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 年年底,我在滿滿當當的工作安排中,還是擠出了一點時間,去伊朗走了一遭。說真心話,我旅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追尋什么絕世風光,而是像以往一樣——用雙腳親自走上那片土地,親自接觸當地的百姓,解答我內心對一個陌生國度提出的諸多疑問。前一陣子,美國在聯合國上再提伊朗核危機,甚至有了動武的意向,而時下各大電影節的“寵兒”《逃離德黑蘭》又仿佛在推波助瀾。也許受這種氛圍的影響,伊朗之行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對我個人而言,這次遠赴伊朗還有一項重大改變,那就是第一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出游。因為環游世界13 年以來,我基本上都是天涯孤旅(與電視臺的工作人員一起拍攝紀錄片除外)。此次共游的有兩位朋友,一位是我的好友大鵬,另一位是特邀的專職模特晶晶。
“特區”基什島 見證熱情伊朗
我們一行三人從上海出發,直飛伊朗首都德黑蘭。目前國內只有伊朗馬漢航空公司通航兩國,每周三次航班,航程九個半小時。飛機于午夜起飛,凌晨時分便到了,對了,說起時差,伊朗比中國晚了4 個小時。
從冷颼颼的德黑蘭轉機,飛機降于基什島的第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迎面吹來的熱乎乎的海風,手臂甚至有點濕漉漉,我們趕緊在機場卸下“冬裝”,擁抱艷陽。
大街兩旁椰樹林立,城中到處可見茂盛的熱帶植物,吐露著生機勃勃的綠意,與德黑蘭相比,這里就像是另一個國家。向導告訴我,除了氣候不同,基什島更像是伊朗的一個特區,清規戒律沒那么多,人們選擇來這里度假,圖的就是輕松自在。導游開玩笑地提醒我,想在伊朗戶外拍攝模特的裙裝照,估計只能在基什島這塊寶地了。不過即便如此,女生也不能大搖大擺穿著裙裝隨處走。
我們拍照就像搞地下工作,晶晶在海邊快速脫去黑色大衣,露出橙色連衣裙,我趕緊抓拍幾張,如果有人過來,她要隨時穿上大衣,以免惹出麻煩。拍了一會,周圍已經有不少伊朗游客圍觀,他們雖然好奇,好在還是很鎮定,有人甚至加入了拍攝的行列,看來也沒導游說的那么夸張。有幾個會說英語的當地人走過來,問我們來自哪里,來做什么,得到答案后,熱情地向我們介紹起伊朗的熱
門景點來,十分親切。
基什島毗鄰波斯灣,向東出了霍爾木茲海峽就是阿拉伯海,迪拜就在對岸。我們去的海邊建有大型賭場,因為國家政策有變,已經廢棄了。來海邊玩的伊朗女子都有男賓相伴,她們穿得還是很保守,黑長袍配黑頭巾。不過也有年輕戀人在海邊光著腳漫步,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渦,男生甚至會抱起女生,一起滾倒在翠綠色的海水里……據說這種行為在其他地方是被絕對禁止的。
伊朗各地都有一支警察隊伍,專管風化,女性的服裝是否符合規范,顯不顯身材曲線、男女舉止是否親昵等都在管轄之列,但就我們所見,海島的“政策”明顯寬松許多。
當我們離開海灘時,一位女士走過來與我們打招呼,她看上去三十多歲,一條紅色的頭巾半遮臉龐。原來我之前跟導游提出要求,希望能拜訪伊朗的普通人家,這位女士就是導游聯系的受訪人,她特意開車來接我們去她家做客。小車是福特的新款,這讓我覺得有點意外,美國制裁伊朗三十多年,但伊朗人照樣開美國車,喝可樂,聽流行樂,一切無所謂,即便你是美國游客,伊朗人還是會笑臉相迎。在他們看來,對抗是國家之間的事,與平民生活并無多大關系。
這位女士的家位于一個白領階層的小區內,公寓樓層不高,每戶都配有車庫。房間三房兩廳,建筑是西式簡約風,但家中的陳設擺件又充滿伊朗元素,精致花瓶,舊式窗簾、波斯茶具……還飄著悠悠的薰香。家中裝有衛星電視,播放著國外的電視節目,這一點最令我驚奇。據說政府嚴禁私人安裝衛星天線,特區果然有特區的好處。
女主人的先生就職于一家石油公司,收入挺高,所以她是全職太太,兒子18 歲,女兒11 歲。這家人起先住在德黑蘭,后來買了基什島的房子,便舉家搬遷了。兒子明年要上大學,夢想成為一名飛行員;女兒喜歡畫畫,可愛的畫作布滿了小房間。我們離開時,女主人又開車把我們送回到酒店。島上處處大興土木,可以想見未來這里將是度假天堂,我甚至大膽猜測,某一天,海邊的賭場大廈會再度亮起閃爍的霓虹。
重返波斯帝國 傳奇再續
設拉子是我們此行的第三站, 這座旅游城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名遠揚的莫克清真寺(Nassir-Ol-Molk)。它建于1876 年,別名叫粉紅清真寺,因為外墻上貼滿了粉紅色的瓷片。清晨陽光照進寺里,正殿千彩萬色的玻璃窗折射出一道道夢幻之光,映得華美的波斯地毯更加流光溢彩。我們三人坐在清真寺的地毯上,仰視著來自于天際的夢幻光芒,時光已經偷偷過去了多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建議去想去設拉子旅游的朋友,千萬別忘了在晴朗的早晨拜訪莫克清真寺,記取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難忘的幾個美麗瞬間。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位于設拉子東北部約60 公里,開車一小時便到,這里的古城遺址向來被視為伊朗國寶,也是全球游客的必游之地。2500 年前,波斯帝國在此處建起了最宏偉的都城,大門通向城堡的樓梯就達111 級之多。公元前330年,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占領并摧毀了它。在希臘語中,波斯波利斯是“波斯的城中城”的意思,進入廢墟后,一對巨大的石獅子吸引了我,據說總重達600 噸,原先它們被安置于二十米高的宮殿柱子頂端,只是裝飾的雕塑。知道用途后我傻了眼,這太讓人震驚了!
