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過會計和秘書,也做過統計和翻譯;
他曾任職東京工藝大學客座教授,也曾被聘為新聞出版總署印刷科技情報委員會委員,還曾應聘為北京印刷學院董事會董事;
他獲過全國科學大會“個人先進工作者獎”,也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授予“科普作家”稱號,還獲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先進工作者獎”和印刷界最高獎“畢昇印刷獎”:
他編著或翻譯的辭書和科技書籍有32種,發表的科技與科普文章有600余篇;
他是一名翻譯家,也是一名科普作家,他就是丁一先生。
因翻譯結緣印刷
1956年夏初,北京印刷技術研究所(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前身)成立,急需日語翻譯,在同院調查處工作的丁一正好懂得日語,于是他就這樣與印刷結緣了。
隨后,他又建立資料室,征訂各國印刷刊物,制訂翻譯計劃,還發行了國內印刷界的第一本刊物《印刷》。由于當時很難找到作者,文稿奇缺,加上訂閱的日語雜志較多,所以丁一的翻譯任務十分繁重。與此同時,他還兼職中國攝影學會,機械工業學會、水利科學學會和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等單位的翻譯工作,以及為《國外機械》、《感光材料》、《化學世界》、《國外造紙》和《科學實驗》等科技媒體提供稿源,積累了寶貴的科學知識。為此,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還吸收丁一任理事,并擔任了該協會1~4屆的理事。
印刷工作的軌跡
1956年開始,丁一在北京印刷技術研究所任職日語翻譯、資料室負責人等,期間經歷了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等,還出版了處女作《印刷知識》。1979年秋,日本的凸版印刷公司社長澤村嘉一來訪,丁一負責現場翻譯。由于他翻譯得好,深受隨團來訪的井上英一教授贊賞,因此1981年后他每年都會來訪并專講印刷新技術的走向,還邀請學員到東京參觀學習。而丁一自己也被聘為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名譽顧問,不久后又成了北京印刷學院的名譽教授。
1980年3月,適逢中國印刷技術協會成立,丁一任副秘書長,主要負責將主辦的兩本刊物扶上軌道并拓展與日本的聯系。1987年,丁一在職稱評定中被評為議審,并于1988年2月經過了新聞出版總署的同意。1987年7月至1988年7月,憑借多年的編輯工作經驗以及編輯出版過多本辭書的經驗,丁一成為東京工藝大學的客座教授,登上了日本的大學講壇。期間,日本印協還為他籌辦了一個晚上教授中文的講習班,每周安排兩次教學。此外,他還負責3本辭書的校訂工作。1990年,丁一在留日期間結識的一家擁有無水膠印技術的膠印公司,與中國印刷技術研究所和中國印刷物資公司成了三祥堂快速印刷公司。1993年還促成了外文印刷廠與文祥堂合作,成立文祥彩印公司,引進先進的無水膠印技術。1997年,丁一辦理了退休手續,但由于跟日本印刷界的聯系十分密切,所以仍被返聘回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工作。
進入21世紀以后,丁一先生多年來的成績得到了印刷界的認可,并于2001年6月被授予“畢昇獎”。
印刷領域的成績
他熱愛印刷事業,并熱心于印刷名詞和術語的統一,他自編和合編的印刷出版類辭書有7種,對促進印刷用于規范以及國際間的印刷技術交流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1975年7月,《印刷知識》(專著,科學出版社)出版,是一本發行量達7.7萬冊的暢銷書; 1985年,《印刷科學》(合譯,印刷工業出版社)出版; 1988年7月,丁一被東京工藝大學聘為圖像工程系客座教授,在日本期間他編著了《日中英印刷關連用語解說》、《日英中印刷·出版·情報用語辭典》和《日英中印刷·出版·情報略語集》3本辭書,均在東京出版發行。1994年,《電子出版小辭典》(編著,印刷工業出版社)出版;2005年,《英漢、漢英出版印刷詞典》(合編,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
作為一位與印刷結緣了50余年的老人,丁一先生把畢生的經歷和所有心血都傾注到了他的事業上。盡管他現在要靠幾十倍的放大鏡才能順利閱讀,但依然珍視點滴的時間,例如將自己從日文雜志等上面看到的最新信息翻譯并記錄下來。2013年1月10日,采訪丁一先生的時候恰逢是他89歲生日,耄耋之年依舊神采奕奕。他說:“生命不息,筆耕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