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黑,這可是小寶寶的共性!可是,讓孩子逃避黑暗就一切OK了嗎?那可是治標不治本哦!
滑稽搞笑的鬼故事
“從前有一個膽小的鬼,特別怕光,一見到光,就會往媽媽背后躲,火柴劃出來的那么點光就讓它打戰,蠟燭那么大點光,就會晃瞎了它的眼,讓它走路絆門檻;手電筒射出來的光,那更不得了啦,會讓它頭暈目眩的……這個鬼晚上走在黑暗的曠野也很害怕,滿月夜是不出門的,要等半個月,等殘月一點點變瘦變細,直到月亮快不見了,它才能出來溜達一番,有一天,它出來走了不到半小時就嚇得哇哇叫,媽媽過來抱住它拍撫,說寶貝你怎么了,它說:‘看,那里有個捕鬼網,師傅說過,凡發亮的都是捕鬼網,你看你看,那邊……’它媽媽一看,原來是蜘蛛網,被一點點月光照著,反射出細密的光亮?!边@樣的鬼故事萌萌媽講了一個系列,她在故事里所編的“膽小的鬼”就像一個滑稽搞笑的小孩子,膽小怕光,愛吃甜又愛吃辣,一吃辣就會變成一朵小火苗,要偷喝十罐以上的涼茶才能恢復原形;很淘氣,出門喜歡戴一個超級反光的帽子,去嚇唬其他同樣怕光的小鬼兒;特別喜歡吃膨化食品,其實它是不能吃的,不管是別的鬼還是它自己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音,都會讓它的滿口牙掉落,牙掉光了就要喝15天的糊糊,它們這些鬼,牙齒要現種,在牙床上放上豆子,澆上水,牙齒長出來要15天。萌萌媽講得一本正經,萌萌后來完全被吸引住了,一開始,她還要求晚上出門帶手電筒,因為“鬼會怕”;后來連手電筒也不帶了,說:“要是碰上膽小鬼,也挺可愛的,它挺有趣,我一點兒也不怕它。”
解析:很多孩子怕黑,是覺得黑暗深處有鬼怪存在。一味強調“你就是會胡思亂想,你看哪有鬼?”是沒有用的,孩子在3~8歲之間的想象力自會將風中晾著的雨衣視作鬼的袍子,將窗外的樹影想象成鬼的臉。與其放任孩子的想象,不如想辦法將孩子對鬼、妖怪和一切神秘事物的想象約束在一個適當的范圍內,為他在故事中營造一個“伙伴”一樣的鬼,滑稽、膽小、搞笑,老是因為嘴饞掉光牙齒;老是“怕見光”;它也一樣淘氣、鬼主意多多,擁有小孩子可能有的一切毛病,一點也不猙獰恐怖……當孩子嘲笑鬼怕光很可笑之后,他也會自省:“我有必要這么怕黑嗎?”
黑暗中的美味大餐
做好了滿桌的美味,突然停電了,家中又沒有蠟燭,怎么辦?江江媽知道兒子怕黑的毛病后,特意制造了家中“拉閘停電”的局面,讓全家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下,享用一頓黑暗中的美餐。這種感覺是新奇的,食物散發出美妙的香氣,沖淡了黑暗中的緊張、害怕和手足無措,摸索著用筷子夾取餃子,摸索著用手去拿壽司或煎餅,摸索著舀湯喝,絕對夠刺激、夠新奇。孩子會發現,一旦眼睛適應了全黑的環境,周遭的一切,飯桌、菜盤、銀亮的勺子,都會慢慢浮現出它們的輪廓,絕對不用擔心伸手舀湯時,把湯潑了一桌子。
解析:孩子什么時候最能克服怕黑情緒?很顯然,是在一家人都在的時候,特別是在一家人圍桌吃飯的時候。孩子缺少經驗,覺得在黑暗中動作受限,動不動就會闖禍。在做這個游戲之前,孩子會覺得怎么能摸黑吃飯?會把勺子送到鼻孔里的!其實在充滿安全感的情境下實踐下來,孩子就會發現:第一,我們的視力可以逐漸適應黑暗環境;第二,就算視覺受限,聽覺、觸覺、嗅覺,也會變得格外靈敏,仍舊可以活動自如。做游戲時,媽媽還可以給寶貝講講海倫·凱勒的故事和她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故事不必講得過于嚴肅,可讓小聽眾學會換位思考,體會到盲人生活的不易。
