還社保基金,公司運營已與社保基金脫鉤。(5月1日《新華網》)
應該說社保基金不是不能用于投資,隨著《社保基金投資暫行辦法》和一系列投資政策的頒布,我國社保基金的投資渠道在慢慢擴寬,形式也在慢慢向多樣化進行發展,證券投資基金、股票、信用等級高的企業債券和金融債券等都可以是社會基金的投資方向。畢竟社保基金作為公眾的養命錢,其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顯然的,某地社保局這種自我當法人代表開公司的行為不符合《辦法》規定,《辦法》規定省級以下單位結余的社保基金均不享有投資權。社保基金投資管理人與社保基金托管人須在人事、財務和資產上相互獨立,其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在對方兼任任何職務。
對委托投資公司的資質要求也較高,《辦法》規定基金管理公司實收資本不少于5000萬元人民幣,在任何時候都維持不少于5000萬元人民幣的凈資產。
由此可見該社保局自演的社保鬧劇是雙重違法行為。
至于社保局回應稱注冊資金已連本帶息歸還社保基金,筆者以為這種說辭更加站不住腳,甚至涉嫌另一種違規行為,即抽抵資金,雖然這一次,養老錢在一部分人的騰挪術下沒有人間蒸發,但這并不代表老百姓的養命錢可以成為部分人用來練就乾坤大挪移的道具。
自演的社保鬧劇豈能在自辯后收場?筆者希望此事應當還有下文,筆者以為要終結社保局自編自演的鬧劇,就必然要加大社保基金管理的透明度。
目前,社保部門在基金管理和投資運營方面都處于封閉的狀態,老百姓幾乎不知道有關自己的社保基金的運作、使用等情況,參保人員的利益幾乎被漠視。
就此,筆者以為建立一個由普通民眾、法律專家以及從事社保基金管理的專業人士組成的社保基金委員會,從而使得老百姓擁有真正的知情權。
在今年的兩會上,一個引人注意的消息是: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審議。社會保險基金納入預算,意味著讓社會更清楚地了解社會保險基金的整體狀況。社保作為民生問題中最核心的部分,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政府加強對其“錢袋子”的收支總量、結構和活動的監管,無疑也是對社保行為的有效規范。這出社保鬧劇能夠出現在媒體上也印證了社會公眾對于社保基金的關注,也表明了制度層面的公開和監督已經逐漸走入正軌。可見,自編自演的社保鬧劇不能在自圓其說后就匆匆收場,一個合理的交待才是監督步入正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