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生命需要體驗。體驗了,時光才會不虛度,體驗了,這些感受才會屬于你。”每一座城市都有我不知道的故事,每一座城市都有讓我感動的細節。珠海,曾不是我熟知的地方,可寫下這些文字,我發現自己已經喜歡上了她……
去珠海那天,天陰沉沉的,最終下了雨。淋著微雨,游蕩在城市的角落。或走一段閑適浪漫的路,或遇見一處靜默如畫的風景,或觸摸一份寵辱不驚的舊時記憶,閉上眼睛,感受這里淡然的氣質。正因珠海習慣不爭不搶,不動聲色,所以總有人將它遺忘在角落里。深知其性子如此,但忍不住把落雨想象成她委屈的淚珠。
旅途中走過許多地方,有些城市天生便勾魂攝魄,讓人一見鐘情。珠海不是,它是耐看溫柔的女子,淡淡地笑淡淡地美,相處得越久越難以割舍。于寂寥短促的時間荒野中,在最美好的時光里,遇見一座讓人念念不忘的城市是件愉悅的事情。
在路中,邂逅一段安適時光 情侶路
未去之前,了解了一些別人對珠海的印象。山與海相連,人與城相會,她被描摹得柔美多情,浪漫而嫵媚。帶著一顆探啟之心,我登上了飛往珠海的航班。
珠海因海而得名,因島而風情,因人而浪漫。帶著一抹濃郁的清新,倚靠在中國南端的海岸。在珠江口遼闊的水域上,有一百多個美麗的海島,星羅棋布。
從酒店放下行李,匆匆拿了包就朝珠海最負盛名的情侶路跑去。沿著情侶路走了一小段,天灰蒙蒙的,有些“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樣子。道路一側是綠色的椰子樹和青蔥的草坪,樹下有租自行車的攤位,草坪上,一個小姑娘兀自安寧地躺在天然地毯上聽著音樂。另一側則是蒼茫渾濁的海,近岸處有海島和礁石,不擁擠不密仄,像是對海面恰到好處地裝點。
再走幾步,落起了小雨。慌忙把包遮在頭頂跑起來。路上的行人善意地對我笑笑,他們沒有帶傘也挨著淋,卻繼續從容走著。與喧嚷和擁擠的北京相比,珠海像蹲伏在海邊的一塊石頭,踏實而安穩。
隔天又去情侶路,隨行的導游給我們細細地講起情侶路。路長28公里,被譽為珠海的“萬里長城”,幾十公里的路面,全是由一塊塊方方正正的礫巖鋪成。在我看來,情侶路是珠海堅韌舒展的腰肢。她飽受風吹浪打,可從未被摧毀擊敗,蹁躚著優雅的身姿見證珠海人的愛情與幸福,也祝福著這座城市對未來能夠繼續從容應對。
情侶路從香洲蜿蜒至拱北,沿路有許多景點,頗具情調的酒吧街、象征純潔愛情的珠海漁女以及適合家庭聚會散步的野貍島等等。
去水灣路酒吧街一定是要晚上。白日的酒吧街就像在孕育珍珠的河蚌,緊閉著蚌殼把光彩掩藏在最深處。華燈初上,它才漸漸張開閉合的外殼,讓入夜的喧囂熱烈綻放在晃動的身體上。歐式風情的街道長500余米,各式酒吧、咖啡館和主題餐廳琳瑯滿目。路旁榕樹濃蔭下,擺著歐陸格調的深灰色臺椅、陽傘和街燈。整條街道像某個歐洲小鎮的一角,坐在位于街心的休閑廣場上,立刻陶醉在這座城市自顧自的美麗里。
夜色漸濃,出酒吧街沿情侶路一路向北,珠海漁女漸漸映入眼簾。她是中國著名雕塑家潘鶴先生的杰作,創作于1982年,用花崗石雕琢,通高8.7米。許多人說來珠海不看漁女是種遺憾。她手擎明珠注視珠海。跟隨漁女的眼眸,我感受這座城市的溫度,觸摸珠海歷史的脈動。
知道野貍島是因為微博上認識的一位朋友,問她作為珠海本地人,覺得珠海哪里最溫馨浪漫,她說是野貍島。島不大,山也不高,因其秀麗和近便頗受游人喜愛。每逢假日她喜歡和家人一起到島上去玩,登山,放風箏,或者只是安靜地走走。野貍島的安適油然而生。沿路入島,島上草木茂盛,登山道蜿蜒起伏。去的時候風有些大,站在島上拍照,以天光水色為背景,你只需站直了淺淺地笑就是很美的照片。
Tips:交通指南
情侶路、珠海漁女像:公交3、9、13、23、99路
水灣酒吧街:公交4、9、13路
野貍島:市區公交9、99路車途經野貍島
風景以游人作畫 竹仙洞、北師大珠海分校
從野貍島回來,我們幾個人去了竹仙洞。那處被很多人記掛的風景。原本以為他們記掛這里,是因為這里藏著什么秘密。來了之后才能理解他們,是因為忘不了這里永無止境的故事。我也透過這里留下的故事,穿越時光看見他們。
春天你從桃花樹下走過,紛落的花瓣里有你低頭淺笑的溫柔,帶著一點點的天真和嫵媚,你的心底是不是在想著遠方的誰?夏天你在不染亭靜坐不語,輕柔的風滑過肌膚,抬眼望去是綠透遠山的竹子,一剎那燥熱離去清涼直抵心底。秋天你從竹溪島的路上遇見來往的游人,他們或耳語或嬉笑,幸福的分子浸透空氣。冬天你跪在四面佛前祈禱,佛像前有與你一樣虔誠的人,祈求家人喜樂平安,你們是不是曾在起身的時候相視一笑?
