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早上剛醒來不久,就被一杯熱豆漿嗆到了,差點張口噴了眼前的一電腦屏幕。
屏幕上面,赫然是在各個網站論壇里刪了又貼的一段文,字句太火暴,眾人爭相評論。我跳著讀過去,盡量避開往細處琢磨,仍然覺得喉嚨里不對,氣短且癢,于是在空屋里徒呼喝喝,東倒西歪得不成體統。
我想自己真的不算一個風度涵養很好的人。不知當你看到步入中年且體胖發福的知名女作家用十五歲少女似的犟嗲勁兒寫她如何缺愛如何饑渴如何不顧時間年齡但求在一種和異性的曖昧中存活的決心,會是怎么個心情。反正就在那一刻,我著實感到了一種異樣的感覺,就是好冷好冷。
法國文豪福樓拜早就說過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包法利夫人,某些時候,不得不承認他說得有理。每當我聞聽小學二年級就認識的前閨密已經拋夫棄子遠走他鄉,或是在QQ上被高中同學訴苦半天幫忙分析一段婚外情,就要忍不住拿出這句話來對照,鬧不清為何人心不古。而最最讓人震驚的是,一位我曾經非常尊敬的長輩,也是童年好友的父親,在我們大學畢業那年突然和好友的母親離婚,娶了當地最著名的交際花?;叵肫饋?,這幾位當事人,的的確確都具備了典型的包法利夫人氣質——猶如她年輕時在修道院中沉迷于閱讀浪漫小說從而對文藝作品中的兩性關系加諸了過多渲染想象——我所認識的他們,無不如此。前閨密在我眼皮底下讀完了那個時候的港臺各大言情名家,高中同學是個日劇重度愛好者,而好友的父親為我所尊敬的原因,便在于那時候他們家里的文學藏書是地方上數一數二的。
文藝氣質這種玩意兒會不會對人的情感、擇偶產生影響?我認為會,而且這種影響基本是負面的,沉浸于文藝作品式的浪漫關系會導致人在現實關系中很迷失。關于這一點,你可以存疑,可以反對,甚至可以換個角度說so what,嘲笑恁地保守衛道。不過,我卻決意要舉出幾個科學研究上的例子,來佐證這一看法。
1991年第三期《美國家庭療法期刊》上刊登了一篇論文,標題為“生活只是一本浪漫小說嗎?對于親密關系和流行媒體的態度所帶來的對關系的影響”。研究者提出了如下假說:那些有著不切實際的愛情信念的人比普通人更多地暴露于各種流行媒介中的浪漫橋段,而那些對當前親密關系不滿意的人也同此趨向。他們召集來109名被試者做了調查問卷,結果證實了這一假設,吻合度非常之高。而2000年《女性心理月刊》上的研究則針對愛情小說和安全性行為之間的關系做了調查,論文作者非常調侃地用了“愛意味著從不小心謹慎……”的說法作為標題,他們指出,看多了愛情小說的女人使用安全套的頻率非常低,這很要命,你以為這樣才算愛得真愛得赤裸無保留,殊不知也把自己暴露給了性病和懷孕乃至流產……看到此處,我腦子里忍不住冒出一個久久盤旋的orz。最近的一個相關研究仍是來自《女性心理月刊》,2011年秋天的一篇論文指出,某些文本會促使女性進行危險系數更高的性交行為。
想想也是,倘若你永遠都覺得“一籮筐的愛也不夠”,渴望著“脫光了讓眼前人目瞪口呆”的話,的確是很容易選擇無所顧忌地去體驗一些什么的,哪怕要付出很大代價。但,生如夏花說的不也就是求這一點點發光嗎?人人都想做薩岡可能比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還要接近事實本質。于是就繞回到一個古老的無解的命題上來了:to be or not to be。
此刻,我想到的卻是我家那只小狗。該動物生性愛肉,常吃個不休,有幾次吃肥肉吃到吐一地也不知吸取教訓,下次接著猛吃。朋友眾人對此也有兩種建議,一是哎呀!你不能讓它再吃了,已經那么胖了,要控制,不然以后一身病活不長;一是唉!它本來也就十來年壽命,你還是讓它快快活活多享樂吧。
嗯,很苦惱,無從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