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下發《關于做好2013年清明節工作的通知》。民政部稱,將探索把告別廳租用、骨灰生態葬法等納入基本服務項目范疇,這也意味著骨灰生態葬法將有望由政府來買單。
就當下而言,“生態葬”尚屬倡導階段,沒有明文規定,也沒有獎勵補助。而推行“生態葬”的人,也因是一種“自覺行為”,沒人強制,只是其觀念比較開放、比較先進,且能想得更廣更遠一點罷了。不過,推行“生態葬”幾十年來,其進步遲緩,已經給土地安全帶來一定隱患了,因為如果每一個人都進行土葬,過不了多少年,土地的短缺就會顯現出來。
推行“生態葬”是一種進步,更是一種為未來著想、為后代著想的大事。前些年,我們推行“生態葬”步履遲緩,那說明我們之前的倡導,是沒有“開對藥”的。如今,民政部的新表態,意味著骨灰生態葬法將有望由政府來買單。這樣的舉措,其激勵意義與正向價值不言而喻,而在這樣的刺激下,“生態葬”的步伐,可能邁得更大,這是公眾喜聞樂見的,也契合可持續發展之道。
不過,推行“生態葬”,必然要邁過“觀念坎”。但是,中國人歷來有“入土為安”、“厚葬”的傳統觀念。于“生態葬”而言,很多人覺得太過寒磣、簡單,而在一些農村,這樣的“葬法”,不僅會顯得沒面子,還可能被詮釋為“不孝”。正是因為傳統觀念作祟,使得有些人即便想采用“生態葬”,也因為害怕別人的指指點點未能如愿。相反,如果是“厚葬”的話,即便有浪費資源之嫌,但其社會口碑卻要好很多。
故而,推行“生態葬”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如果你不能做“積極邁進者”,也不要去當“阻擋步伐者”。必須承認,傳統的殯葬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因為資源的有限性無法承載墓葬的無限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我們的一些生活方式、生活風尚,也應有所轉變。從對子孫后代負責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應積極主動地去倡導與推行“生態葬”。自然,文明的進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推行“生態葬”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停止前進的步伐。
必須承認,如果“生態葬”由政府買單,甚至于還能獲得政府補助,那推行“生態葬”的速度,必然會加快。但可惜的是,如今我們依然看不到政府部門落實“生態葬”的時間表和具體操作細則。
推行“生態葬”,讓生命回歸到大自然,不是一種不孝,而是一種大愛,一方面,是在節約土地資源,畢竟,任何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也是在為子孫后代著想,不給他們留下任何負擔與麻煩,這應是每個人都該考慮的社會問題。如今,民政部已經意識到推行“生態葬”的重要性與積極性了,那對具體細則的制定、對出臺的時間表,便應提上議程了,而且越早越好。
(責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