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重視孩子”嗎?如果我說父母通常并不重視孩子,會有很多很多的人反對,幾乎是全體。但我今天要說的就是孩子得到的重視太少太少了,真正能重視孩子的父母比億萬富翁更稀少。
我理解那些父母為什么不同意我,他們會說:“我為孩子做了那么多,付出那么多,我幾乎把孩子看作我生活的重心,孩子是我的,難道我會不重視?”那些認同我的人可能說:“孟遷,我幾乎同意并喜歡你說的一切,但絕不敢茍同你說我不重視孩子!”那些脾氣不太好的父母會在心里說:“你腦子沒病吧?!我那么愛孩子,把孩子看得比我的生命還重要,你居然說我不重視孩子?”
我了解這些聲音,他們是真誠的,是對的,他們的確很“重視”孩子,但我也是對的,在我看來,他們的確很不“重視孩子”,我們用的雖然都是“重視”這同一個詞,卻是不同的含義。
一個朋友對我說:父母對我很好,省吃儉用為我創造最好的學習條件,現在我的收入已經大大超過他們,他們還是為我省吃儉用,想幫我買房。我不僅如他們所愿上了最好的大學,而且還在國外讀到了博士。他們真的是對我非常好,他們給我、要求我、安排我,但三十年了,從來沒有問過我一次:“你愿意嗎?”現在我要談戀愛,他們一個說,你一定找一個家庭條件好的;一個說,我對你就有一個要求,你一定要找一個個子高的。前兩年,我談了一個女朋友,爸爸說,如果你和她戀愛,將來我不會參加你的婚禮。
我知道這不是特例,大部分家庭都是如此。而在我看來,真正的重視首要的就是重視對方的意愿,無論對方是孩子、愛人、還是朋友或同事,只要我重視他,我首先重視他的意愿。重視是最直接的愛。通常來講,凡是真正的重視,都會讓對方感到愛,凡是貌似“重視對方”根本上是“重視自己”的,對方都會感到不舒服。
如果你經常對對方說的是“你愿意嗎?”“你喜歡什么?”“你需要我做什么?”,那么你和這個人的關系想必是好的。
相反,如果你經常對對方說的是“我這是為你好,你知道嗎?”“我知道你怎么想的,可是這不行,你知道嗎?”“你就照我說的,絕對沒錯”“我這是在幫你,換了別人我才不管呢”“你現在不明白,將來就知道我是對你好了”“我這樣要求你是對你負責任”……那么你和對方的心一定是有距離的,如果對方還有求于你,對你有所依賴,他會表現“感謝”“認同”,但只要他離得開你,他一定遠離你,因為你這種強加式的“對人家好”“對人家負責”實際上是對人家的“侵犯”。
對,侵犯。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是怎么聽到這個詞的,當時是在一個成長工作坊里,一位患抑郁癥的女學員聲淚俱下地說:我知道他們(家人)是為我好,可是我感到自己被侵犯了!
去年冬天,一位女性朋友和我討論毛衣,她看著我身上的毛衣說:“孟遷,到你過生日的時候,我送你一件毛衣吧,你什么時候生日呀?”我說:“我的生日過去了,你不如現在送我吧,我正好可以少買一件。”她說:“那不行,要到生日時送才行。”我的這位朋友是非常在意生日的人,而我不是,我經常忘了自己的生日。我想說的是,這位朋友要送我毛衣,當然是好意,問題是在這個前提下,她重視的是我還是她自己呢?她堅持要生日時才送,而我對生日并不在乎;她想送我一件毛衣,不愿意在我正需要的時候送,而要等明年生日時送,她重視的是“我的需”還是“她的給”呢?
當然這件事的前提是友情,父母和孩子的前提肯定也是親情,問題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重視的是“自己的給”還是“對方的需”,這會直接影響到情感傳達的質量。
一位媽媽打電話跟我說:她不喜歡兒子玩植物大戰僵尸,她覺得那上面的形象都猙獰邪惡,所以她把兒子所有的游戲卡片都收了起來。晚上,兒子說,媽媽,我不玩,我照著卡片畫畫行不行?她說,不行,我跟你說了,不許玩這樣的游戲,這是一個壞游戲,我不想讓你學壞。
她跟我說:“我就是不喜歡我的兒子玩這個游戲,我看見他玩,就受不了。”我說:“對,是你受不了,不是他。你不能忍受這種游戲有你的原因,但是你的兒子玩這個游戲完全沒問題,你卻不允許。”她不說話了,我繼續說:“實際上,你兒子這么愛玩這個游戲,一定有他的需要,可能他因為這個游戲而和伙伴們更有話題,你知道你的兒子在交往方面是有困難的,可能他玩這個游戲可以緩解他的壓力,你知道你的情緒不穩定你強勢,你的兒子可能被壓抑了很多情緒,可能還有其他可能,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游戲能給你的兒子帶來快樂而且并沒有讓他變壞,而你堅決不允許。”
需要說明的是,這位媽媽是我交往了三年多的老朋友了,所以我才可以這么直接地和她說話,而我們那天聊的話題正是“重視”。她沉吟了一會兒,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正如你說過的,‘為孩子好’是我的通行證,盡管我還不了解自己為什么這么討厭這個游戲,但我很清楚地知道,這件事上,我重視的是自己不是兒子。”
中國父母最常負的責任就是設計、安排孩子的前途,他們對孩子苦口婆心,嚴加看管都是希望孩子將來有一個好的生活。中國的父母最習慣的愛的表達就是照顧,供給孩子盡可能好的條件,為了擇校費勒緊腰帶,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從頭到腳、從里到外……
可是這些都是孩子最不容易感到的愛!為什么呢?因為父母對孩子未來的設計,孩子沒有體驗過而不能真正理解,相反他們感到的是壓力和無奈;因為父母的照顧是孩子生而有之的,從習以為常到視而不見,覺得就應該如此,毫無特別的感覺。這幾乎是父母們對孩子表現重視、表現愛的重要方式,可是這些能讓孩子感受到的愛卻少得可憐,甚至適得其反。
這些做法難道有什么不對嗎?當然沒有,這完全對,只不過他們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人的需求和權利。實際上,心理需要比我們通常感到的重要得多,遠非快樂不快樂這么簡單,正如一個孩子生理營養不夠會生病,一個孩子心理營養不夠也會“生病”。
在認同、安全感、重視、接納這四種心理營養中,最容易讓孩子感到愛的就是重視,當然,你知道我說的重視是開篇兩種重視的哪一種。
當我看到父母沒有問孩子喜不喜歡就去決定;當我看到父母沒有問孩子愿不愿意就去安排;當我看到父母沒有問孩子需不需要就去給予;當孩子并不想說我們卻“出于負責”而非要知道究竟;當孩子想自己做我們卻“為了更好”而插手幫助;當我們懷著“為孩子負責”的天經地義感去翻看漂亮女兒抽屜里的日記……我就認為我們并沒有重視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