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寶寶還不會說話,但在他的內心世界里已經(jīng)充滿了各種“顏色”,只是他還沒有學會足夠的本領與外界溝通,如果你看到他扁起嘴巴或者眼淚汪汪,他是想告訴你:“我心情糟糕透了。”
但當哭鬧無法完全表達寶寶的不良情緒時,那就真的需要你耐心地理解與體諒了。
寶寶情緒發(fā)展歷程
嬰兒期的寶寶,大多還無法用語言與外界溝通,當我們走近他們時,細心地觀察與聆聽會幫助我們走近寶寶的內心世界。你要知道,不只是大人才有情緒問題,當寶寶一來到這個世界,與周遭的人、事物、環(huán)境接觸后,也會慢慢展現(xiàn)出不同類型的情緒。
從出生到1歲的情緒表達
情緒的表現(xiàn)行為并非單方面的,而是互動同時發(fā)生。比如說,當寶寶感受到外界不同的刺激后,就會激發(fā)其生理行為反應,并通過表情或動作展現(xiàn)出來,像是哭、笑,就是寶寶最基本的、也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情緒的發(fā)展會從最單純的“好”“不好”延展到復合式的情緒;而伴隨著寶寶的生活經(jīng)歷越來越豐富,他的情緒表達多通過先天加上后天的相互作用進行展現(xiàn)。
2歲之前的情緒表達
寶寶滿1歲以后,他對于情緒的表達會越來越熟練,他餓了會哭,見到媽媽會笑,而“哭”和“笑”則成為他與外界溝通最主要的表情符號。
哭
對寶寶而言,哭是一種負面情緒的表達,一旦他感到身體不適、心理恐慌,他就會用“大哭”來引起家長的注意,這是一種生理需求的表達。專家建議,在寶寶2歲之前,如果寶寶大哭并要求家長抱抱,家長最好立即給予回應。因為這段時間是維持寶寶發(fā)展依附關系的重要時期,一旦家長表現(xiàn)得較為冷淡甚至置之不理,就容易造成寶寶焦慮、無安全感,并影響其日后的社交能力。如果寶寶已滿3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家長就要逐漸讓寶寶了解到“哭”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進而引導寶寶使用簡單的詞語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并通過交談或者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安撫寶寶的情緒。
笑
幾乎所有的寶寶從一出生就會展現(xiàn)他們最最天真無邪的笑容,不過在最初的2個月內,寶寶的笑完全屬于自發(fā)性的,例如他吃飽了、看到有趣的東西、或是向外探索時找到了新的“寶藏”。直到寶寶3~4月之后,才逐漸學會社交性微笑,不過也只是最基本的模仿。他會用笑聲來引起家長的注意,或者只是附和大人的笑聲隨意笑笑,開始最初的互動。
以柔克剛
——正確對待“情緒”寶寶
造成寶寶情緒障礙的主要因素包括:神經(jīng)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懼性疾患、焦慮性疾患以及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等。要鑒定寶寶是否存在情緒障礙,通常需要借助專業(yè)醫(yī)生的測評、醫(yī)療診斷和寶寶在家里或幼兒園的互動情形來做綜合性分析。寶寶鬧情緒,有時候原因不僅僅在寶寶個人,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寶寶,很可能與內在生理層有關。另外,家庭因素、社會因素,也是家長需要考慮的方面之一。
盡早辨別情緒障礙
內在因素
生理(病理)因素:遺傳、腦功能失調、聽覺障礙、腦性麻痹等。
心理因素:自卑、道德意識薄弱、無安全感等。
智力因素:低智商、語言發(fā)展遲緩、解決能力有限、情緒表達出現(xiàn)障礙等。
外在因素
社會因素:種族、性別、社會階層,甚至包括低收入家庭由于經(jīng)濟問題對寶寶疏于照顧。
家庭因素:單親、離異、父母性格失調,寶寶通過對大人的模仿,逐漸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
文化因素:電視、網(wǎng)絡、廣播中的“不良”內容對寶寶造成的錯誤示范;電視劇中夸張的情緒語言、肢體動作對寶寶的過度影響。
教育不當:特別是在對待那些注意力缺乏(多動癥)的寶寶時,家長沒有正確對待寶寶可能存在的問題,反而用更為嚴厲的手段加以制止。