尋覓夜行動物
講到夜行動物,孩子最熟悉的莫過于蟑螂、老鼠,那么在曠野之上,有沒有喜歡在夜間活動的動物呢?當然有!帶上家里的強光手電,將孩子的褲腳和衣袖扎緊,帶他出門尋覓夜行動物吧。夏天的夜晚是小動物們最活躍的時候,青蛙在水邊“呱呱”叫,知了的幼蟲鉆出泥土爬上樹干準備蛻皮,螢火蟲提著綠色的燈籠飛個不停,蛾子會朝手電的光柱上撞……入秋以后,依然在“黑暗舞臺”上堅持表演的有蚱蜢、金鈴子、貓頭鷹、蝙蝠……運氣好的話,或許還能見到刺猬、鬃毛閃亮的獾子、放臭屁的黃鼠狼。
解析:對怕黑的孩子來說,家長應當與之充分溝通,了解他到底擔心什么。孩子走在夜路上,一般害怕的是怪異的聲響、神秘移動的亮點和撲扇的黑影,讓孩子深切地了解到,神秘移動的亮點不過是螢火蟲在吸引異性交尾,怪異的聲響不過是貓頭鷹找到獵物時的開心高叫,撲扇的黑影不過是夜歸的蝙蝠們在展開雙翼,它們倒懸在古廟的屋檐下,有時勾連成一串,有時如低空翱翔的怪影飛機……當孩子發現一切令他害怕的事物都有前因后果、來龍去脈,那種因未知而懼怕的膽戰心驚,就會稀釋很多。待孩子習慣之后,還可以挑選暖和的天氣,和孩子一同搭帳篷在外露營。
深夜觀星
要是孩子的視野不開闊,是很難覺得黑夜也有其美妙之處的,有條件的話,帶他去山頂或曠野處觀星吧,星星們有的發銀藍色,有的發銀白色,有的發橙黃色,有的發出冬夜盡頭的火燭一般的橙紅色……在夏天,銀河如潑翻的牛奶,傾倒在天空中央。到了秋冬,木星通常伴隨月亮出現,肉眼甚至可以看到它淡紅色的光環;獵戶星有著華麗的腰帶和盾牌;觀察小犬星則需要一點想象力,因為肉眼只可看見它的兩顆星……
解析:無論是夜行的膽量,還是會觀察的眼睛,都是需要培養的。父母的陪伴和情感支持,給了寶寶安全、親密的感覺,增加寶寶面對黑暗的勇氣;相信經過有趣的觀星體驗,孩子不僅會破除對于黑暗的恐懼,更能從中收獲知識與驚喜。媽媽可以給稍大一點的孩子普及“黑夜保護地”的知識:在國外,人們堅信看到繁星的人是幸運兒,因此他們特地設立了黑夜保護地—所有的車行線上,燈光都是嵌入式的,確保光線只讓司機看清來路而不向四周漫射,所有建筑物外面的漫射燈都被關掉了,這一切,就是為了讓大家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享受觀星的樂趣。要知道,大地上的照明強度提高2.5倍,就有一個亮度等級的星星成片消逝,另外,空氣的清澈度也非常重要,污染造成的PM2.5值一高,所有的星星邊緣就會混濁,光芒也會黯淡下去。
當說到教孩子不怕黑,很多家長想到的方案就是,盡可能在孩子可能經過的地方亮燈,甚至孩子睡著了也要開著低瓦數的燈炮,以防孩子醒來后哭喊找人;決不讓孩子單獨進黑屋子;不把黑屋子與可怕的鬼故事聯系在一起;從不讓孩子看恐怖片……對不起,如果孩子對黑暗“過敏”,你用足了這些方案,孩子還是一遇到黑樹影、黑走廊、黑樓梯或是走廊上一件雨衣撂下來的黑影子時,就怕得心驚膽戰。教孩子不怕黑,最好用些契合孩子心理的另類“脫敏方案”,不是教孩子逃避黑暗,而是教他們深入黑暗,最后學會與黑暗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