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寶寶最直接的語言,也是唯一能和他人溝通的方式。寶寶餓了會哭、困了也會哭、想媽媽了還是要哭,可如果寶寶哭到臉發黑,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
寶寶為什么哭?
由于寶寶年齡尚小,尚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一旦他感覺到不舒服時,通常會哭個不停。一般來說,可導致寶寶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生理因素:餓了、困了、尿濕、瘙癢或身體其他部分感到不舒服;
心理因素:不安、孤單、無聊、想找人抱抱或者受到驚嚇;
環境因素:當周遭環境發生改變,讓寶寶變得較為敏感,例如過冷、過熱、嘈雜等;
疾病因素:由疾病引起的身體上的種種不適,比如疼痛、發熱、呼吸不暢等。
每個寶寶從出生以后,就帶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所以對于哭的頻率以及誘因也不盡相同。經研究得出,一個半月左右的寶寶最愛哭,且一天中哭的時間最長,差不多在3個小時,而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哭的比率也會逐漸降低;在寶寶懂得表達以后,哭則成為一種情緒的表達。
寶寶哭鬧如何安撫?
如果寶寶是非病理性引起的哭鬧不安,通常在滿足他的需求后,他就會停止哭泣。如果寶寶依舊還是哭,建議家長采取多種不同的安撫方式加以嘗試,例如使用安撫奶嘴、有聲響的玩具等。由于每個寶寶的成長環境不同、脾性不同,單一的一種安撫方式并不見得適合所有寶寶。這就需要家長在平日生活中多留意,哪些聲音更容易讓寶寶平靜下來。
有部分家長擔心,如果寶寶一哭就抱的話,反而會助長寶寶的“壞脾氣”,只要稍微有點不順心就哭個不停,所以索性不理他,任由他哭好了。針對這種情況,建議當寶寶哭的時候,改用其他方式給予安撫,家長可以跟寶寶說說話,或者握住他的手,讓他感覺到你在他身邊。
如果寶寶是由于身體不適(疾病)引起的哭鬧,一般持續時間會比較長,難以安撫。這是因為寶寶是通過哭鬧來發泄身體造成的病痛,家長不要因為無法安撫寶寶的哭鬧而過度焦慮,隨著病情的好轉,寶寶自然會慢慢露出笑顏。在安撫上,家長可以根據寶寶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放一些輕柔的樂曲、給寶寶洗一個溫水澡、給寶寶拍怕背等。
常見疾病引起的
異常哭鬧
誘發因素一:腸絞痛
當寶寶的哭聲變得異常尖銳時,家長首先要判斷是哪種因素誘發寶寶大哭,之前我們已經列舉四大類,在逐一排查或進行改善后,寶寶的哭聲仍沒有停止的話,家長就要考慮是不是寶寶生病了,身體不舒服。通常對于新生兒來說,最為常見的要屬“腸絞痛”。
在寶寶出生后的最初幾個月,家長可能會發現寶寶只要到了特定時間段就開始大哭大鬧,在此之前沒有絲毫征兆,而哭鬧的時間通常在傍晚或深夜。寶寶的小臉哭得通紅,會斷斷續續將近2~3個小時。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寶寶幾乎每天都要哭上3個小時,一周里至少哭3次,可持續3周。這種情形便是腸絞痛最典型的征兆。至于是什么導致寶寶出現腸絞痛,到目前為止,尚未給出一個明確的診斷。但幸運的是腸絞痛屬于在寶寶成長過渡期時常會出現的癥狀,并非疾病,只要時間過了便會自行緩解,不需要看醫生。
居家護理
如果是母乳喂養的話,平日里媽媽要注意在飲食上盡量不要吃辣椒、蔥、姜、蒜等刺激性食物;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少吃豆類、奶制品和含糖多、易產“氣”的食物;少吃牛奶、雞蛋、魚蝦以及堅果等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一旦發現寶寶的身體出現不適,就要立即停止食用。另外,可嘗試用溫毛巾或暖水袋隔著衣服放在寶寶肚子上,以緩解腸痙攣帶來的腹痛;或者把手放在寶寶肚子上,按順時針方向按摩,以幫助寶寶排出腹部氣體。
誘發因素二:腸套疊
腸套疊多發于4~5個月的寶寶,其表現為寶寶會莫名其妙大哭起來,哭聲凄厲,沒過多久便會停下來,緊接著又是一輪哭鬧,且時間的間隔性會越來越頻繁,并伴隨食欲不振、嘔吐等癥狀。由于寶寶的一段腸子跑到另一段腸子里,導致腸子堵塞,嚴重的話可能造成腸出血,并排出果醬樣(或草莓樣)血便。腸套疊與腸絞痛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屬于病癥的一種,一旦延誤治療,就會出現并發癥(例如腹膜炎),甚至在短時間內危機生命。
寶寶哭到臉發黑怎么辦?
有些寶寶哭到極致的時候往往會臉發黑,盡管當哭聲停止后,臉色很快就會恢復如初,但家長也不能掉以輕心。有時候寶寶哭到臉發黑也可能是發紺急癥的征兆,如果家長發現寶寶的嘴唇發暗、四肢發紫、臉色泛藍的話,建議最好咨詢一下醫生,通過專業的儀器檢測最終確定寶寶是否患有某種疾病。
跟疾病相關的“臉發黑”情況大致有以下幾種:
狀況一 平時寶寶面色紅潤,并無異樣,可一旦長時間哭鬧就會嘴唇發紫、四肢發紫,在經過稍許的安撫之后,臉色可迅速恢復紅潤。這種情況多屬于嬰兒屏息癥候群,常見于6個月到1歲半的寶寶。臨床上又可分為發紺型(cyanotic form)和發白型(pallid form),嚴重發作時會合并抽搐。不過,這種屏息癥幾乎很少會在寶寶睡覺時發生,在新生兒身上也較為少見。
發紺型(cyanotic form):當寶寶情緒不穩定時,或者在劇烈的哭泣后,突然停止呼吸,臉色醬紫,嚴重時可在數秒后失去知覺、僵直不動,甚至出現陣攣性抽搐的動作。
發白型(pallid form):較為少見,通常是在寶寶受到外傷、跌倒或者頭部受到撞擊后,很可能只是一次深呼吸便臉色煞白,進而失去知覺。
狀況二 如果寶寶平日以來一直臉色不太對勁,相較于其他寶寶臉色暗淡無光澤,哭起來臉色會變黑,那就要考慮是否是新生兒發紺現象。由于新生兒發紺常會合并一些較為嚴重甚至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例如心臟、肺臟、中樞神經受到嚴重感染等,所以最好由專業的醫護人員進行判斷。一旦家長發現寶寶臉色不對勁,最好立即送往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測。
狀況三 如果寶寶臉色紅潤,但手腳末梢(手指或腳趾)發紫,哭鬧時手腳末梢又轉為紅潤,那么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寶寶穿的不夠多,被凍著了。一旦寶寶感到溫暖舒適了以后,這種情況很快就會得到改善。
狀況四 只有極個別特殊體質的寶寶,例如先天性高鐵血紅素血癥,在遇到化學物質或者藥物中毒時引起血紅素分子變質,造成發紺。不過,較之上面三種情況,這一類寶寶的哭鬧程度往往要弱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