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貧瘠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個家庭擁有一臺電視,是一件值得羨慕的事情,對孩子來講,更是打開了一扇認識外部世界的窗。母親是很向往文化的人,她把家里所有的積蓄用來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就不用跑到鄰居家去看電視了。很多港臺劇、動畫片就是那時候看到的,現在想來,如果沒有這些,我的記憶一定會單調很多。
電視對每個人,每個年齡段的人意義都是不一樣的,《電視指南》從第五期開始增加了一“看電視”的欄目,老百姓講述自己與電視的故事。本期講的是一個追夢女孩小錢的故事,她就是因為《姐姐妹妹闖北京》,才改變了生活的軌跡。如果你也有這樣與電視有關的感人故事,請聯系我們,歡迎投稿或者接受采訪。
做這樣一個小欄目,不光是讓觀眾抒發自己的情緒,其實更主要的是做給電視人看的。觀眾到底喜歡什么樣的節目、電視劇?電視對他們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從這一個個真實的故事里,也許電視人能體會到點什么。特別作為一個電視人的責任感,因為電視對人們的影響并不是有些人想當然的那樣,僅僅是種娛樂,它更是一種影響人們生活的文化。
本期特別策劃關注的是這個產業的另一個重要環節——購片的秘密,電視臺如何購片,已經不是從前那些影視公司想的那樣。央視電視劇管理中心項目主任周亞平說:“決定購買一部劇,絕非我一個人當家作主,我們有責編審看、觀眾測評、專家審查、領導決定等環節,因此我們對電視劇的判斷還是比較準確的。”湖北電視臺強調用數據說話,購片不再是經驗主義,而是多角度進行評測,測評主體包括專家和觀眾。
電視業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能不能爭取到定位觀眾群是核心。而如何爭取到觀眾,又是制作團隊應該做的事情。本期雜志深度調查了“進組編劇”這個群體所遇到的一系列工作難題——《劇組醫生在火線》中一個進組編劇的話發人深省:我們的進組編劇和好萊塢的“劇本醫生”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好萊塢的“劇本醫生”話語權重,各方都會很尊重“劇本醫生”的意見,而現階段國內的進組編劇還是較多的根據導演和制片方的意見來執筆修改,進組編劇自己的話語權相對較弱。遇到不懂行但是又比較強勢的制片方就比較容易出現毀劇的情況。創作者得不到足夠的藝術上的尊重,怎么可能在作品創作的關鍵階段修改出讓觀眾滿意的作品?
看到這里時,我想到小錢,如果她沒有看到那部影響她人生的作品,她會在哪里生活?而我們的創作者,如果還能有更多主動權在手里,會不會寫出更貼合生活的好劇?好劇的精髓就是給人生活的精神能量,這樣電視才會在記憶中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