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4年參加工作到現在,齊福斌老師已經為印刷行業奉獻了49年時光。那么,到底是怎樣一種力量讓他始終如一地情系于這份事業呢?齊老師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我們上大學時候的校訓之一就是‘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 ,我很高興并一直努力踐行這則校訓。”如今,他依然繼續發揮著自己的余熱,為發展和振興我國的印刷工業而不斷努力著……
Q1:您是什么時候開始參加工作的?
1959年來北京上大學,1964年大學畢業后由國家統一分配至北京人民機器廠工作。
Q2:看來您從開始工作就是在印機行業,那么請您簡單介紹一下這么多年來的工作歷程。
從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從事印刷機械的設計和制造。按照當時的政策,從分配到正式工作,需要先在工廠車間和農村勞動實習,我先后在北人車間和延慶農村勞動實習一年,而后正式開始技術和管理工作。我的工作經歷很簡單,1964年開始工作到2003年退休共39年。前一半時間是做具體的技術工作,即從事印刷機械的設計和生產制造工作;后一半時間是在不同的領導崗位工作,做過北人技術科副科長、北京人民機器總廠副廠長,北人印刷機械研究所所長、機械工業部北京印刷機械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兼做一些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的工作。從1997年協會成立技術工作委員會開始至今,我一直是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技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Q3:您是否還記得最初接觸這個行業時的印象?現在看來對這個行業的印象又是怎樣的?
我是由國家統一分配到北京人民機器廠工作的。北京人民機器廠歷經發展和變遷,由最初的北京人民機器廠發展擴大到北京人民機器總廠,后又發展成北人集團公司。北人的發展變化,可以看作是我國印刷設備發展的縮影。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只能修造比較簡單的鉛印機械。我進廠時,北人只生產手動續紙對開鉛印機、對開二回轉平臺鉛印機、單張紙折頁機等產品,這些產品在當時看來已經很先進了。經過50年的滄桑巨變,我國的印刷工業已經由當時的“鉛與火”時代轉變為“光與電”時代,并正在向“數字化”時代轉變。印刷設備由修造比較簡單的鉛印機械,發展成為各種當代印刷設備門類齊全的印刷設備制造業。現在我國的印刷設備制造業產值已經進入世界前四位,
Q4:自投身印刷行業的工作以來,您認為自己做過的最值得自豪的事情是什么?或者說到現在為止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我主要做了3件事:
一是開發國產印刷設備。我參與和主持開發的印刷設備產品達數十種,并全部投入批量生產,其中不乏國內首創產品。我參與設計并主持試制了我國第一臺平裝膠訂聯動機;主持設計與試制了我國第一臺卷筒紙四色凹印機:主持設計與試制了我國第一臺雙紙卷雙紙路卷筒紙膠印機,使雙色機在印刷單色活時印刷效率提高一倍,并且用雙色機可以印刷單面四色印刷品,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北人的書刊卷筒紙膠印機系列產品。在該產品的設計中,首次采用模塊化的設計方法和思路,為北人后來產品采用模塊化設計打下基礎。
二是參與北人的企業管理。我曾長期主持北人的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技術改造和印刷設備產品的開發和管理工作,為北人順利實現由主要生產鉛印設備到主要生產膠印設備的轉變;為北人在我國印刷設備發展中創造多個第一;為北人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為我國印刷設備制造企業實力最強、技術領先和效益最好的企業之一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三是為行業發展所做的工作。參與我國“四五”、“九五”、“十五”,“十~五”,“十二五”印刷機械發展規劃的調研和主筆印刷機械“重點發展產品”的編制工作。參與1998年國家經貿委技術改造司的“印刷專項產品結構調整方向及重點”的研究論證;參與制定1996~2010年我國印刷工業發展“28字”方針和主筆“印刷多色,高效化”的解讀及實施“28字”方針的措施和建議。多次參與國內區域印刷業狀況的調研并主筆撰寫調研報告,其中影響較大的是2002年協會受國家經貿委產業政策司委托的《西部大開發中印刷工業如何發展的建議》課題的調研和主筆建議報告的撰寫,該報告經國家經貿委有關領導同意,對外公開轉發。
Q5:現在您正在做(或將來還打算做)哪些與印刷行業相關的事情?您認為做這些事情的意義是什么?
我現在仍然是協會技術工作委員會的副主任。技術工作委員會的工作主要是把握國內外印刷工業的發展方向,推動行業技術發展,為國家相關部門和行業的相關企業發展提供建議。例如,編制“印刷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積極推動高端印刷裝備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工信部委托的“高檔印刷機自主創新戰略”的研究;配合工信部積極推動高端印刷設備列入國家支持發展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目錄:論證并向國家推薦需要國家支持的企業項目;向國家提出降低國內不能生產的印刷設備和國產印刷設備必須配套進口零部件的進口稅率的建議;建議將需要鼓勵和支持的項目列入國家相關的目錄,如發改委發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南目錄》,工信部等四部委發布的《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創新指導目錄》。《“數控一代”裝備創新工程行動計劃》等。
行業協會是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協會的工作,上情下達,下情上達,促進行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應該是很有意義的工作。
Q6:如今您已經為印刷行業奉獻了近50年,是怎樣的力量讓您始終如—地情系于這份事業?回首過去有何感觸?
1959年上大學,當時的校訓之一就是“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我的信念是,無論做什么工作。都要認真負責,全力以赴地去做好。國家是由每個人組成的,只要每個人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整個行業以至整個國家才會好,國家發展了,個人也會好起來。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國家、社會、父母和家庭培養的,因此,每個人都應該以自己的優異工作回報國家、社會,父母和家庭。
印刷機械行業是國家機械行業和文化產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很高興,并努力踐行“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校訓。在近50年的工作中,參與和見證了中國印刷工業的發展和振興,這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努力和貢獻,甚感榮幸。我愿意繼續發揮余熱,為發展和振興祖國的印刷工業而努力。
Q7:作為行業的老專家、老領導,您對印刷業發展以及印刷業界人士寄予哪些希望?
印刷工業是我國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為自己能在這個行業工作而感到榮幸并為之奮斗終身。任何事業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印刷工業同樣如此。受歐債、美債和國內外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增多的影響,而使我國印刷工業的不少企業目前處于艱難時期,但前途是光明的。我們應該認清形勢、查找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開拓思路、審時度勢、攻堅克難、繼續奮斗。印刷企業要面對產能過剩,產業結構調整和數字技術變革的形勢,主動調整、開拓創新,向差異化發展。印刷設備企業應該找出產品差距,不斷開拓創新,使其產品盡快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國印刷設備市場為什么約有1/3被國外產品占領?是市場需求不旺還是我們的產品存在問題?不值得我們深思嗎?