藏在瀲滟波光呈的游魚,都沾染著悠遠的氣息,似是永遠不被驚擾的夢。如你所見,竹仙洞的安然時光里,永遠有人來感受它浮動的云、沉靜的水,生生不息。
竹仙洞最應該去的地方是桃花林。二月溫潤,粉粉嫩嫩的花骨朵兒,早早地開在枝頭,抵住春日明媚的光。人置身花海,眉梢眼角帶著桃花吉祥如意的好寓意。綿延不絕的花樹旁,彩色的風車一圈一圈的轉著,在為綻放的桃花鼓掌。
如果覺得桃花林胭脂氣太過濃郁,那可以沿崎嶇的青石板小路,去欣賞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摩崖題刻。風雨如晦中,末日王朝背后是他們憂傷憤然的身影,那些不滿清朝腐敗的文人雅士,在這里,把一腔熱血融進筆墨刻入巖石,就算扯下戰袍不做武將,終還是不能忘卻保家衛國的志向!
竹仙洞的摩崖石刻群共有石刻十四題,包括楷書、行書、狂草等,其中“洞天福地”、“鴻翔鶴聚”最為人稱道。聽著阿桑的《葉子》離開竹仙洞的時候,我知道這一日的風情被它占盡了。
如果說竹仙洞是一幅仙姿飄渺的人物圖,那北師大珠海分校就是風景秀麗的山水畫。
從情侶路驅車繼續向北。雨淅淅瀝瀝地落在車窗上。透過車窗,還可以看到沿途牽手散步的情侶,對見慣了下雨就慌忙躲避的北方人來說,他們安之若素的態度,多少讓人有些啞然。
透過山巒晨霧/呼吸海的芬芳/行吟湖畔溪語/細數林間霞光……
這是對北師大珠海分校寫照。提起美麗的校園,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會不由自主的被抬出來掛在嘴邊,而去過北師大珠海分校,我覺得應當有屬于它的位置。
聽導游說已經到了,我有些茫然。沒有圍墻,沒有大門,沒有明確的觀光景點,它就這樣光明和磊落地展現著它的全部。雨天的溫柔像衣袖牽著我朝前走,在陌生城市的不同風景里穿梭,走不一樣的街道,體味不一樣的快樂。在我看來,北師大珠海分校像是珠海光潔瑩潤的小腳丫,打著赤腳走在東南沿海的淺灘上,自由地盡情地奔跑。
整個校區呈開放式布局,郁郁蔥蔥的山巒從三面環抱校園,草坪隨山勢地起伏而四處伸展,小溪環繞著風姿綽約的亞熱帶花卉和植物。校區占地面積約5000余畝,背山面海,漫步其中隨時可以看見不同的景致。在這里你能感受到一種放松和閑適,摘除了外化的圍欄似乎也抹去了心中的繁蕪。
坦白說,我很羨慕在這里讀書或者曾經在這里讀書的學生,他們在一個開放、自由的環境中盡情揮灑了四年的青春,讓躍動的思維和創新的思路變得歡愉而富有意趣。
Tips:交通指南
竹仙洞:
可乘5路、14路、60路、61路公交車到竹仙洞站下
北師大珠海分校:
學校位于珠海高新區,下京珠高速后5鐘即到。與香港隔海相望,船程一個小時,驅車抵澳門不過30分鐘。
老祠堂里的寵辱舊夢 唐家灣、南門錄猗堂
在珠海,旅行者的腳步很少在斗門附近的村落停留。從北師大珠海分校離開,乘車到唐家灣。一路上,似乎有一個聲音在訴說,老祠堂寵辱不驚的故事。原本由風景觸發的感受被緩緩地覆蓋。整個下午,我都沉浸在幽暗寂靜的記憶里,被里面的滄桑所震驚和感動。
高大堅固的碉樓、青石磚建成的祠堂、古舊卻整潔的街道,這就是會同村。已經斑駁的墻面,依稀顯露出曾經的富足。
會同村算是清末年間叱咤商海的莫氏族人的根。1840年鴉片戰爭敗后,沿海五口通商,莫家人分別到廣州、香港、福州、英國、美國等地謀生。從最微末的開店鋪、做傭人到在洋行做買辦。他們用勞動人民的質樸和勤勞,創造財富。其中最著名的買辦是莫仕揚,他和兒子莫藻泉、孫子莫干生相繼被英商約翰·史維亞股份有限公司聘為香港太古洋行總買辦。一門三代苦心經營,既推進了經濟發展又促進了中西方物質文明的交流。這種本性里的勤勉和進取,使他們厚積薄發,聲勢奪人。