在古城廢墟中漫步,一眼望去,崩塌的石柱遍地都是,滿目瘡痍,原先最大的宮殿足有石柱上百根,共同撐起遮天的天花板,如今石柱殘缺頹壞,宮殿變成了空曠的廣場。側門巨大的石壁上,一幅幅精美的浮雕講述著國王殺掉魔王,驅逐魔兵,光復河山的神話。
波斯波利斯遺址中,你會經??吹酵粋€題材的浮雕,圖案是一頭獅子正在襲擊一頭牛。向導解釋說,牛代表冬天,獅子代表春天,獅子咬牛,寓意明媚的春天即將來臨,趕走了寒冬。如此霸氣的季節更替圖,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后來我特意去了紀念品商場,買下了這幅浮雕的復制品,作為對波斯波利斯千年文明的紀念。
神秘儀式 拜火教的天葬
汽車離開波斯波利斯遺址時,雨越下越大。我們的下一站與古波斯最出名的拜火教有關,正是它的發源地亞茲德。開著汽車從朝到暮,感覺自己正身處于歐美的一部公路電影中,心中充滿了浪漫情懷。
我喜歡獨自旅行,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傾聽內心的傾訴。此時車上的同伴都已進入了夢鄉,唯有我隨著車廂的顛簸眺望著窗外。那種大雨中的漂泊,那種因為流浪而思念故園的感傷,讓我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我知道,那是我真正的心靈旅途——坎坷人生中,自己可以深深依賴的精神世界。汽車繼續往前駛去,雨水撲打著車窗,散出的霧花飛翔在古波斯帝國的天空。生活就是一次旅行,什么都必須自己面對,成功者和失敗者對幸福各有各的定義,精神上卻也各有各的痛苦。
抵達亞茲德時,最令我興奮的是住進了一所古宅改建的酒店。而論及當地的景點,亞茲德有拜火教徒舉行天葬儀式的地方,天葬臺“寧靜之塔”便建在亞茲德市郊的兩座山頭之上,為這座城市帶來了一抹神秘感。原以為天葬是西藏獨有,原來在古波斯大地上也有類似的葬禮。不過二者的細節不同,西藏的天葬是天葬師將死者肢解后喂鷹,拜火教的天葬是將死者擺放在天臺上,任由鳥獸食用,殘存的骨骸被收入石壺,另行埋葬。
鏡中波斯 愛伊朗的四大理由
當你佇立于綿延的伊斯蘭古建筑之中,面前是平如明鏡的水池,頭頂的藍天白云被歷歷收入池中,伊瑪目清真寺廣場的美會讓人忍不住仰天嘆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將喚醒每一顆沉睡的心靈。伊瑪目清真寺廣場是排名僅次于天安門廣場的全球第二,它的英文名字更為貼切——The Mirror OfThe World(鏡中世界),建筑與自然在中央水池中映照出清晰的倒影,也映照出觀者的內心,不愧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欽定的世界保護遺產,也無愧“半個天下”的美名。我突然想起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伊蓮(Elain)花了20 年在伊朗寫下的《鏡中波斯》(被譽為西方世界寫作視點最貼近真實伊朗的作品),書名與這座廣場的關系一定密不可分。
拜美元在伊朗大幅升值所賜,該國的消費并不高。我們此行常去五星酒店餐廳就餐,與國內的同類型餐廳比較,加上導游,我們四人的消費約200萬里拉爾,折合人民幣400 多元,實在很劃算。
我個人偏愛德黑蘭的一家特色餐廳PAO,它坐落在城市北部的山上,入內就是一幢幢別墅式的小木屋,玻璃窗戶。進入房間前,大家必須先脫掉鞋子,盤腿坐在地毯上。房子中央懸掛著一個燒炭火爐,室內烤得暖哄哄的,令人有種沉醉夢鄉的感覺。我們點了很多菜,也愛上了伊朗著名的水果石榴汁,耳邊彌漫著手機里播放的輕音樂,一頓午餐居然吃出了如夢如幻的快樂。
每次吃飯買單時,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因為現金都是一捆捆地付。就連去郵局買80 張郵票寄明信片,也得數出160 萬里拉爾,突然覺得自己好像石油大亨。
行程結束時,我已為伊朗深深著迷,自己總結了一下,原因有四:一、處處有古城,浩如煙海的波斯古文明令來客無不嘆服;二、因為時局原因,伊朗全境游客稀少,以前太平時歐美日本游客較多,現在十分清靜;三、美元匯率提高,伊朗貨幣急劇貶值。一年前1 美元兌換1 萬多里亞爾,現在可兌換將近3 萬里亞爾,游客很占便宜;四、伊朗人總體熱情好客,對游客以誠相待,相處十分開心。