以往經(jīng)歷:寶寶曾遭遇親人病故、父母分離,死亡帶來的傷痛會長時間積壓在寶寶心底,而父母卻沒有給予適當?shù)陌矒岷驼_的引導。
不同年齡段的情緒問題
0~2個月
首先要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比如餓了、冷了、困了等等,對于寶寶的哭泣要立即予以回應,不過建議家長在進行安撫前最好要私下進行溝通,盡量避免出現(xiàn)“媽媽,哭不抱;奶奶,一哭就抱”這樣的局面,截然不同的回應只會讓小家伙無所適從。
2個月以后
經(jīng)常與寶寶產生互動,陪他玩耍,鼓勵他探索外面的世界,以促進其認知發(fā)展,家長要逐漸讓寶寶學會“等待”,想喝奶的時候不妨等上一兩分鐘再沖,如果寶寶來了脾氣大聲哭鬧,可通過眼神、話語、身體接觸等不同方式來安撫寶寶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制止,寶寶只有先找到一個“出口”盡情發(fā)泄過之后,才會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3~5歲
其實早在寶寶滿2歲的時候,他的“小脾氣”就已經(jīng)凸顯出來了,一不高興就大吵大叫,甚至亂扔東西,有些寶寶還可能出現(xiàn)“人身攻擊”等一些舉動。若在這段時期,沒有給予寶寶正確的教養(yǎng)及良好的環(huán)境,那么接下來寶寶的“性情”很可能脫離軌道,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另外,有些寶寶也可能存在情緒障礙等一系列問題,比如怕生、話少、緊張,甚至自閉,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能與外界互動,這時候就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
寶寶的“憂郁”,來自家庭
幾乎寶寶從一生下來,就可以敏銳地感覺到家人,尤其是媽媽的情緒波動,并折射到自己身上,于是便會出現(xiàn)“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的溫馨場面。可你是否想過,偶爾聚積在你身上的那些負面情緒同樣會影響寶寶,讓他們有苦難言。
產后憂郁癥
我們不討論產后憂郁癥是怎么來的,以及會對媽媽造成哪些影響。可伴隨著“產后憂郁”到來的還有媽媽的反應慢、注意力分散、情緒不穩(wěn)定,以致于對寶寶疏于照顧,不能滿足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并對寶寶的哭鬧產生厭煩情緒,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自殘或者傷害寶寶。在這樣一位媽媽的身邊,寶寶怎么能高興得起來?
父母吵架
小寶寶雖然說不出來、但他從小就有了“察言觀色”的本事,他甚至能通過聲音的大小、語調的高低準確判斷出大人的情緒。當父母吵架的時候,小家伙把大人的一言一行全部看在眼里,并將對話的內容猜出個七八分;在吵完架后,他也能清楚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多重負面情緒,并將它們記錄下來。有些父母甚至會將矛盾轉向寶寶,其身體語言也變得僵硬,這時候寶寶感受到的是不正常的環(huán)境波動,并在內心中產生恐懼、孤單、自責,因為在他看來,所有的爭吵都是因他而起。不妨回憶一下你小時候看到爸媽吵架時的情形,同樣的感受你真的希望寶寶也經(jīng)歷一次嗎?
父母口徑不一
很多家庭都會存在“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角色分工。好像只有這樣的軟硬兼施,才會讓寶寶更聽話。可對于一個“一清二白”的小孩子,他所有的技巧和本領以及道德規(guī)范都是從父母那里學習得來。一旦出現(xiàn)兩個標準,前后不一的話,很可能造成寶寶行為規(guī)范上的混亂,讓寶寶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在情緒的反饋上也會表現(xiàn)得猶豫、不知所措、害怕挨罵,索性誰都不聽,或者“看人說話”。在教育寶寶的問題上,家里人必須保持統(tǒng)一“口徑”,要以相同的標準來要求寶寶。當然,有些老人難免會較為“溺愛”,在不違反大原則的情況下,可適當放寬。“兩面派”的寶寶誰都不喜歡,可你想過沒有,這真的只是孩子一個人的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