嶺南人獨特的宗祠文化,凝聚著同宗同族親人的血脈情誼。他們富足后,在會同村修建祠堂,鋪路、辦學,為族群辦事。那代人的奮斗史是中國近代沿海經濟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
同樣是祠堂,莫氏大宗祠讓人感受到一種奮斗精神。祠堂門欄很高,走進去,是典型的嶺南宗祠建筑風格。三橫兩縱圍合成“日”字形院落布局。朝里走依次是門堂、中堂、祖堂,中堂展柜中,陳列了一些舊時的照片和書信。祖堂光線有些暗,莫氏族譜和莫氏名人的簡介,有些看不清楚。院子兩側都用粗實的木柱做支撐,搭了遮陽避雨的回廊。暗淡的墻面,覆蓋潮濕濃密的青苔和爬藤。庭院中間空地比側廊和正堂稍矮一些,不由記起電視劇《橘子紅了》里面的老宅。
珠海性子里的安然,有對生活的積極信念,也含著皇族獨有的矜貴。避世,歸隱,有著與世隔絕的自在。
從會同村離開,下一處我們去了位于南門村的錄猗堂。雨漸漸停了,透過車窗向外看沿途都是清新的綠色,這樣明亮的綠,輕輕溶解了我心中為珠海生出的落寞。
與前面兩個祠堂相比,錄猗堂更顯寂寥。空曠幽靜的室內,沒有什么聲音。只有屏住呼吸的時候,才能聽見旁邊有人在走動。菜猗堂,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弟魏王匡美十五代裔趙隆為紀念曾祖父趙梅南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所建,系南門趙氏祖祠。
堂前有一大片石板鋪就的空地,一個穿粉紅小襖的女童在空地上玩石子。陽光不算好,一旁的貓兒也懶懶的。未進去,就感受到年歲的滄桑,翹起的屋檐有風雨浸染的痕跡。建筑群主要包括錄猗堂、逸峰趙公祠、岜山趙公祠。祠堂是三進三間四合式布局,主體建筑為山墻兩坡頂屋面、龍舟脊,硬山擱檁式梁架。
其中山墻最獨特,是沿海建筑獨有的蠔墻。先洗凈蠔殼,排列整齊。再將蠔殼與黃泥漿砌成厚厚的墻面。蠔墻排列的順序很有特點,上一行正向,下一行反向。蠔墻美觀實用。冬暖夏涼,抵御臺風,異常堅固。
指尖滑過,傳來蠔墻冰涼的觸感,心打過一個冷顫,觸摸的似乎不是墻面,而是那段如水如歌的歲月。踏著紅谷石砌成的臺基朝里走。我默默地看它古樸典雅的身姿。語言在這樣的時刻顯得蒼白無力,我不愿顯露自己的淺薄,只能不住的贊嘆。
南門村幾乎都是魏王后裔,他們安守一方水土,靜靜地生活。村前有幾棵大榕樹,三兩個白發老人坐在樹下嘮家常,同行的朋友想給她們拍照,老人婉言謝絕,不愿被外界的浮躁打擾。回去路上,不禁想起電視和網絡上,那些費盡心機宣揚自己是某某大族后裔的人們。他們也許并無惡意,但我卻更加欣賞南門村人質樸純真的品格。
我想,這些遺留的古村記憶,到底是與旁的不同。它是珠海從過去到現在,凝練在骨子里的氣韻。雖看不見摸不著,但時刻影響著祖祖輩輩的安靜生活。
旅途中的那些故事那些感動,一點一點在我心中蕩漾,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在朝陽升起的瞬間,我知道自己將繼續行走。但下一站是哪里,會遇見怎樣的風景和表情,并無人知曉。我期待這樣的未知。
Tips:交通指南
會同村:65路到會同村口或70路(每小時一班)到會同村
自駕:1 香洲沿港灣大道轉淇澳方向行約30分鐘
2 市外車輛經珠海下柵收費站,沿港灣大道金鼎方向行約15分鐘
南門錄猗堂:先乘坐601或407路公交車從珠海到井岸鎮公交站再坐402路井岸-上橫的公交到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