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紅酒綠映照下的餐桌上的盛宴,揮霍公款的大吃大喝一次又一次地剎風正紀,一次又一次地收效甚微,“嚴禁公款吃喝”“堅決剎住大吃大喝之風”,已經不是“三令五申”,而是“一百多個文件也管不住一張嘴”。
由一般的吃喝,到公款吃喝,再到公款大吃大喝,從一擲千金,到一桌萬元,甚至十多萬元、幾十萬元一餐的豪飲豪宴,在手握簽單權的權貴們手中,只不過是大筆一揮。大吃大喝在奢侈場上,在權貴們的彼此交往中,成了一種“時尚”,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征。講排場,擺闊氣,爭相攀比,接待好,吃得好,喝得好,就是工作好,就是給面子,給足面子。在一些官員的心目中,漸漸地已經把“公款吃喝”當做是發展生產力,也有的把提升公款吃喝招待的檔次,作為趨炎附勢,討好上級,得到升遷的“階梯”。
回顧歷史,我們黨在對待“餐桌”的奢儉上,曾經有過成功的經驗,并且成為我們黨歷史上的一個亮點。
別看這小小餐桌,同樣也能照見一個政黨、一個官員的精神狀態和精神追求。當年,陳嘉庚到延安,毛澤東用親手栽種的蔬菜和鄰居送來的一只母雞招待他;在重慶,蔣介石則用800大洋一桌的盛宴款待他。陳嘉庚從餐桌上品出兩個政黨的未來:“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說到“四菜一湯”,幾乎家喻戶曉。建國初期,毛澤東曾經批評宴會規格太高,他說:“接待宴會大講排場,吃掉的還沒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費了國家的金錢和物資,我們請外國人,有四菜一湯就可以了。”此后,“四菜一湯”的國宴標準,被延續下來。2009年,奧巴馬訪華,國宴也只有四菜一湯。
這就是“四菜一湯”的來歷,是毛澤東提倡的。毛澤東不但提倡,而且嚴于律己,從自己做起。1957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毛澤東邀請40位黨外人士到中南海開座談會,招待大家吃了一碗肉末掛面,有人當場贊曰:大年初一吃肉面,好看、好吃更添壽。一碗肉末掛面,讓大家領略到共產黨人開創的一代新風。鄧小平1975年在一次高級干部會議上強調:“像我們這樣的人,到下面去調查研究,不要給地方干部增加負擔,不要搞什么招待,生活方面特別是在吃的問題上,我看西紅柿炒雞蛋就不錯了。”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在實際生活中,正是由于領導者的大力倡導和率先垂范,如春風般吹進了“清廉關”,使得大多數領導干部堅守住清廉作風,保持著清廉形象。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赴河北考察時,晚餐“四菜一湯”:紅燒雞塊、阜平燉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豬肉丸子冬瓜湯,一桌十人共用,還特別交代不上酒水。清廉之風撩起了餐桌上的文明,再現了崇尚節儉的樸素情懷。2013年1月10日的《健康時報》刊登了“餐桌文明,老大帶頭就不難”的那篇文章中,道出了人民群眾的贊美與呼喚,文中如是說:“老大難,老大難,老大帶頭就不難。”習近平總書記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別人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要全黨做到的,政治局首先做到,自己帶頭做到,細微之處只有先見行動,方能再見精神。
餐桌有奢有儉,有腐有廉,有褒有貶。餐桌往往又是不以人的意念為轉移的一個社會縮影,一方官場縮影,一群人的縮影。回憶周恩來總理當年陪同阿爾巴尼亞外賓訪問大寨,喝的是大寨高粱白,吃的是土豆絲、腌咸菜,這樣的農家飯,吃得主客彼此談笑風生,和諧愉快,客人還時不時地贊揚大寨的飯菜“新奇、可口、好吃”,樸素而熱情的宴會,照樣贏得了外賓的滿意和尊重。相反,一些奢侈豪華的宴會,常常是事與愿違,適得其反,例如,一次澳大利亞副總理到東北訪問,他在宴會上直率坦言:“你們的飯菜太豐盛了,如果由我來宴請你們,一沒有這么多的飯菜,二沒有這么多的時間。”這種“答謝式”的批評,非常值得回味和深思。
2013年新年伊始,喜聞“四菜一湯”重返餐桌,重登“大雅之堂”,它帶給人們的不單單是“四菜一湯”這種形象,而是傳遞出一種勤儉之風、一種餐桌文明之風、一種領導嚴于律己之風,猶如清新氣正的春風又度“清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