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畫的前世今生
每天坐在辦公室里忙忙碌碌,被工作和生活壓得喘不過氣,這一代人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坐在電視前津津有味地看著動畫片的小孩,他們逐漸成為這個社會發展的棟梁。他們在電影院消費著《功夫熊貓》這樣的3D動畫電影捧腹大笑,心里面卻依然懷念著小時候那些通過一張張手繪而成的故事樸實的動畫片,那種溫暖簡單的快樂。年月漸過,心頭里的回憶卻難以磨滅,這是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非一般“兒戲”
“作為獨立動畫,其中的獨立性、先鋒性非常重要。做動畫的大部分是年輕人,他們的朝氣,他們對生活的思考,他們用另一種方式反映他們對社會對各方面的思考,應該在作品里用不同的形式鮮明表達出來。中國人總覺得現在的觀眾達不到欣賞水平,這都是瞎扯。”——李揚于2012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論壇上發言
提及動畫片,不免讓人首先聯想到近年在電影院大熱上映的幾部動畫大作,例如《阿凡達》、《功夫熊貓》《冰河世紀》、《麥兜》等等,這些動畫不但在票房上賺個滿堂紅,在觀眾心中的形象更是有口皆碑。隨著消費者對動畫片觀影心態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使動畫電影市場得以良性發展。消費者以往對動畫那種根深蒂固的心態在這些年里面有怎樣的改變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1.動畫片只是小朋友才看的東西。2.動畫片不值得進電影院觀看。3.動畫片的制作越來越精良,故事情節適合一家老少去看。動畫產業在國際上的幾個動漫發達國家的地位是越發重要,而日本與美國之所以能在動畫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因為它們最初把動畫片推向市場,即以影片為基點,銷售電影相關產品,兩方面相結合,形成一條完整的動漫產業鏈。
消失的水墨動畫
中國的動畫片在此后的發展中便自覺開始了民族風格的道路的探尋,這是時代和世界環境使然。中國動畫人對他國動畫亦步亦趨的模仿是不會利于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只能導致中國動畫的消減。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出路。《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人物,從電影、電視到動畫。這一形象可謂深入人心,就連《寶蓮燈》里都免不了要把這一形象搬出來。但這么多年來關于孫悟空并未有過任何造型和故事上的突破,永遠是那身黃色的衣服、紅黃兩色的金箍棒。千年下來,從熟悉到膩味。水墨動畫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簡單的故事情節,通過水墨這種傳統方式表現出來,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卻由于國外動畫產業的迅猛發展,無論是堅持這種傳統技藝的動畫家,還是觀看水墨動畫的受眾都在不斷地減少。出生于80年代的《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鹿鈴》、《山水情》等這些優秀的傳統水墨動畫片是否會成為僅僅留存在記憶中的絕響?
中國獨立動畫的探索之路
首屆“深圳獨立動畫雙年展心靈世界:作為虛擬藝術工程”在華僑城創意文化園開幕。這是國內首次以“雙年展”的制式舉辦的獨立動畫展,共有56個藝術家及團體的近百件作品展出。展覽為期三個月,將結合系列講座、競賽等形式為公眾解讀獨立動畫的創作思想與生存之路。
獨立動畫也指創作初期脫離商業運作。純粹為了表達作者個人意愿,極其風格化和意向化的動畫,也有人將之稱為實驗動畫、觀念動畫和先鋒動畫。獨立動畫的生態建構問題,比如說未來要對收藏體系、出版或是基金包括策展人的培養和場地設備,都還可以完善。獨立動畫家他們對生活的思考,他們用另外一種形式反映出他們對社會、對人類包括對各方面的思考、對動畫藝術表現手法的探索,都在他們的作品里用不同的形式鮮明的表達出來,這種獨立的先鋒性、實驗性、思想性都是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最缺乏而又最寶貴的財富。例如雙年展里面劉健的作品《刺痛我》,講述的是2008年底金融危機一個失業的青年故事,這是關于底層人民遭遇的故事,這種底層人物命運是值得我們整個社會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