對于伊朗國民,我還有一些個人發現——似乎人人都愿意向外界宣傳國家的正面形象,他們的內心其實很愛國。與伊朗人沒聊幾句,幾乎都會被問到同一個問題:你如何看待伊朗?可能國際形象越被涂抹得不堪,國民越是想澄清一番。此外,無論行走于德黑蘭南部的平民區,還是造訪北部的高級住宅區,路人的表情都很淡定,大多數人儀表堂堂,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我不敢保證他們的生活是快樂的,但內心世界肯定是平靜的。所以要想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建議還是實地走走,親眼看看,那種感受才是最真實的。
話說回來,美國記者伊蓮在伊朗生活了20 年,我只不過待了11 天,個人體會當然不能與其相提并論。希望有一天我能重返伊朗,住上一段時間,多泡泡伊斯法罕的水煙館,多結識當地朋友,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國家。
伊朗特色主題之旅
音樂之旅
旨在帶領游人品味飄揚在廣闊疆土的各式音樂。在這趟天籟之旅中,游客可了解來自伊朗最北端阿塞拜疆人的阿什克斯音樂表演藝術(Ashiqs)、欣賞伊朗與巴基斯坦邊界的俾路支(Baluch,伊朗人的一支)歌手及舞者的精彩表演、捕捉游牧者樂隊帶著自由氣息的音符;來自伊朗北方的長笛演奏家演奏著女性在農耕勞作時創作的樂曲,南方庫爾德人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歌舞,則承載著奴隸制時期的苦難記憶。此外,經歷了數個世紀的呼羅珊人(Khorasan)的音樂、巴克提亞里部落(Bakhtiari)的史詩音樂以及土庫曼人的“匕首舞”皆可一一體驗。
不僅如此,旅行社還請來伊朗著名音樂學講述音樂故事,讓游客深入了解伊朗古今音樂史。在庫爾德斯坦(Kurdistan)及克爾曼沙赫(Kermanshah) 的小村莊聽長笛演奏、在巴林的卡拉那(Karana)聽當地人豪放歌唱、在卡什加人(Qashqai)的黑色帳篷內和部落族人敲鑼打鼓……欣賞音樂之余,游人還可與音樂家、表演家、當地歌者和舞者暢談;參觀樂器制造中心、音樂博物館等。
傳統醫學之旅
伊朗的醫學廣博精微。歷史上,伊朗醫學家取得了極其寶貴的實踐經驗和成果,對全世界的醫學工作都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從植被的多樣性,特別是藥用植物的多樣性來看,伊朗獨一無二。據生物學家和研究自然的學者所說,伊朗境內有8000 多種植物,其中2500 種被用于醫藥、香水、化妝品、調料、營養補給品的加工制作。此外,在已知的這多種植物中,有1730 多種只生長在伊朗,并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旅程中游客將參觀伊朗最重要的草藥種植中心、草藥生產工廠、傳統及現代藥店。
建筑之旅
波斯王國擁有五千多年的豐富歷史,賦予伊朗一筆寶貴的建筑財富。中世紀旅舍、清真寺、教堂、寺廟、修道院等各式建筑分布于伊朗各處;城堡燈塔、溝渠橋梁、園林河流等這些在伊朗被視為“人間天堂”的象征建筑,為你一一呈現。還可根據游客需求量身定制旅程路線,更有為學生、攝影師以及藝術家特別設計的路線。
文學之旅
伊朗文學之旅中,游客可通過參觀文學景點、與伊朗的文人學士、翻譯家、文學批評家及出版商會面交談,了解伊朗從古至今的波斯文學史(詩歌及散文),并可一窺波斯文學與其他國家文學的相互聯系與影響。
游牧之旅
伊朗有十多個大型游牧部落,占總人口的2%,保留著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游牧生活方式。這些部落分布于伊朗各處,擁有各自不同的歷史傳承、生活習俗、音樂及手工藝等。
旅行社為游客推薦兩條行程路線:一是自駕游,沿著游牧人的遷徙路線行駛,沿途會拜訪游牧家庭并留宿一晚,最后返回城市;二是部落深度游,加入某個游牧部落,與他們一同走上游牧之路,體驗原汁原味的游牧生活。行程從三天至七天不等。
(以上信息均為艾維德旅行社提供,旅行社還可為游客制定專屬行程,歡迎垂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