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建筑源遠流長,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中國建筑就已初步形成,其風格優雅,結構靈巧。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7個時期,其中明清是我國古建筑發展的頂峰時期。在存留的古建筑群中,寺廟則完整地保存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和建筑風格,被譽為“歷史文物的保險庫”。
一、鄭州城隍廟
在有著3600多年歷史文化的古都鄭州,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古代建筑群,這就是鄭州市內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清時期的古建筑——鄭州城隍廟。鄭州城隍廟是一組典型的明清時期古建筑群,它完整地呈現了明清時期建筑的典型特征和特色。
現存城隍廟占地近四千平方米,該建筑物的排列,采用了傳統的中心對稱法:即主體建筑均位于中軸線上,東西兩側建筑對稱排列,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均建在高臺之上,分別處于不同的平面,高低起伏、疏朗有致。建筑物上的琉璃瓦頂有孔雀藍、孔雀綠,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充分地顯示出地方建筑手法的精美。廟內的磚雕、木雕、彩塑、壁畫均是內涵豐富、寓意深長。鄭州城隍廟可以說是研究建筑藝術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
鄭州城隍廟廟內設有:山門、儀門、戲樓、大殿、拜殿、寢殿、前院東西廂房、中院廂房和后院廂房等,每個單體建筑都代表著一種古建筑的式樣。我國古代建筑式樣豐富多彩、變化多端,通常以屋頂形式劃分為: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歇山頂。此外,還有攢尖頂、卷棚頂、扇形頂、盔頂、盝頂、穹窿頂、十字頂等特殊的形式。鄭州城隍廟的建筑形式主要有懸山式、硬山式、歇山式、卷棚式這四種式樣。
二、建筑特點
懸山式建筑的特點是: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屋頂伸出山墻之外,前后出檐,兩側山墻上也有出檐。鄭州城隍廟屬懸山式建筑,大門面闊三間,屋面覆以綠色琉璃瓦,檐下施七彩三昂斗拱,雕梁畫棟,更顯其簡素古樸。
鄭州城隍廟儀門屋面以灰瓦覆蓋,正脊兩端置有巨口龍形獸狀鴟吻,造型生動,光彩奪目。中部置立體透雕二龍戲珠和寶瓶,正脊下部,有浮雕人物三組,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硬山式屋頂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這種屋頂造型的最大特點是:簡單、樸素。屋頂只有前后兩面坡,而且屋頂在山墻墻頭處與山墻齊平,沒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沒有變化,這樣的建筑風格自明清以后在我國北方民居建筑中被廣泛應用。
三、廟中戲樓
鄭州城隍廟戲樓又稱為樂樓,該樂樓歇山頂,高12米,左右兩側配以歇山式邊樓,上下錯落,翼角重疊。主樓前后有抱廈,前抱廈為兩根平面呈八角形石柱支撐,在磚砌臺基上,周圍配以透雕石欄桿和精致的檻窗,和高閣相互襯托,更顯富麗堂皇。樓屋頂覆蓋藍綠色琉璃瓦,正脊兩端有鴟吻,中間置獅子寶瓶,脊兩面飾浮雕行龍、彩鳳、荷花燈。主樓檐下施三彩斗拱,四角飛椽懸掛風鈴,整個建筑精巧玲瓏,造型別致,充分體現了中原地區古代建筑藝術的風格。“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還有“曹殿”、“漢殿”、“廈兩頭造”等不同名稱。另外歇山式還有單檐歇山頂、二層、三層或多層屋頂的重檐歇山頂。
鄭州城隍廟戲樓從明代至今的600多年間,幾乎每年都要唱大戲,開戲時熱鬧非凡,戲臺周圍賣小吃的商販不停地吆喝著,附近的老百姓們搬著小板凳坐在院內的古榆樹下吃著、笑著,品味著戲曲帶來的樂趣。
鄭州城隍廟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歇山式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在上部的正脊和兩條垂脊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垂直區域,稱為“山花”。大殿四角飛檐挑起,屋面覆蓋綠色琉璃瓦,九條屋脊上是黃綠色花式琉璃,大殿正脊兩端設有身插寶劍的大鴟吻,正中有一雄獅,兩側火焰寶瓶,佩以龍、鳳、獅等脊獸。檐下施以重昂五踩斗拱,斗拱之間拱眼板上,繪有八仙過海和二十四孝圖。
四、廟會的意義
廟后寢宮由拜廈和寢殿組成,寢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懸山式建筑。拜廈面闊五間,進深四架椽,卷棚頂。卷棚式屋頂也稱元寶脊,其屋頂前后相連處不做成屋脊而做成弧線形的曲面,也就是說卷棚式屋頂的“正脊”是弧形,與普通的人字形屋頂不一樣,沒有屋頂端的正脊,在拜廈屋面覆以綠色琉璃瓦。寢殿正脊有大型鴟吻,垂脊裝飾有石榴、花卉、仙人走獸等圖案。檐下三昂七踩斗拱,拱眼板上塑有哪宅鬧海、鯉魚跳龍門、喜鵲登梅、松鶴延年、玉兔搗藥、獅子滾繡球等彩塑。
鄭州城隍廟建筑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其構建風格把中原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都一一展現出來,一年一度的鄭州城隍廟會就是它吸引民眾最好的見證。每年的廟會都是一場民俗文化盛宴,每一種會上的小玩意都有著幾百上千年的歷史,這樣的小玩意對孩子的影響世代相同,每個來到會上的孩子都能得到一個心儀已久的諸如泥泥狗、捏面人之類的玩具。
廟會也廣泛地影響了周邊地區乃至世界華人族群。如今的鄭州春節傳統廟會更是花樣繁出,像傳統的鑼鼓走旱船、抖空竹、獅舞、變臉、猴戲、戲曲演唱、剪紙、葫蘆烙畫、吹糖人、捏面人、猴加官、泥泥狗等是必不可少的。
會上最重要的節目是唱戲。豫劇是有名的河南地方戲,也是我國最大的地方戲品種之一,在曲藝表演中河南梆子是影響最廣、根子最深的“大姐大”。鄭州城隍廟上的豫劇表演展充分展示了豫劇的起源、劇目、傳播、行當、演員、流派、劇場與造型,通過靜態展覽向人們傳播著豫劇的魅力。
每年在戲樓實景表演的豫劇,滿足了人們動態觀看豫劇的美好愿望,讓豫劇這一地方文化一次次重現輝煌,讓豫劇因為人們的喜愛而蓬勃發展,因此而賦予它強大的生命力。
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礎,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古建筑與傳統民俗文化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漫步于鄭州城隍廟,我們將會深深感受到中國古建筑與傳統民俗文化的濃厚氣息,將會對先人的智慧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作者單位:鄭州市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